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315) 作品数:16 被引量:48 H指数:5 相关作者: 潘杨 俞苗新 黄勇 赵印举 陈晓杰 更多>> 相关机构: 苏州科技学院 江南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更多>>
强化生物除磷过程中厌氧合成PHA代谢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3年 聚羟基链烷酸酯(PHA)是许多微生物在不平衡生长条件下合成的一类可作为细胞碳源和能源的物质。PHA代谢已被证明是影响生物脱氮除磷尤其是强化生物除磷功能的一个关键过程。本文综述了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中厌氧合成PHA代谢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重点介绍了聚磷菌和聚糖菌利用不同碳源厌氧合成PHA的代谢机制以及合成PHA的还原力和能量来源问题;然后对聚磷菌和聚糖菌合成PHA的代谢机理及其化学计量学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针对强化生物除磷机理和PHA厌氧代谢机制研究进展缓慢这一现状,指出了今后PHA还原力和能量产生机制的研究可能是完善强化生物除磷机理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之一。 俞苗新 潘杨 陈晓杰 张世钢关键词:强化生物除磷 聚磷菌 聚糖菌 代谢机制 进水水质成分改变引发的污泥粘性膨胀及控制 被引量:4 2012年 在研究强化SBR工艺除污性能时,由于可溶性淀粉投加导致进水水质成分发生改变,污泥沉降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污泥出现大量的粘液。镜检发现,大量指状菌胶团异常增殖且丝状菌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膨胀属于污泥粘性膨胀。停止可溶性淀粉和提高主反应池的DO浓度,污泥粘性膨胀并未得到恢复,但污泥粘液逐渐消失。粘液消失后,通过模拟前期进水水质成分和缩短泥龄,污泥粘性膨胀得以控制,污泥沉降性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实验还研究了污泥粘性膨胀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 赵印举 潘杨 黄勇 俞苗新关键词:水质成分 沉降性能 污泥转移SBR工艺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 被引量:8 2012年 污泥转移SBR工艺是一种通过内部污泥回流实现污泥在不同SBR隔室间转移,从而增加污泥利用效率,提高系统除污效能的新工艺。以设计规模为240 m3/d、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工艺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新工艺在不同泥转移量(污泥回流比)下的除污性能,并与系统以传统SBR方式运行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工艺可以有效提高SBR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采用30%的污泥回流比进行污泥转移,新工艺的处理能力比传统SBR工艺提高近1/2,除磷效率从46%提升至85%。出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 潘杨 黄勇 曹桂华 李勇 赵印举关键词:污泥转移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污泥回流比 脱氮除磷 活性污泥法合成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工程化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2 2012年 细菌发酵法仍是目前合成可生物降解塑料(PHA)的主要方法,但实现其工业化生产的最大瓶颈是生产费用较为昂贵,而活性污泥法因独具的优点,有望成为较为经济、具有良好前景的PHA生物合成方法。对利用活性污泥法合成PHA的工程化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活性污泥法的PHA合成代谢机制、工艺优化和PHA积累水平,以及方法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最后指出,活性污泥法合成PHA不仅在技术、投资和生产费用方面较细菌发酵法更具竞争力,而且能在有效去除污染物的同时积累PHA,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俞苗新 潘杨 钱亚芳 黄勇 陈晓杰关键词:PHA 活性污泥 基于污泥转移的SBR工艺污泥膨胀原因及控制 被引量:4 2012年 在基于污泥转移的SBR工艺中,主反应器在长期低有机负荷[0.1~0.2 kgCOD/(kgMLSS.d)]运行和长泥龄(20 d)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污泥膨胀,SVI值高达303 mL/g。通过提高主反应区污泥负荷至0.4~1.3 kgCOD/(kgMLSS.d),污泥膨胀未能得到控制,污泥沉降性能反而进一步恶化,SVI值增至330 mL/g,并且出现跑泥现象。改变进水模式为静态进水,主反应器可在短时间内产生相对较高的底物浓度梯度,污泥膨胀得以控制,污泥沉降性能逐渐恢复。 