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6038)

作品数:26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熊学军于龙郭永青胡筱敏苏劼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浮标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内孤立波
  • 3篇黄海暖流
  • 3篇孤立波
  • 3篇海域
  • 2篇漂流浮标
  • 2篇南海北部陆坡
  • 2篇近海
  • 2篇海流
  • 2篇表达法
  • 1篇地形
  • 1篇冬暖
  • 1篇端点
  • 1篇端点检测
  • 1篇短基线
  • 1篇续流
  • 1篇悬停
  • 1篇压力式
  • 1篇压强

机构

  • 17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自然资源部第...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4篇中海石油深海...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作者

  • 17篇熊学军
  • 4篇于龙
  • 3篇郭永青
  • 2篇吴俊飞
  • 2篇胡筱敏
  • 2篇苏劼
  • 1篇王鹏
  • 1篇张宏伟
  • 1篇吴伦宇
  • 1篇刘曙光
  • 1篇刘玉红
  • 1篇王冠琳
  • 1篇陈亮
  • 1篇王鹏
  • 1篇韩磊
  • 1篇张晓璐
  • 1篇薛宇欢
  • 1篇王凤军
  • 1篇王鹏

传媒

  • 12篇海洋科学进展
  • 7篇海岸工程
  • 2篇机械制造
  • 2篇Journa...
  • 1篇海洋工程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夏季第一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的计算与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渤海2006年夏季大面观测的CTD温盐资料,分别运用WKB近似和数值方法计算了渤海夏季第一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和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算法得出的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和斜压重力波相速度的分布格局相似,与渤海等深线分布大体一致。数值解法下,在北戴河和长兴岛附近海域,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较大,最大为4.72km,对应的斜压重力波相速度最大为0.44m/s;在莱州湾海域,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较小,最大仅为1.76km,对应的斜压重力波相速度最大为0.16m/s;在渤海中部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和斜压重力波相速度的等值线发生明显弯曲,在靠近渤海海峡内侧出现一个极小值,而与之对应在渤海中部以西出现一个极大值,导致变形半径的等值线呈NE-SW向倾斜的"S"状。渤海夏季第一斜压罗斯贝变形半径在WKB近似下的结果较低于数值解法求出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WKB近似依赖于浮性频率对水深的积分,适用于浮性频率垂向变化较弱的情况,渤海夏季浮性频率垂向变化较大,WKB近似得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张晓璐熊学军
关键词:WKB近似
Migration of mesoscale eddies across a leaping or penetrati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the vicinity of a gap被引量:2
2018年
A 1.5-layer quasi-geostrophic reduced gravity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propagation of mesoscale eddies across a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WBC) either leaping across or penetrating in an anti-cyclonic path through the gap. The steady leaping WBC nearly blocks all eddies from propagating across it through the gap completely. However, both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eddies can migrate across a penetrating WBC in the vicinity of a gap, while inducing an opposite type of eddies on the cyclonic side of the WBC by weaken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intrusion of the WBC. Both type of eddies gained strength from the WBC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pagation across the WBC in the gap. Eddies approaching the gap from the upstream are found to migrate more easily into the western basin due to the advection of the WBC. The migration speeds of the eddies are almost unchang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WBC in all experiments.
SONG XinxinYUAN DongliangLI RuixiangWANG Zheng
关键词:MESOSCALEEDDYGAP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统计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潜标观测数据,对该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统计特征进行分析。观测期间共发现72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包含101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孤立子。该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以凸型为主,且最大振幅多为下凹振幅,占79.2%。KdV方程波速计算结果表明,波速可用三角函数描述,整体表现为夏季大、冬季小,且第二模态内孤立波流速呈明显的三层结构。最大流速深度及人工判别得到的上下层转向深度的统计结果表明:上层内波流流速转向平均深度约为97.7 m,中层内波流最大流速深度约为134.6 m,下层内波流转向平均深度约为204.2 m,内波流最大流速多发生在中层,流向主要为西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2~0.8 m·s^(-1)区间范围内,占82.2%;上层流向主要为东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0.6 m·s^(-1)区间范围内,占98.0%;中层流向主要为西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2~0.8 m·s^(-1)区间范围内,占93.1%;下层流向主要为东南向,流速主要分布于0~0.4 m·s^(-1)区间范围内,占94.1%。本文系统性地给出了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统计特征,可为相关研究、水下航行及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许培鹏熊学军陈亮宫庆龙郭延良于龙吴凡
