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505)

作品数:10 被引量:157H指数:7
相关作者:杜春兰李畅袁兴中王晓锋岳俊生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教育部长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景观
  • 3篇园林
  • 3篇现象学
  • 3篇风景园林
  • 3篇城市
  • 2篇人文景观
  • 2篇山地城市
  • 2篇文化景观
  • 2篇乡土
  • 2篇场所性
  • 1篇地景
  • 1篇叙事
  • 1篇沿江
  • 1篇应对策略研究
  • 1篇三峡水库
  • 1篇山地
  • 1篇山地景观
  • 1篇生态思想
  • 1篇生态修复
  • 1篇适应性

机构

  • 10篇重庆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作者

  • 9篇杜春兰
  • 6篇李畅
  • 2篇袁兴中
  • 1篇肖红艳
  • 1篇任海庆
  • 1篇刘红
  • 1篇毛华松
  • 1篇岳俊生
  • 1篇王晓锋
  • 1篇李波
  • 1篇刘廷婷

传媒

  • 3篇中国园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建筑学报
  • 1篇新建筑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风景园林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西部人居环境...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研究被引量:44
2016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地表被硬化的不透水地面所替代,城市面源污染加剧,城市水环境恶化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提出从城市设计和生态管理角度实现城市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综述了WSUD理论内涵、设计原则、技术体系以及隐含在其中的生态学思想,提出当前WSUD理论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技术体系,整合生态学思想以及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并与传统生态智慧关联,为WSUD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基于WSUD技术及蕴含于其中的生态智慧,针对三峡库区城市水环境特点和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兼顾城市景观优化、生物生境再造、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采取生态缓冲、湿地消纳和自然调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思路,以水陆界面生态屏障综合控制为主线,根据城市生活区-休闲娱乐区-水陆界面缓冲区3个空间层次,提出城市污染源头-滨湖绿带-生态护坡-基塘湿地-自然消落带多重拦截和消纳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形成三峡库区水敏性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模版和参考,为三峡库区城市水体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三峡库区水质保护与城市人居环境协同发展。
王晓锋刘红袁兴中任海庆岳俊生熊森
关键词:生态思想城市水环境
现象学视角下的当代城市景观体验被引量:6
2014年
当代城市景观在以空间生产为主导的快速城市化下,由地域和文化的融合转为全球化的时空分异。现象学的出现反映了城市环境中主体的失落和缺失,是对城市象征资本生产和消费的批判。在全球化宏观叙事下城市景观符号的生产和消费中,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超空间"的城市场景,以及视觉化的知觉系统导致城市体验中"场所精神"产生消解。因此,以现象学方法重构新的都市生活体验成为一条颇有意义的道路。
李畅杜春兰
关键词:现象学城市景观景观体验叙事
山地城镇景观的复杂性与应对策略研究 以巴渝城镇为例被引量:15
2016年
特殊地貌地理条件下的山地城镇景观,呈现小聚大散的区域城乡空间、组团式分散布局的城镇空间结构、断面形式复杂的建设立地条件等复杂性,差异性特征凸显。以山地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形态、生态、情态及业态4个方面对其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地城镇景观具有形态立体多维、生态复杂协同、情态多元共存、业态空间复合的显著特征。针对这些差异性特征,从"四态"方面进一步提出了空间组合、生态网络、人文脉络及复合业态的系统性景观优化策略,以建构山地城镇景观的适宜技术路线,为山地城镇景观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杜春兰刘廷婷毛华松
关键词:山地景观城镇景观文化景观
巴渝“九宫十八庙”现象的场所性解析被引量:13
2015年
场所是地域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景观同构,总是与具体的空间环境和特定的文化语境相联系。巴渝"九宫十八庙"是自清初以来巴渝城镇中特有的一种人文景观现象。从共时性的空间形态、历时性的空间意象以及礼俗性的空间活动等场所要素展开论述,结合场所意义的产生和解读进行分析,认为巴渝"九宫十八庙"的场所性与地缘环境、社会行为和习俗息息相关,以促进当代山地城市景观对场所性的重新回归。
李畅杜春兰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文景观
明清巴渝“八景”的现象学解读被引量:31
2014年
现象学是研究场所意义和场所体验的学科理论。自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得·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现象学至今,现象学已经发展为人体生理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融合的环境理论和方法。明清巴渝"八景"是各地城市名胜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城市文化景观。从物境、情境和意境3层认知境界展开论述,将明清巴渝"八景"研究纳入现象学的框架,结合城市"八景"中主客体统一的感官体验分析,以促进当代山地城市景观对城市生活空间体验的回归。
李畅杜春兰
关键词:风景园林现象学文化景观八景
池杉在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中的适应性被引量:16
2015年
冬季淹没和夏季干旱的交替作用会导致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质量下降.为了探索有效的生态系统修复方式,选用池杉树种开展了消落带林泽工程试验,并采用统计分析和RDA(冗余分析)排序对水淹胁迫下池杉的生长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在海拔169 m以上的池杉经历两轮冬季淹水后成活率约为84.52%;树高、冠幅和枝叶密度平均变化量较小,分别为0.10 m、0.04 m和-0.11%,而胸径和枝下高变化明显,平均改变量分别为0.78 cm和-0.64 m;树高、胸径、冠幅和枝叶密度等指标变化率在没顶和部分淹水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淹水时,池杉对水淹胁迫的适应能力较强,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各生长指标变化量均呈下降趋势,部分植株有枯梢,没顶和部分淹水情况下枯梢率分别为43.56%和11.76%.RDA结果表明,水力条件和初始生长特征共同对淹水后池杉生长变化产生影响,二者对池杉生长指标变化的总体解释率为31.20%,独立解释率分别为11.90%、14.40%,共同解释率为4.90%.池杉作为适应三峡水库消落带水位变动的本土耐淹树种,其经历水淹后的生长变化不仅与水位变动有关,同时也与其淹水前的生长状态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三峡水库消落带类似生态修复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李波袁兴中杜春兰肖红艳
关键词:池杉消落带生态修复三峡水库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弹性适灾策略——以重庆北滨路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李畅杜春兰
关键词:防灾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基础设施
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以巴渝古镇为例被引量:23
2015年
以巴渝古镇为代表的历史乡土聚落景观为例,基于不同尺度下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认知图式,分析了巴渝乡土聚落景观的在地性和在场性生成背景,以及多核心中心、多维度方位、开放性领域等空间结构特征,指出营建当代乡土聚落景观的意义和重要性。
李畅杜春兰
关键词:乡土景观现象学巴渝古镇场所性
乡土方言的在地性——三峡沿江“水码头”景观的语言学解析被引量:14
2016年
乡土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方言景观,而"文化物种"则是其可阅读的景观"文本"。通过语言学的视角从语境、语汇和语法、语义等几个方面对三峡沿江水码头现象进行分析,认为作为地域"内在者"所书写的方言景观往往出于生存的需要,并且与地域内特定的自然语境与社会语境相关联而呈现出在地性特征,以促进后三峡时代沿江城镇景观营建对日常生活的回归。
李畅杜春兰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文景观方言
景观空间系统在山地城市中的解读与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城市景观公其空间是一个由多因子其同构成的系统组织,本文针对山地城市的特点,解读景观空间系统在山地城市中的表现,并分别从显性因素和隐形因素两方面加以剖析,目的是从立体系统的角度全方位认知山地城市特殊的景观空间,从而更好的进行景观;设和实践。
杜春兰
关键词:山地城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