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009850)

作品数:23 被引量:232H指数:10
相关作者:马瑞君朱慧吴双桃赵庆芳王军喜更多>>
相关机构:韩山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入侵
  • 7篇植物
  • 7篇五爪金龙
  • 6篇入侵植物
  • 6篇化感
  • 5篇杂草
  • 4篇入侵杂草
  • 4篇总黄酮
  • 4篇抗氧化
  • 4篇化感物质
  • 4篇黄酮
  • 3篇质谱联用
  • 3篇色谱
  • 3篇气相色谱
  • 3篇种子
  • 3篇种子萌发
  • 3篇总黄酮含量
  • 3篇相色谱
  • 3篇萌发
  • 3篇黄酮含量

机构

  • 23篇韩山师范学院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南开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8篇马瑞君
  • 16篇朱慧
  • 7篇吴双桃
  • 3篇王军喜
  • 3篇赵庆芳
  • 2篇李云
  • 1篇张晓玲
  • 1篇赵锐明
  • 1篇庞淇尹
  • 1篇杨柳
  • 1篇郑灿钟
  • 1篇杨东娟
  • 1篇吴清韩
  • 1篇孙坤
  • 1篇孙延杰
  • 1篇范庆
  • 1篇叶文斌
  • 1篇回嵘
  • 1篇徐效华
  • 1篇庄东红