潘杨 赵印举 余同关键词:污泥膨胀 溶解氧对污泥转移SBR工艺除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12年 污泥转移SBR工艺通过并联运行SBR反应器之间以污泥回流方式相互转移,增加反应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除污性能,并减少沉淀阶段污泥量而提高系统的容积利用率。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该新工艺在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对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对于COD的去除影响不明显,而对TN和TP的去除影响显著。当溶解氧质量浓度控制在1.0~1.5 mg/L时,系统对于COD的去除率为83.8%,出水COD均小于60mg/L;系统对于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79.7%和93%,平均出水TN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9、0.19 mg/L。通过物料衡算发现,系统中TN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同步硝化反硝化完成的,占系统TN去除量的55.6%。 徐军 潘杨 李大鹏 俞苗新 赵印举 成昊关键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污泥转移 溶解氧 序批式活性污泥(SBR)转移工艺的除磷机制 被引量:11 2015年 以城市污水为水源,进行了污泥转移SBR工艺的除磷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污泥转移方式实现在生物选择器中强化对聚磷菌的筛选,从而显著提升了传统SBR工艺的除磷性能.污泥转移量对系统释磷性能影响显著,污泥转移量为30%条件下活性污泥PHB(poly-β-hydroxybutyric acid)含量达到细胞干重的24.3%,生物选择器中厌氧释磷与污泥中PHB合成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污泥转移量分别为15%、30%和40%下生物选择器中的平均释磷速率分别为7.00、11.17、8.83 mg TP·(g MLSS·h)-1.通过物料衡算表明,系统中传统PAO除磷机制起主要作用,并存在较弱的反硝化除磷过程.在污泥转移量30%、泥龄10 d条件下,传统PAO(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代谢模式除磷量占76.81%,同化除磷量占15.43%,反硝化除磷量占7.76%. 潘杨 阮文权 黄勇 俞苗新 邓猛关键词:SBR 生物除磷 污泥转移 基于最优除锑效率的污水净化技术方案优选 被引量:1 2017年 本研究以碳棒、碳纤维、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碳纤维及反渗透膜+碳棒为主要净化技术方案,以锑、耗氧量、氨氮和六价铬为观测指标,引入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对不同净化技术方案进行优选和评价。结果表明:熵权系数评价模型将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有机结合,提高了优选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中,以除锑效果为主要导向,综合净化效果最优的技术方案为反渗透膜+碳棒,次优方案为反渗透膜,超滤膜净化效果较差。研究结果可为锑污染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朱莉莉 潘杨关键词:锑 熵权系数 新型SBR工艺污泥转移规律及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污泥转移SBR工艺的特点是在并联运行的SBR间以污泥回流方式实现活性污泥的筛选与转移利用,从而提高系统除污效能。对比了该新型工艺与传统SBR工艺的污泥总量及浓度变化,并研究了污泥转移量对污泥沉降性能和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污泥转移可显著提高SBR池中的活性污泥总量,当污泥转移量为15%、30%、40%时,单池SBR中的污泥总量比传统SBR分别提高了8.1%、17.7%、34.5%,SVI平均值分别为208、96、94 m L/g,系统的充水比分别可达到39%、45%和56%,污泥转移使新工艺的处理能力比传统工艺分别提高了30%、50%和87%。另外,污泥转移量对工艺除磷性能影响显著,在30%转移量的优化工况下,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潘杨 阮文权 黄勇 俞苗新关键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污泥转移 污泥回流比 污泥龄对污泥转移SBR工艺除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污泥龄作为维持活性污泥活性和新鲜度的重要指标已显示出比其他参数更重要。试验以校内生活污水为对象,通过污泥转移SBR工艺,研究了污泥龄分别为5、10、20、30 d时,系统COD、NH4+-N、TN、PO43--P的去除率以及污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污泥龄10 d时,系统COD、NH4+-N、TN、PO43--P去除率分别可高达81%、94%、62%、95%,并且系统沉降性能良好,系统整体脱氮除磷效果最优。 陈晓杰 潘杨 黄勇 俞苗新 邓猛关键词:污泥转移 SBR工艺 脱氮 除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