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0907001)

作品数:9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立吕诚吕爱平赵静刘清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湖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流感
  • 3篇甲型
  • 3篇甲型H1N1...
  • 3篇感冒
  • 2篇证候
  • 2篇中药
  • 2篇中医
  • 2篇流行性
  • 2篇流行性感冒
  • 2篇病毒
  • 1篇血瘀
  • 1篇血瘀证
  • 1篇药理
  • 1篇药理机制
  • 1篇医药治疗
  • 1篇运用网络
  • 1篇诊疗方案
  • 1篇证候学
  • 1篇证候学特征
  • 1篇证型

机构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1篇河南中医学院...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5篇李立
  • 4篇吕爱平
  • 4篇吕诚
  • 3篇赵静
  • 3篇刘清泉
  • 2篇姜帆
  • 2篇郭玉红
  • 2篇寇爽
  • 2篇杨艳燕
  • 2篇高原
  • 1篇谭勇
  • 1篇马月霞
  • 1篇裴晓璐
  • 1篇王燕平
  • 1篇郭洪涛
  • 1篇董子亮
  • 1篇姜淼
  • 1篇陈果
  • 1篇王雪飞
  • 1篇姚卫海

传媒

  • 5篇中医杂志
  • 2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7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从《伤寒论》少阴病思考埃博拉出血热辨治策略被引量:6
2014年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尽管目前中医对埃博拉出血热病没有治疗经验可谈,但是在历史上,中医曾多次参与"出血热"疫情的控制与治疗,并获得良效。从发病表现上,埃博拉出血热符合《伤寒论》少阴病发病规律。埃博拉出血热本次发病多为两经并病,故病重而亡多。据此目前初步分为四期:发病初期少阴太阳并病,吐利期少阴太阴并病,出血期少阴太阳蓄血并病,厥脱期少阴厥阴并病,临床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主治从少阴,兼顾热毒湿气,随证治之。
刘清泉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伤寒论少阴病
中药复方抗流感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被引量:9
2014年
近年来,新型流行性感冒不断爆发,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不断增多。许多中药也被证实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本文从抑制流感病毒的感染和复制、防止流感病毒诱导的组织细胞凋亡、降低流感病毒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及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药复方抗流感病毒的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寇爽李立姜帆高原赵静
关键词:中药复方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
麻杏石甘汤防治甲型H1N1流感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通过构建分子网络及解析生物学通路,探讨麻杏石甘汤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分子机制。方法:查找麻杏石甘汤中药成分的有效化合物,在PubChem数据库中检索有效成分的靶蛋白,在Gene数据库中查找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基因,运用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软件对二者进行构图和解析。结果:查找到麻杏石甘汤的靶蛋白186个,甲型H1N1流感相关基因7个。二者的分子网络复杂,生物功能多样,在共同作用的8条生物通路中,有4条通路为细胞免疫相关通路:病毒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巨噬细胞白介素12(IL-12)信号和生产通路、蛋白激酶(PKR)在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反应中作用通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TNFR1)信号通路。麻杏石甘汤可以调节细胞免疫相关通路中的Toll样受体9(TLR9)、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核苷酸结合的寡聚结构域2受体(NOD2)等多个位点。结论:麻杏石甘汤可以通过干预细胞免疫相关通路中的多个位点起到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作用。
李立赵静王雪飞谭勇姜淼吕诚吕爱平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甲型H1N1流感IPA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文本挖掘结果与诊疗方案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文本挖掘结果及诊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为流感防控方案的制定提供文献学支持。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的流感相关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得到流感的常见中医证候和方药,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7个不同版本流感诊疗方案中的中医证候和方药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结果流感常见中医证候为风热犯卫、湿热证、少阳病;常用方剂为银翘散、麻杏石甘汤与黄连解毒汤;常用中药依次为:板蓝根、金银花、黄连、黄芩、连翘,且金银花常与连翘、黄芩、板蓝根联用。在流感诊疗方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证候为风热犯卫、热毒袭肺、气营两燔;常用方剂为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常用中药依次为:生石膏、炙甘草/生甘草、炙麻黄、杏仁、黄芩。结论流感证候以风热犯卫的流感轻症多见,治疗方药以银翘散与麻杏石甘汤为主,文本挖掘与诊疗方案中证候与方药基本一致,但文本挖掘结果以流感轻症为主,诊疗方案则兼顾流感重症。
赵静郭洪涛韩经丹李立寇爽高原姜帆吕诚王燕平吕爱平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证候中药诊疗方案文本挖掘