传媒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食品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薇甘菊总黄酮的提取及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测定被引量:22
2010年
采用超声波辅助法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根、茎、叶及花等器官中的总黄酮分别进行提取,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并测试提取液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根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50%乙醇溶液、固液比1:25、超声波功率200W;茎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50%乙醇、固液比1:20、超声波功率500W;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90%乙醇、固液比1:20、超声波功率500W;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70%乙醇溶液、固液比1:25、超声波功率200W;薇甘菊根、茎、叶、花的总黄酮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3.25%、0.59%、0.88%、2.69%;在设置的4个质量浓度梯度下,薇甘菊根、茎、叶和花的总黄酮提取液对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样品质量浓度为1.32mg/mL时,其清除率分别为33.86%、32.58%、38.79%、21.84%,但与相同质量浓度的常用抗氧化剂BHT相比,仍存在一定差异。
朱慧马瑞君吴双桃方旭丁煊
关键词:薇甘菊总黄酮抗氧化性羟自由基
干旱胁迫对五爪金龙总黄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讨了干旱胁迫对入侵植物五爪金龙体内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爪金龙茎总黄酮含量最低,且干旱胁迫对其影响不明显;根和叶中总黄酮含量较高,而处理3 d叶总黄酮含量要极显著高于5 d的处理。干旱胁迫对五爪金龙根和叶总黄酮含量影响较明显。
王军喜马瑞君朱慧赵庆芳
关键词:五爪金龙干旱胁迫总黄酮含量
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叶挥发油的成分鉴定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藿香蓟新鲜叶片提取8h的挥发油得率为0.545%。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02个峰,共鉴定出102种化合物,其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藿香蓟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烯、醇、萘、烷、酯及醛类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石竹烯(23.40%)、早熟素Ⅰ(17.66%)、(Z)-乙酸-3-己烯-1-醇酯(12.14%)、早熟素Ⅱ(9.51%)、1-乙烯基-1-甲基-2-(1-甲基乙烯基)-4-(1-乙缩醛甲基)环己烷(4.53%)、倍半水芹烯(4.24%)、(z)-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86%)、莰烯(3.10%)、反式-2-己烯醛(2.11%)、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1.93%)、1-己醇(1.32%)、3,7,7-三甲基双环-[4.1.0]-二庚烯(1.01%)等,这些成分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7.91%,其中含量最高的石竹烯是一类双环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被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
朱慧吴双桃
关键词:入侵杂草藿香蓟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粤东地区苋科入侵植物种群的构件生物量结构被引量:11
2010年
采用全挖法,对粤东地区的皱果苋、刺苋、空心莲子草等3种苋科入侵植物在两种不同生境下的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且以本地苋科植物尾穗苋为对照,旨在分析粤东地区苋科入侵植物的不同功能构件生物量特征的一般规律及生物学适应性。结果表明:4种苋科植物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率方面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规律,即茎>叶>根>花,其中空心莲子草的茎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百分比达到75%左右;与本地植物尾穗苋相比,在异质性生境中,3种苋科入侵植物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具有明显的表型可塑性,其中空心莲子草的可塑性最强,在干旱、贫瘠的生境中,根冠比显著提高;通过多种数学模型拟合4种苋科植物的地上部分生物量(Y)与地下部分生物量(X),Cubic方程(Y=b0+b1X+b2X2+b3X3)表现最优,其中尾穗苋的拟合度最高。
朱慧马瑞君
关键词:苋科入侵植物生物量
五爪金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对旋花科植物五爪金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萃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24个峰,鉴定了其中的23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43%;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石竹烯(29.52%),大根香叶烯D(22.32%),α-石竹烯(19.52%),β-榄香烯(13.32%),大根香叶烯B(2.83%),上述5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7.5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叶具有一定的药用开发价值。
杨柳杨东娟马瑞君孙坤范庆
关键词:五爪金龙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薇甘菊对入侵地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析了杂草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H.B.K.)对入侵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后明显改变了入侵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使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薇甘菊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等性质的影响不明显。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形成了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
吴双桃
关键词:入侵杂草MICRANTHA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生境
入侵植物假臭草及其伴生种的光合特性被引量:13
2010年
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是华南地区的主要入侵植物之一。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假臭草及其主要伴生种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和山莴苣(Lactuca indica)的光合特性,为探讨假臭草的入侵机制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条件下,假臭草及其伴生种在1d中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均呈现"双峰"型,但假臭草的平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伴生种;假臭草的光饱和点(LSP)与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380、44.72μmo·lm-·2s-1,前者高于伴生种,后者低于伴生种,且与伴生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68,显著高于伴生种;假臭草的CO2饱和点(CSP)与CO2补偿点(CCP)分别为1211、88.24μmo·lmol-1,前者与伴生种相当,后者显著低于伴生种,假臭草的表观羧化效率(CE)为0.0371μmol·mol-1,显著高于伴生种。较高的光能利用力与较强的光合响应机制,是假臭草能成功入侵的生理基础。
朱慧马瑞君
关键词:入侵植物假臭草伴生种光合特性
2种水生入侵植物光合特性的比较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2种主要水生入侵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的光合特性及差异性,探讨凤眼莲与大薸对环境光强、CO2浓度的响应机制。【方法】于2009-08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凤眼莲与大薸的光合作用日进程、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及光合-CO2浓度响应曲线,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1)自然光照条件下,凤眼莲与大薸在1 d中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均呈现"双峰"型,但凤眼莲平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大薸;凤眼莲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较大薸更为明显。(2)凤眼莲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CO2饱和点(CSP)分别为1 520μmol/(m2.s),31.19μmol/(m2.s)及1 323μmol/mol,均高于大薸,CO2补偿点(CCP)为52.51μmol/mol,低于大薸。(3)凤眼莲与大薸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为0.054,0.046,表观羧化效率(CE)分别为0.094,0.037,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较高的光能利用力与较强的光合响应机制,是凤眼莲比大薸具有更强入侵力的生理基础。
朱慧马瑞君
关键词: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补偿点
入侵植物马缨丹(Lantana camara)及其伴生种的光合特性被引量:34
2009年
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是粤东地区的入侵植物之一。采用LI-6400光合作用仪对马缨丹及其常见主要伴生种鬼针草(Bidens pilosa L.)、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 L.)在不同有效光合辐射(PAR)和不同CO2浓度下的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马缨丹的光饱和点(LSP)与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225、13.58μmo.lm-.2s-1,均低于伴生种,且和伴生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光饱和点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13.89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03μmol.m-.2s-1,与土牛膝相当,而显著高于肖梵天花;(2)马缨丹的CO2饱和点(CSP)与CO2补偿点(CCP)分别为1350、61.78μmol.mol-1,CO2饱和点时马缨丹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20.08μmo.lmol-1,显著高于土牛膝,马缨丹的表观羧化效率(CE)与鬼针草相当,为0.0424μmo.lmol-1;(3)有效光合辐射与CO2浓度的增加,对马缨丹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影响不明显,但大大提高了其水分利用率(WUE),提示马缨丹对于环境中光强和CO2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些信息对马缨丹生理生态学特性的认识是一个补充,并能为马缨丹入侵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朱慧马瑞君
关键词:光合生理特性表观量子效率
地被植物鹅绒委陵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0年
采用RAPD方法对不同海拔和植被盖度下的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L.)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2条带,多态性位点为117;鹅绒委陵菜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且种群间分化明,多态位点比率(88.64%)、Nei’s基因多样性(0.3180)、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0.4732)均远高于多数克隆植物。6个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变化较大,多态位点在各种群中分布不均衡,种群间分化系数(GST)为47.7%,基因流较低(Nm=0.5482),多态位点比率在31.06%~74.24%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在0.1711~0.3625之间,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1164~0.2425之间。多样性水平的变化与海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生境盖度呈显著正相关。从而推断在盖度低、资源丰富的环境中,该物种可能更倾向于克隆繁殖。
马瑞君陆建英
关键词:鹅绒委陵菜RAPD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