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90294)

作品数:14 被引量:151H指数:7
相关作者:沈正康王敏王阎昭程万正王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地震
  • 3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3篇汶川地震
  • 3篇GPS
  • 2篇地震危险
  • 2篇地震危险性
  • 2篇断层
  • 2篇形变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库仑应力
  • 2篇库仑应力变化
  • 2篇火山
  • 2篇火山活动
  • 2篇发震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垂直运动
  • 1篇地壳形变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对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7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7篇沈正康
  • 5篇王敏
  • 3篇王阎昭
  • 3篇程万正
  • 2篇张致伟
  • 2篇王康
  • 2篇阮祥
  • 1篇苏琴
  • 1篇邵德盛
  • 1篇宫悦
  • 1篇陶玮
  • 1篇王晓山
  • 1篇安艳芬
  • 1篇吴朋
  • 1篇胡才博
  • 1篇官致君
  • 1篇施发奇
  • 1篇王凡
  • 1篇万永革
  • 1篇江在森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四川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rimble GNSS数据后处理引擎(PPE)在GPS中-短基线定位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美国Trimble公司研发的GNSS数据后处理引擎(PPE),为高精度GPS数据解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式。详细分析适用PPE处理的条件(基线长度、数据时长),并与GAMIT软件解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PPE引擎处理的精度及可靠性,对PPE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李瑜王勇红张博王敏
关键词:GPSPPE离散度
震后形变和岩石圈流变学结构
2014年
岩石圈流变学结构是控制不同构造环境下岩石圈形变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发展,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数据的震后形变研究对揭示断裂带内的力学性质和区域性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已成为可能.该文首先基于岩石力学的摩擦和流变学实验,对余滑和分布式韧性流的构造物理背景进行了分别阐述,并介绍了震后形变数值模拟中本构关系和数值模型的发展.数值模型主要有解析、半解析和纯数值3类,涉及的本构关系包括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准则的余滑以及分布式韧性流中常用的线性流变学模型(麦克斯韦尔体和标准线性固体)和瞬态流变学模型(宏观经验性的伯格斯(Burgers)体和微观幂律流变律).然后以美国南加州1992年Landers MW7.3地震和1999年Hector Mine MW7.1地震震后形变研究为例,介绍了震后形变的研究进展.最后回顾了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的研究进展,并以震后形变研究中的流变学结构("三明治模型"和"焦糖布丁模型")存在的争议为例,说明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研究所具有的挑战性.
刘绍卓沈正康
关键词:震后形变岩石力学
自贡-隆昌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报告,对自贡-隆昌地区开展了地震精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结合研究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及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数据,探讨了注水区域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P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其与家33井加压注水的关系。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空间丛集性更加明显,集中分布在自贡(A区)、富顺-隆昌交界(B区)及隆昌(C区)等3个区域。其中距家33井西侧约20km的A区地震呈NNE向长轴展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B、C区域内的地震则沿NW向长轴展布,家33井所在的B区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2~6km,即家33井的注水层位附近,呈现由NW至SE的铲形特征,并逐渐变深;位于家33井东南方向约15km的C区,地震震源深度相对B区较深,优势深度在8~15km。分析认为,A区地震活动与家33井加压注水无关,而B、C区域的地震活动却明显受到加压注水的影响。P波速度结构显示:在3km深的注水层位附近,区域B、A之间形成了1条近NS走向的高、低波速过渡带,B区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明显高于A区,其原因是家33井出现容腔饱和,使该区地下介质具有较高含水饱和度引起的。
张致伟程万正吴朋宫悦陈文康许艳周秀忠
关键词:双差定位联合反演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被引量:19
2011年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能量足够大时,破裂可以冲破到地表,如汶川地震.(2)一旦到达地表,其最大同震位错将位于断层带出露地表处;且在断层带介质弱化或损伤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表的同震位错量越大.(3)与最大同震位错位于地表不同,同震应变能释放最大处位于地壳内十几公里深处的断层带转换层附近.(4)在断层带介质软化或损伤度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震对震间期积累应变能的释放越多、范围越广,对地表近断层区域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5)冲破到地表的逆冲型大地震会进一步增加铲形断层带下盘转换层以下(约在15~22 km)地壳深处和断层上盘距离断层地表出露点约十几公里处地壳浅部的应变能积累密度;汶川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除了沿主破裂面附近的继续破裂外,也体现了以上地区应变能的继续释放.本文得到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陶玮胡才博万永革沈正康王康
关键词:有限元汶川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对其周边地区火山活动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Mw9.0级大震后的两天九州岛上新燃岳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此次火山喷发是否是受地震触发所致,以及地震是否同样也会造成富士山火山和长白山火山的喷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地震造成的区域应力应变场的计算,发现富士山火山、新燃岳火山和长自山火山均处于体膨胀区,在地下10km处体膨胀分别达到~220,~8和~14nano.strain.由同震GPS位移场计算得到的3个火山地区地表面应变也表现为膨胀,符合模型计算结果.考虑到拉张应力可能对岩浆通道产生的扩张作用、对包容在岩浆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异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正反馈过程,此次地震可能造成这些火山活动的增加.应当警惕触发影响可能造成的火山喷发.
