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04)
- 作品数:11 被引量:62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建商志远张起鹏刘复刚张志刚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齐齐哈尔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 合作市高寒草甸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 2021年
- 通过3S技术将合作市(甘肃省甘南州)不同类型高寒草甸的遥感影像与地形因子相叠加,分析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拔主要分布在3057.25~3704.13m范围内,地势陡峭,各坡向面积分布均匀。随海拔增加,高寒灌丛草甸与非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随坡度增加,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而非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高寒草甸的坡向分布规律性明显,高寒灌丛草甸和非高寒灌丛草甸面积所占比例均以西北-东南轴对称。高寒灌丛草甸以海拔3704.13~3919.75m、坡度25°~35°、西北坡向为最优生境;非高寒灌丛草甸以海拔3488.50~3704.13m、坡度0°~2°、东南坡坡向为最优生境。地形因子是影响研究区高寒草甸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这对未来科学合理地利用高寒草甸,及最大程度地开发草甸生产潜力,具有指导价值。
- 张起鹏张起鹏王建
- 关键词:地形因子高寒草甸
- 行星系统运动、太阳引潮力和引力的变化与太阳运动周期律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3年
- 太阳活动周期性韵律是否是行星系统对太阳表层造成的引潮力变化所导致,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基于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分析了行星系统对太阳的引潮力、引力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发现,引潮力造成的太阳表面物质加速度变化要比太阳自转变化造成的太阳表面物质加速度变化小2万倍.所以,造成太阳11年黑子活动周期和22年磁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引潮力的变化,而是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随着行星系统的周期性运动,太阳系质心(P)与太阳质心(S)出现了重合与分离的22年周期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太阳绕转角动量和太阳自转角动量间的转换,这个转换是导致太阳自转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引潮力存在着237天的周期变化,与太阳活动约8个月的周期相对应.太阳引潮力的变化主要由木星、土星和金星、地球4颗行星的位置关系变化所决定,而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主要由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而导致的.
- 刘复刚王建
- 关键词:引潮力引力
- 太阳轨道运动—太阳磁场变化与地球高层大气温度准22年周期循环的联系被引量:6
- 2014年
- 基于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获得了太阳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周期为准22年.太阳轨道运动周期和北半球高空大气温度场准22年变化周期二者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在整个太阳系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得到太阳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理论上,通过太阳绕转和自转角动量间的转换,建立了行星会合指数与全球高层大气温度场变化的对应关系,进而在大气温度场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
- 刘复刚曲维政王建鲍锟山侯建秋陈凯马丽伟
- 关键词:太阳活动大气温度
- 高寒草甸草原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18
- 2019年
- 高寒草甸是高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探究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以多期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在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模型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研究区重要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覆盖面积所占比例始终维持在80%以上,各景观类型结构变化较为明显;(2)2000—2016年高寒草甸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大,其他草甸、旱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持续增加,并且年变化速率加快,灌木林地、灌丛草甸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各类景观面积年变化率增大,2000—2009年高寒草甸景观面积年变化率为1.118%,2009—2016年景观面积年变化率为2.067%,每年发生类型转化的景观面积约为0.691×104 hm2,5大类景观转移变化面积不大,但各小类景观的转换现象很明显。(3)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出2000—2009年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强,2009—2016年景观状态得到优化,整体趋向于整合;斑块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出不同斑块类型格局差异性较大,变化特征明显。(4)海拔与坡度因子对一级分类草地景观及其二级分类灌丛草甸和其他草甸演变的影响较为显著,植被覆盖度因子对草地景观演变存在显著影响,而距离因子对灌丛草甸和其他草甸演变的影响较为显著。人文驱动因素对草原生态及景观演替起到了加速推动作用,其中,政策因素在保护和修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上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 张起鹏张起鹏王建张志刚
- 关键词:高寒草甸景观多样性驱动力
- 南京紫金山马尾松树轮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树木年轮宽度指标在气候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利用树木年轮宽度重建古气候遇到了困难。因此寻找其他代用指标就成为一项急迫而重要的任务。一些研究发现,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是否所有的树种的树轮碳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都同样的敏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工作来验证。为了了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区马尾松树轮δ13 C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选取了南京紫金山的两个马尾松树盘,进行了树轮δ13 C的分析,建立了1939~2002和1955~2002年两个树轮δ13 C变化序列。与降水、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时数、风速等气候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马尾松树轮δ13 C对于气候的响应是敏感的,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2)坡向对于马尾松树轮δ13 C对气候的响应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影响,树轮δ13 C平均值西南坡比东南坡高,西南坡比东南坡对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温度的响应更敏感;(3)紫金山马尾松树轮δ13 C与该地区生长季(尤其是夏、秋季)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与月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 王建贺清艳商志远钱君龙杨海燕赵兴云
- 关键词:亚热带树轮碳同位素坡向气候意义