相同尺度地形与背景流共振生成内孤立波机制被引量:2
2022年
为研究内孤立波的地形和背景流共振机制,用地形和背景流共振机制计算了3个潜标观测的内孤立波(不同模态、不同波长)的流速和传播速度,并与观测到的内孤立波进行比较。潜标观测的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波长分别为6.4和3.3 km)都是下凹型内孤立波,2个内孤立波的传播速度约为1.4 m/s、最大振幅约为48 m,水平流向结构都是上层西北向、下层东南向,波长3.3 km的内孤立波波峰前后有更明显的下降流和上升流。用共振机制计算出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纬向流速的垂向结构与观测相同,最大纬向流速出现的深度与观测一致,分别相差5和12 m。用共振机制计算出的内孤立波传播速度与用KdV方程计算的传播速度相当,共振机制计算波速为0.66~1.21 m/s,KdV方程计算波速为0.79~1.40 m/s。
吴凡杨永增熊学军陈亮宫庆龙
关键词:内孤立波
新型表层漂流浮标体设计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表层漂流浮标在应用于海洋调查研究时,浮标体外形对浮标通讯稳定性及数据回收等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也直接制约浮标使用寿命。为此,考虑减少风阻和水阻,减小浮标体对水帆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近远海海洋观测的表层漂流浮标体葫芦形外形设计方案。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分析,运用Solid Works软件分别对葫芦形浮标体和常用的圆柱形浮标体建模,并利用Workbench软件CFX流体分析模块开展了流体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葫芦形浮标体所受压力更均匀,其水下部分压力值较圆柱浮标体减小约28%,证明葫芦形外形浮标体更具可靠性。
王鹏王鹏胡筱敏
关键词:海流
中国近海海水透明度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被引量:16
2015年
统计了2006—2007年中国近海环境调查的透明度数据,绘制了中国近海4个季节的透明度分布图,分析了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深和入海径流对中国近海透明度分布影响最大。总体上,除长江口等重要河口区外,透明度等值线分布趋势基本与等深线一致,即近岸浅水区透明度最小,外海深水区透明度最大。由渤海至南海,透明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统计表明,冬季透明度最小,夏季透明度最大。从透明度分布特征上看,长江口及其以东海域随季节的变化最为显著。而从透明度值变化上看,渤海海域随季节的变化最为显著。与历史数据对比,渤海、长江口以东海域及海南岛以西海域透明度值的观测结果明显减小。
薛宇欢熊学军刘衍庆
关键词:中国近海
南海北部陆坡内孤立波对桩柱作用力的极值推算被引量:5
2019年
内孤立波的发生常伴随着大振幅波动和突发性强流,对桩柱等海中结构物产生强烈破坏作用。基于KdV方程和Morison公式,在忽略高阶模态的情况下,探讨内孤立波对桩柱的单位作用力、总作用力、剪力和弯矩的极值问题,并利用2016-07南海北部陆坡的实测资料对理论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在内孤立波最大振幅所在的垂向剖面上,上层与下层各存在一个单位作用力极值,且二者方向相反,上层总作用力强于下层,最大剪力和弯矩分别发生于水平流速的转向层和海底;2)各水层中,沿着内孤立波的传播方向,所有作用力的数值均随时间的推移先递增后递减,存在正向或负向的最大值;3)全水层总作用力极值发生在半周期,其值与波动振幅和水平波速有关,其他作用力极值发生于最大振幅时刻之前,作用力极值与振幅和非线性波速正相关,与水平特征宽度负相关;4)单位作用力极值的时间提前量与振幅和水平特征宽度强相关,与非线性波速弱相关。
谢华荣熊学军陈亮
关键词:内孤立波桩柱KDV方程
青岛冬暖的气象水文学解读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根据收集到的气象、水文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进行了青岛冬暖的气象水文学解读,研究表明,青岛冬季比周围的内陆城市温暖,也比周围的沿海城市温暖,其温暖区在沿海南界的范围为日照(石臼所)附近;青岛冬暖表现为在降温后回温更快且升温更高,在周平均尺度上就可以体现出冬暖的特征。青岛冬暖的形成原因是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气象水文因子综合而成的,青岛受海水的包绕比较充分,冬季盛行的NW—N向风在造成青岛寒冷的同时也造成青岛周边城市的寒冷,对青岛冬暖有反向衬托作用,也间接导致黄海暖流向青岛近海的补偿性抵近,从而成为青岛冬暖最重要的水动力因子。
郭延良熊学军陈超于龙郭永青
关键词:冬暖比热容黄海暖流
海洋跃层的谱表达法及自适应识别被引量:3
2016年
提出了海洋跃层的全水层剖面谱表达法,通过海洋要素的垂直变化梯度零线和分布曲线把跃层形态、垂直变化过程及特征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凸显出来;分别利用曲率区域最值和小波变换自适应检测法,将跃层谱峰根部的转折特征提取出来,确定了跃层与上下层水体的分界;从而形成了全面表征跃层自然属性特征的"五点三要素"法,即跃层上界点、强跃层上界点、跃层最值点、强跃层下界点、跃层下界点这五个跃层属性特征点和跃层最大强度、强跃层平均强度、跃层平均强度这三个跃层强度要素。基此,建立了一套关于跃层的定义、表达、确定和识别的系统方法,使得绘制系统而完整的跃层各类特征全海区分布图成为可能,为跃层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陈亮熊学军李小龙苏劼
关键词:端点检测曲率小波分析
潜标上浮过程中垂直运动数学建模与验证被引量:4
2015年
以2014年南海北部陆坡M站春、秋两季底流观测潜标回收为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潜标上浮过程中垂直运动特征。首先做出忽略水平海流影响、刚性连接以及主要部件外形简化等假设。通过刚性连接部分上浮数值试验,得到释放后各部件能够保持相对位置不变、整体上浮的结论。视整个系统为刚体建立了垂直运动模型。分别模拟两次潜标回收,模型与高精度超短基线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整个上浮过程可分为加速上浮阶段和稳定上浮阶段;模型速度曲线与观测速度拟合线比较接近,给出的平均模型速度与平均观测速度均相差0.2m/s;模型能够反映出在稳定上浮阶段,稳定上浮速度随时间缓慢降低的变化特征;各部件上浮的垂直速度是振荡变化的。模型可为相关水下仪器回收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
郭永青李小龙熊学军
关键词:数学建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