王凡沈正康王阎昭王敏
汶川M_S8.0地震前四川地区前兆异常及其统计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地区观测到的各种异常.异常项与所有测项(或测站、台、场地、井点、泉点)之比称为异常测项(测点)比,以下类同.地震前四川地区流动短水准观测存在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比为0.28,异常测项比为0.20;流动短基线存在中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比为0.13,异常测项比为0.13;地倾斜类观测存在中期趋势异常的台站比为0.17,异常测项比为0.13;地下水位观测存在中期趋势异常的水位井点比为0.20;温泉观测存在水温短期异常的泉点比为0.15;温泉水氡、气氡观测存在短期异常的台点比为0.08,异常测项比为0.04;井泉水质组分观测存在短期异常的台点比为0.20,异常测项比为0.04;视电阻率观测存在中期异常的台站比为0.17,异常测项比为0.06.对同一观测台或场地有不同观测手段,分别计算了台或场地数:四川地区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各类观测台或场地共有172个,存在观测异常台或场地比为0.14,其中出现中期与短期异常场地比分别是0.08和0.03;各类观测项共有335项,异常测项比为0.09,其中出现中期与短期异常测项的占比分别是0.06和0.01.可见,震前仪器微观监测台或测项多数没有观测到突出异常现象.本文中其它没有提及的观测手段或观测项的资料,经过研究没有分析检测出异常项.
程万正官致君苏琴阮祥张致伟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地震前兆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被引量:26
2011年
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得到了叠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呈北北西走向,范围为N5°—30°W.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给出的岷江断裂南段为近南北向的事实,以此节面为叠溪地震的断层面,我们认为叠溪地震的发震构造系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岷江断裂南段.跨岷山地块10年尺度的GPS观测结果显示,虎牙断裂具有2mm/a的地壳缩短率,对应于岷山第四纪以来的强烈隆升.1933年叠溪地震表现出的岷江断裂的左旋特性与现今GPS测量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反映了龙门山与岷江两大断裂系蕴震过程中地壳形变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孕震过程晚期对区域地壳形变场的调整.
王康沈正康
关键词:叠溪地震震源机制解岷江断裂地壳形变
四川自贡—隆昌地区注水诱发地震研究被引量:41
2012年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四川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并结合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了自贡—隆昌地区三个丛集区域(A、B、C)地震活动与家33井注水压力及注水量的相关性,同时从注水区域及邻区局部应力状态呈现的差异研究其发震机理.结果表明:家33井加压注水对其所在的B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负压注水阶段,注水量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不大,地震活动处于较弱状态;加压注水阶段,在压力持续升高的背景下,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其频次、强度与注水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研究区三次4级地震震源较浅、且均为逆冲型,震源机制节面与其震中附近断层走向一致.基于大量小震震源机制解,统计获得B区震源机制节面走向和P轴方位较A区相对离散;与川东南地区已有应力场结果相比,反演获得的B区主压应力方位较A区扰动偏大,可见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A、B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P轴方位及反演得到的局部区域应力场呈现出的差异,与家33井加压注水有一定的关系.
张致伟程万正梁明剑王晓山龙锋许艳陈文康王世元
关键词:诱发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汶川、芦山和康定地震造成的鲜水河断裂带库仑应力变化及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估算汶川、芦山和康定地震造成的鲜水河断裂带库仑应力变化,并与其长期构造应力加载速率进行比较,分析3次地震对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汶川和芦山地震对康定地震的发生分别起到促进和推迟作用;3次地震造成的总应力扰动主要来自汶川和康定地震。在线性应力加载条件下,当断层面等效摩擦系数μ′=0时,3次地震的相继发生会使鲜水河断裂带八美至磨西(除康定地震破裂带外)的地震提前0--5a,其余地区推迟0--4a;当μ′=0.4时,3次地震会使道孚至猪腰子海子(康定地震破裂带除外)的地震提前0~6a,其余地区推迟0~2a。考察了不同流变学结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下地壳上地幔粘滞性系数越低,介质粘滞性响应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越大,沿走向的变化越剧烈,其贡献基本与同震相当,对地震提前/延迟时间估计结果的影响最大可达3a。
王阎昭王敏安艳芬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库仑应力变化地震危险性
怒江断裂现今错动速率与地震危险性被引量:12
2015年
针对怒江水电开发问题的争论之一:怒江断裂带的现今活动性及其地震危险性。通过分析怒江地区最新GPS观测数据,采用剖面投影方法估算得到怒江断裂亚碧罗—六库段、六库—赛格段和赛格以南段的右旋走滑速率分别为(4.7±0.8)mm/a、(6.4±1.1)mm/a和(4.3±0.3)mm/a,拉张速率分别为(3.9±0.6)mm/a、(5.6±1.1)mm/a和(4.5±0.3)mm/a。结合怒江地区的地震资料,分别通过弹性能累积量和同震位错量与震级间的统计关系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认为上述断裂段分别具有发生6.4级、6.5级和6.4级地震的危险性,且不排除发生更大震级地震的可能。由于怒江断裂大体沿怒江展布,为保证水坝安全,其选址和抗震设防强度要求应当考虑以上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
王阎昭王敏沈正康邵德盛施发奇
关键词:GPS地震危险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