- 马尾松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地域差异——以九岭山和九连山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地域差异研究,将为预测森林生产力、种群分布等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以中国东南地区马尾松为例,利用其分布中心区九岭山和分布南缘九连山两地的树轮样本,分别建立了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并与两地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4个气候因子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年表均与冬春季(1—3月)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上一年11月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在中国东南地区利用树轮宽度重建冬春季平均气温的可行性;九岭山年表与上一年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显著高于九连山地区,表现出气候对分布中心区的马尾松生长产生更为明显的滞后效应,对该差异从两地树轮早材率角度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在不区分上一年和当年的前提下,九连山年表与生长季中晚期(7—10月)气温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和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而九岭山年表在该时段内与气温和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与降水和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生长季中晚期由高温干旱而导致的水分胁迫作用是南界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而分布中心区的马尾松径向生长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高湿环境制约。
- 赵业思商志远王建郭海婷周德帅丁苗
- 关键词:马尾松树轮宽度气候因子
- 马尾松树轮早材、晚材年表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9
- 2020年
-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树木年轮早材、晚材宽度指标用于气候变化分析的敏感性差异,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亚热带不同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可能受到的影响。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主要分布区的大致西缘、南缘、中心区、北缘和东缘5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区建立起马尾松早材、晚材宽度指标的树轮年表,与各地记录的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降水、月均温、月最高温、月最低温5个气候因子多年的单月值及多月值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1)所有地点的马尾松早材年表和晚材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均较高(0.185~0.273),可用于气候重建工作。(2)同一样区早材和晚材年表的相关性较高,但早材对气候的敏感性高于晚材年表。(3)马尾松树轮宽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在不同的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联系。生长季早期的气温升高会对西缘、南缘、中心区和东缘样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产生有利影响,但在较为干旱的北样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则易受到升温造成的水分抑制作用。(4)在不区分上一年或当年条件下,夏季的降水对5个样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具有高湿制约作用,秋冬季降水对马尾松径向生长具有有利作用。
- 顾洪亮王建商志远马丽娟张起鹏
- 关键词:马尾松
- 樟子松树轮δ^(13)C的年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被引量:8
- 2012年
- 对大兴安岭北部两株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轮样品的年内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树轮年内δ13C值在不同生长阶段总体表现出每年生长季中期最高、早期次之、晚期最低的变化特征。δ13C的年内变化趋势在幼龄期至速生期变化剧烈,成熟期至衰老期相对平缓。从幼龄期至衰老期的整个生长阶段,同时期年内δ13C的变动幅度基本为晚材大于早材。幼龄期年内晚材的δ13C一直明显高于早材,而成熟期年内早晚材δ13C的差别逐渐减小,至衰老期年内晚材δ13C已低于早材且无显著差别。树轮δ13C的年内变化主要体现在生长季中后期,即早晚材之间的过渡段至晚材。年内不同时段的δ13C序列与同时段的宽度去除生长趋势序列(去趋势序列)之间的相关性随生长季节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当年早材宽度与前一年晚材宽度显著正相关,当年早材δ13C序列与前一年晚材宽度和当年早材宽度的去趋势合并序列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前一年晚材δ13C序列或宽度去趋势序列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早材的形成很可能来源于前一年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利用树轮年内不同材质宽度或δ13C序列进行气候环境重建时需要考虑这一点。年内早材、过渡段和晚材三个时段的δ13C分别对应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土壤湿度较大、温度上升较快的时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降水增加、温度达到最高而相对湿度降低的时期,以及7月下旬至9月中旬降水增加、温度下降而相对湿度较大的时期。
- 商志远王建崔明星陈振举
- 关键词:早材晚材樟子松稳定碳同位素树轮
- 马尾松树轮不同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的差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比较了中国东南地区九岭山和九连山两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不同组分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α纤维素δ13C和综纤维素δ13C在均数方面较全木δ13C分别偏正1.170‰±0.168‰和1.211‰±0.121‰;3种组分δ13C年际变化序列显著正相关(p<0.001);两地生长季中晚期水分状况是制约马尾松树轮δ13C的主要因子,3种组分δ13C与此时段的气候要素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种组分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 王建赵业思商志远白世彪陈振举张志刚
-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树轮气候响应马尾松
- 树轮不同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研究进展与评述被引量:3
- 2014年
- 树轮不同组分稳定碳同位素(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树种差异和地区差异,多数研究认为这与木质部多种组分干扰作用有关。总结已有研究表明,在树木生长受气候因子限制作用较强的地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更为敏感的落叶树种或是抽提物含量低、木质素干扰程度小的树种(如栎属),其全木和纤维素δ13C均易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显著响应;而在气候因子限制作用弱的地区,抽提物含量高的常绿针叶树种,其纤维素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全木。这说明不同树种生理活动特性差异和树木生长所受到的气候环境制约强度可能是不同组分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差异的因素,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单个木质组分对全木和纤维素δ13C相关性的干扰作用在不同地域不同树种中有何规律需要在未来研究中给予重视。最后,应当加强我国东南季风区树轮不同组分δ13C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研究。
- 赵业思王建商志远
-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