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森金玉梅刘芸杨正强石健壮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教育
  • 2篇课堂
  • 2篇教师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建构
  • 1篇学分
  • 1篇学分制
  • 1篇学分制改革
  • 1篇一元文化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建构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平衡
  • 1篇师专
  • 1篇中小学课堂
  • 1篇文化
  • 1篇小学课堂
  • 1篇教育学
  • 1篇教育学意蕴
  • 1篇教育资源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李森
  • 1篇李纯
  • 1篇潘光文
  • 1篇金玉梅
  • 1篇杨正强
  • 1篇刘芸
  • 1篇石健壮

传媒

  • 2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中小学教师培...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学报
  • 1篇当代教育与文...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问题与对策被引量:6
2009年
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与现行高考制度、教育资源、教师的课程素养之间存在的矛盾,是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合理划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在高考制度中的权与责,追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统整现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加强普通高中教师培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潘光文李森
关键词:学分制高考制度教育资源教师培训
论知识本质观的重建及其教育学意蕴——超越后现代的反思的现代性被引量:6
2010年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石健壮李森
关键词:后现代性教育学
论课堂生态的建构被引量:9
2007年
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建构是课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中从价值、社会和心理等维度对课堂生态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课堂生态遵循生态价值观,师生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师生双方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具有不完满性和互补性;民主既是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生态主体的主要生活方式;课堂生态需要具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心理环境,自立、自信和自强是课堂生态主体必备的个性心理品质。
刘芸李森
关键词:课堂生态社会建构心理建构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移--基于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比较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教师专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刻变革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移。鉴于文化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从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比较视角,从理论基础、组织、目标、课程和教学等五个方面来诠释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移,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增进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李森李纯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移一元文化多元文化
论中小学课堂生态平衡及优化策略被引量:7
2008年
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特殊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平衡主要体现为课堂结构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输入与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平衡,课堂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的、相对的、开放的平衡。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生态在结构和功能上失衡现象尤为突出。通过确定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自然的课堂教学情境、变革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动与静、收与放、死与活等关系,对于维持和优化课堂生态平衡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杨正强李森
生态式课程探析被引量:13
2009年
生态思想已经进入教育领域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技术性课程过于标准化、封闭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降低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应构建生态式课程,使课程回归其生态本性。生态式课程秉持动态、开放和生成的知识观,生命性与延展性的课程观,和谐、平衡与共生的教学观。实践生态式课程,要使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提升生命体的生存能力;加强课程统整,建构横向知能生态链;建立交互主体关系,构建"学习生态共同体";创设"最适度"的教学环境,发挥要素的协同功效。
金玉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