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90291)

作品数:16 被引量:470H指数:9
相关作者:陈运泰张勇许力生杨智娴刘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地震
  • 5篇地震破裂
  • 4篇地震破裂过程
  • 4篇汶川地震
  • 4篇反演
  • 2篇地震定位
  • 2篇地震序列
  • 2篇震源
  • 2篇精准定位
  • 2篇RUPTUR...
  • 2篇INVERS...
  • 2篇波形反演
  • 2篇M
  • 1篇导带
  • 1篇地磁
  • 1篇地磁变化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衰减
  • 1篇地震各向异性
  • 1篇地震观测

机构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作者

  • 9篇陈运泰
  • 6篇张勇
  • 4篇杨智娴
  • 4篇许力生
  • 2篇刘超
  • 1篇刘双庆
  • 1篇张森
  • 1篇梁明剑
  • 1篇陈祖安
  • 1篇张肇诚
  • 1篇刘瑞丰
  • 1篇苏金蓉
  • 1篇陈天长
  • 1篇冯力理
  • 1篇张炜
  • 1篇吴朋
  • 1篇白武明
  • 1篇林邦慧
  • 1篇金明培
  • 1篇龚绍京

传媒

  • 9篇地震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Earthq...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谈芦山地震被引量:27
2013年
地震序列是对地震现象的回顾性描述,只有在地震序列结束后它才有可能被确切无疑地判定.鉴于龙门山断裂带或地震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可否认在其西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一样的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事件.鉴于芦山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破裂区覆盖的范围,目前可认为它是汶川地震迄今最大的余震.鉴于地震序列的判定是对地震现象的唯象的描述,有相当的任意性,对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的"讨论"实质上是在根据经验判定地震的类型,即使目前看"主震说"提出的4条"论据"明显缺乏说服力,"余震说"比较有说服力,但最后都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定论".作者认为,相对于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能"定论"、甚而在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未必能"定论"的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问题,应当更为关注芦山地震的发生引出的一些重要的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防震减灾问题.
陈运泰杨智娴张勇刘超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破裂过程地震序列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w6.1(M_s6.5)地震破裂过程被引量:65
2014年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w6.1(Ms6.5)地震是一次规模不大、但灾害严重的走滑型地震事件.受走滑型地震辐射图型的影响,远震地震资料在特定方位上信噪比不高,给此次地震发震断层面的确定造成了一些干扰.本文概述了鲁甸地震发生后2.4小时发布的作为地震应急响应的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工作,以及随后对反演结果的修订工作.修订结果中,两个双力偶节面的反演都显示破裂方向朝地表和走向方向扩展.结合现有的烈度分布和余震精确定位结果,根据破裂方向和烈度与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的一致性,确定鲁甸地震是发生在走向162°,倾角86°的近乎垂直于地面的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面上的一次破裂事件.根据破裂过程反演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大部分地震矩在破裂开始后2-5 s内集中释放.比较集中的地震矩释放过程可能是此次地震面波震级明显高于矩震级,且造成严重地震灾害的原因之一.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刘瑞丰
关键词:波形反演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被引量:140
2013年
本文概述作者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小地震精确定位、地震活动性以及2008年汶川MW7.9(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W6.7(MS7.0)地震破裂过程等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不但是一条规模宏大的断裂带,也是一条非常活跃的地震带.通过对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矩释放"亏空"区以及余震活动规律的分析,作者在汶川地震后提出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宝兴-小金一带存在发生MW6.7~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的地震趋势估计.芦山地震的发生初步验证了这一估计.芦山地震发生后作者进一步做的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地缓解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危险性,该地段整体上仍存在发生MW7.2~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特别是,其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北-汶川南一带)存在发生MW6.8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其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存在发生MW7.2地震的潜在危险性.作者认为,应当强化对上述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区域的监测与多学科综合研究.
陈运泰杨智娴张勇刘超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精确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地震危险性
华北盆地Lg波衰减及台站场地响应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华北盆地是中国大陆地震活跃区之一,通过地震波衰减及场地响应参数研究该区构造介质属性及台基属性对地震预测预报、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g波谱比的联合反演方法是获得地震波衰减参数及场地响应的有效方法,通过随机重采样方法可以检验解的稳定性.使用华北盆地68个台站记录的2004—2008年的149次地震,震级ML为1.7~5.3的震中距为100~600km,按信噪比大于2的标准挑选有效垂向记录1 000多条,地震射线较好地覆盖了华北盆地38°N^41°N、114°E^120°E区域.采用2.60~3.65km/s的速度窗截取Lg波形并转化为频谱,研究频率范围为1~7Hz,频率间隔0.2Hz.计算得到的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f)与频率f的关系可表示为Q(f)=125±4.4f^(0.86±0.03),研究区为低Q0(对应频率1Hz),高频率依赖性的构造活跃区.基岩台站对地震波没有表现出明显放大作用,黄土沉积台站低频端比高频端明显放大;场地响应波动较大台站其解的标准偏差也大,说明场地响应的不稳定性体现了台基属性的非稳定性特征.