36例H7N9禽流感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通过H7N9禽流感病例回顾性研究,初步探讨甲型H7N9流感的证候特点及核心病机。方法:回顾性整理2013年2月26日至2013年5月1日期间北京、上海等8个省市收治的36例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症候学及中医治疗情况,分析其中医病证和病机特点。结果:36例H7N9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平均发病后第6天入院,入院后第2天入住ICU,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发病后15d;症候学特点,患者100%发热,最高体温(39.14±0.62)℃,伴咳嗽,咳痰,恶寒轻或不恶寒,但头痛、周身酸痛、咽痛、鼻塞流涕等风热束表上犯症状少见;3~6d后高热寒战,渐次出现痰中带血、短气、胸闷、呼吸困难,舌红苔腻,病情转重;6~14d患者痰中带血,胸闷喘憋、呼吸困难加重,并出现皮肤红疹、花斑,舌质深红或紫,少津;10~14d后患者身热渐退,痰血减少甚则消失,进入恢复期,以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少津为特点。结论:中医证候演变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该病病情加重的拐点可能在4~5d左右,8~10d病情最重,始动因素及根本为温热疫毒,热毒、瘀毒为关键,病理因素为热、毒、瘀、虚兼夹且始终贯穿整个病程,核心病机为毒热犯肺,壅肺、损肺,甚则伤及其他脏腑。
马月霞刘清泉王玉光郭玉红
关键词:证候病因病机
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不可忽视血瘀证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血瘀证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发病率的影响及其在AAD证型分布中所占比例。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抗生素治疗的21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血瘀证、非血瘀证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后AAD的发病率;血瘀证在AAD证型分布中所占的比例;引发AAD合并血瘀证的病理机制。结果:血瘀证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后AAD发病率45.26%>非血瘀证者31.67%,P<0.05;其中,脾气亏虚患者合并血瘀证者发生AAD几率58.33%>非血瘀证者12.50%,P<0.05;湿浊内阻患者合并血瘀证者发生AAD几率62.50%>非血瘀证者19.23%,P<0.05;脾虚湿浊患者合并血瘀证者发生AAD几率75.00%>非血瘀证者27.27%,P<0.05。在AAD证型分布中,血瘀证比例为29.63%,仅次于脾虚痰湿证64.20%居第二。在导致AAD合并血瘀证的病理机制中,痰饮瘀血互化占54.17%。结论:血瘀证、特别是脾虚湿阻型患者在合并血瘀证时更易发生AAD;血瘀证是AAD证型分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脾虚痰湿证;在多数情况下,导致AAD合并血瘀证的病理机制是痰饮瘀血互化。
刘琳徐国丽姚卫海郭玉红裴晓璐刘清泉董子亮
关键词:血瘀证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瘀血脾虚湿阻发病率证型分布
流感3号方治疗感冒后咳嗽35例被引量:5
2010年
韩桂玲张纾难
关键词:感冒后咳嗽
连花清瘟颗粒/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作用机理的网络生物学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采用网络生物学方法探讨连花清瘟颗粒/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药理机制。方法用文本挖掘文献证实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质,查询PubChem数据库获得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的靶蛋白,依据多个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数据,分别构建甲型H1N1流感体内反应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的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建立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对抗甲型H1N1流感体的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和基因本位论(GO)分析。结果连花清瘟颗粒/胶囊药理作用主要涉及细胞对外部刺激反应的抑制性调节、细胞凋亡的调节和信号转导等方面,主要涉及蛋白激酶B(AKT1)、胱天蛋白酶3(CAS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肿瘤基因P53(TP53)、核因子-κBp65(RELA)、核因子-κBp50(NFKB1)、热休克蛋白90-alpha(HSP90AA1)等。结论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AKT1、CASP3等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凋亡而减少病毒复制,抑制甲型H1N1流感的疾病进程。
陈杲广慧敏李立叶秋阳吕诚杨艳燕吕爱平
关键词: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甲型H1N1流感
运用网络生物学方法分析双黄连口服液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药理机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药理机制。方法文本挖掘文献证实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质,查询PubChem数据库获得双黄连口服液的靶蛋白,依据多个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数据,运用网络生物学方法分别构建甲型H1N1流感体内反应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双黄连口服液的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后者映射到前者,建立双黄连口服液对抗甲型H1N1流感的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和基因本位论分析。结果双黄连口服液药理作用主要与细胞对外部刺激反应的调节、细胞凋亡的调节和信号转导等有关,主要涉及糖原合成激酶-3B(GSK3B)、肿瘤基因P53(TP53)、核因子-κBp50(NFKB1)、热休克蛋白90-alpha(HSP90AA1)等。结论双黄连口服液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GSK3B等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凋亡而减少病毒复制,抑制甲型H1N1流感的疾病进程。
陈果李立吕诚广慧敏叶秋阳杨艳燕吕爱平
关键词:双黄连口服液甲型H1N1流感药理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