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52004)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守仁胡宝平宋艳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文学
  • 2篇文学批评
  • 1篇戴维·洛奇
  • 1篇虚构
  • 1篇伊丽莎白时代
  • 1篇寓言
  • 1篇寓言体
  • 1篇寓言体小说
  • 1篇自我
  • 1篇自我塑造
  • 1篇问题小说
  • 1篇小说
  • 1篇小说观
  • 1篇非虚构小说
  • 1篇《为诗辩护》

机构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篇王守仁
  • 1篇宋艳芳
  • 1篇胡宝平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语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戴维·洛奇的“问题小说”观被引量:2
2011年
戴维·洛奇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体会和理论思考,提出了"问题小说"这一小说批评概念。本文探讨了"问题小说"产生的背景,分析其实质,展示其实践,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洛奇提出"问题小说"这一概念的原因及该概念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是为了厘清这一概念以及"寓言体小说"、"非虚构小说"等类似标签所寓示的当代小说的发展进程,揭示当代学者和作家面对"小说之死"的困境,力图以创新求发展的努力。
王守仁宋艳芳
关键词:文学批评寓言体小说非虚构小说
《为诗辩护》与伊丽莎白时代文学批评的“自我塑造”被引量:2
2012年
从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来审视,锡德尼的《为诗辩护》在性质上既是道德之争,又是学科之争,两方面均直接指向文学的价值和文化趣味。《为诗辩护》作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核心文学批评文本,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对于文学的伦理道德、本体地位、文化趣味的忧虑或关切。锡德尼强调诗歌内在的高雅趣味要求,揭示了贵族阶层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的关联和统一,因而成为王权政治话语体系的一部分。他采用一套谨慎的策略与各种反文学力量进行巧妙"商讨",开始了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批评的"自我塑造"。
胡宝平王守仁
关键词:《为诗辩护》自我塑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