朱新运
关键词:联合反演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被引量:22
2012年
综合运用四川省地震台网与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精确地测定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指出,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精准定位,必须克服或尽量减少远台观测对地震精确定位的局限性、地壳介质模型的不完善性以及识别与检测初至波震相的不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反复试验,从上述台网中精心选取了方位分布均匀、具有近震源台站约束、直达P波震相确系由初始破裂辐射出的15个地震台的直达P波到时数据,反演得出精确度比区域性地震台网常规测定的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汶川大地震的定位结果,即:发震时刻(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7:57.59±0.03s;震中位置:31.018°N±0.3km,103.365°E±0.3km;震源深度:15.5km±0.3km.
杨智娴陈运泰苏金蓉陈天长吴朋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定位精准定位震源参数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被引量:17
2016年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且前兆很复杂,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此外,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张肇诚张炜
关键词:唐山地震地震观测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地震预报可行性
中国大陆地磁帕金森矢量特征及其与主要构造关系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地磁差矢量法和复转换函数法计算了中国大陆36个地磁台的地磁优势面、帕金森矢量及误差.结果显示:华北南部、华中、华南地区(包括贵阳和邵阳)及沿海台站的帕金森矢量长度随周期减小而增大,表明浅层的电性结构横向不均匀性较大;西部的拉萨、通海、西昌、成都等台站的帕金森矢量长度,随周期增长而增大,表明深层的电性结构横向不均匀性较大;诸如华北平原的稳定地块,其内部的矢量长度很小,表明该地区为大体水平分层的电性结构.我国大陆存在多个较明显的帕金森矢量敛散区,其中青藏高原和渤海湾周边台站的帕金森矢量内聚,鄂尔多斯地块的矢量向四周发散;沿海台站具有较明显的海岸效应.此外,由差矢量分布推断所得的优势面倾向和倾角与利用帕金森矢量系数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复转换函数方法给出的结果也比较一致.
龚绍京刘双庆梁明剑
关键词:莫霍面深度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被引量:10
2011年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得到了该序列事件之间精确的相对位置;然后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与美国南卫理大学(SMU)合作的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试验场宽频带地震台网(BSN)记录的、经过精准定位的地震作为近震源观测的"地面实况"(groundtruth,GT)事件进行校正,得到了这一地震序列的既精确又准确的震源参数.由此得出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与1975年海城地震的发震构造海城河—大洋河断裂邻近的康家岭断裂.康家岭断裂的走向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走向一致,均为WNW--ESE方向.它们都是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近ENE--WSW向、几乎水平的压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断裂.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是在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影响带动下,邻近的、与其走向一致的康家岭断裂活动的结果.
杨智娴Brian W Stump陈运泰Robert B HerrmannRongmao ZhouChris T Hayward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地震序列
2014年云南鲁甸M_W6.1地震:一次共轭破裂地震被引量:42
2015年
烈度与余震分布显示2014年云南鲁甸MW6.1(MS6.5)地震的发震构造较复杂.为深入了解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与破裂特征,本文考虑了单一断层破裂和共轭断层破裂的情况,对震中距250km范围内的近震资料(宽频带资料和强震资料)和远震体波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鲁甸地震的破裂过程,探讨了滑动分布与余震分布之间的关系.根据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震源时间函数和波形拟合,认为鲁甸地震是一次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与北东向主张应力的统一应力场下发生的两条共轭断层先后破裂的一次复杂地震事件.在破裂开始后0-2s,破裂主要发生在ENE—WSW向(近东西向)的断层上,随后NNW—SSE向(近南北向)断层开始破裂,释放了大部分的地震矩.由于近南北向断层南段(即震中以南)的破裂规模较大,且以左旋走滑为主,对近东西向断层的西段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解锁作用,可能是震中以西无明显主震破裂但存在密集余震分布的主要原因.
张勇陈运泰许力生魏星金明培张森
关键词:波形反演
通过SKS分裂分析非洲中东部地区地震各向异性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非洲台阵(Africa Array)最新的地震记录,通过测量远震SKS震相的分裂参数,详细分析了非洲中东部地区地球介质各向异性可能的成因,包括随应力场变化定向排布的裂隙和岩浆透镜体,以及橄榄石晶格的定向排布等.结果表明,现今上地幔流动导致的橄榄石晶格定向排布是其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该结果与250km深度的地幔流动模型一致.对于少数台站出现的异常结果,则尝试用D″各向异性和双层各向异性模型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D″各向异性的研究意义.
冯力理陈运泰雷军
关键词:地幔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