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12244)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谭娟洪海峰李辉周少博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近视
  • 3篇近视眼
  • 2篇眼前段
  • 2篇原位
  • 2篇磨镶术
  • 2篇激光
  • 2篇激光原位
  • 2篇角膜
  • 2篇角膜磨镶术
  • 1篇动力疗法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前
  • 1篇手术前后
  • 1篇术后
  • 1篇术前
  • 1篇术前后
  • 1篇吲哚菁绿
  • 1篇细胞
  • 1篇疗法
  • 1篇内皮

机构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周少博
  • 4篇李辉
  • 4篇洪海峰
  • 4篇谭娟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近视眼LASIK术后相对调节的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近视眼LASIK手术后相对调节的变化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3-6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在18~40岁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4例(128只眼),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一6.0D)和高度近视组(≥一6.0D);同时根据年龄分成年轻组(〈30岁)和年长组(≥30岁),统一行标准的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负与正相对调节检查。统计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比较手术前及术后3个时期相对调节的差异,对两不同组别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f检验。结果负相对调节:不同屈光度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0.117,P〉0.05);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0.237,P〉0.05)。正相对调节: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手术前后正相对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P〈0.05);两个年龄组手术前后正相对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P〈0.05)。不同屈光度及年龄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正相对调节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ASIK手术对近视眼的调节功能有一定影响,近视眼术后正相对调节早期呈一过性降低,1个月后可逐渐恢复或增强。
周少博李辉洪海峰谭娟
关键词:近视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
基于光动力疗法的吲哚菁绿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光毒性
2015年
目的:研究体外吲哚菁绿(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等量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按加入ICG的剂量不同分成0、50、100、150、200和250μmol/L组,共6组,每组8孔,其中4孔用波长为810 nm能量密度为24.0 J/cm2的半导体激光照射,另4孔不照射作对照。24 h后用MTT法测量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并对细胞染色镜检。结果:在810 nm的激光照射下,含有ICG的各组内皮细胞的存活率较未照射组显著下降(均P<0),且随着ICG浓度的升高,光照组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0)。当ICG的剂量超过150μmol/L时,细胞的形态变化从凋亡为主转变为坏死为主。结论:适当剂量的ICG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周少博洪海峰谭娟李辉
关键词:吲哚菁绿光动力疗法内皮细胞
OCT测量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眼前段结构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OCT(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眼前段结构的变化。方法:招募60例近视患者,年龄:18~39岁,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用眼前段OCT对测试眼分别在调节放松(0D)、诱发3.00D和5.00D调节三种调节状态下进行眼前段扫描分析,分别测量不同调节状态下角膜后表面曲率(posterior corneal curvature,PCC)、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和暗瞳直径的大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调节状态下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程度近视在相同调节状态下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在调节放松情况下,轻中度近视组眼前段OCT测得的平均PCC,ACD,LT和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分别为:6.92±0.91mm,2.67±0.19mm,4.17±0.21mm和6.21±0.56mm;高度近视组的平均PCC,ACD,LT和PD分别为:6.83±0.81mm,2.92±0.23mm,4.22±0.24mm和5.95±0.42mm。轻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在PCC和LT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t=0.401,-0.742;P=0.690,0.461),而ACD方面,高度近视组显著大于轻中度近视组(t=-4.637,P=0.000),高度近视组的PD则小于轻中度近视组(t=2.011,P=0.049)。两不同程度近视组中,在0.0D,3.00D和5.00D三种不同的调节状态下测得的PCC的差异均无显著性(F=0.084,0.047;P=0.920,0.954);ACD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变浅(F=19.44,8.455;P=0.000,0.001);LT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增厚(F=31.149,15.245;P=0.000,0.000);PD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减小(F=83.634,53.429;P=0.000,0.000)。结论:眼前段OCT可以定量观察近视眼调节时眼前段各部分的变化,高度近视眼前房较轻中度近视深,而瞳孔较小;发生不同程度调节时,角膜的形状相对稳定,LT,ACD及PD随调节量的增加其变化量逐渐增大。
周少博李辉谭娟洪海峰
关键词:近视眼前段
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调节所致眼前段结构变化的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索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调节致眼前段结构变化的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0年3~8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0例年龄在18~39岁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统一行标准的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3个月用眼前段OCT对非主导眼进行不同调节状态下眼前段扫描分析,测量该眼在调节放松(0.0 D)和诱发3.0 D调节两种状态下的眼前段参数术后变化,包括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暗瞳直径的大小.结果 60例患者,轻中度近视组32例,高度近视组28例.两组患者在调节放松状态下(0.0 D),角膜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瞳孔直径在手术前后各时期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发3.0 D调节时,轻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瞳孔直径在术前和术后1周、1、3个月的变化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晶状体厚度在各时期的变化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轻中度近视组=3.595,P =0.025;F高压近视组=3.310,P=0.046),轻中度近视组术后1周晶状体的变化量较术前减少,高度近视组晶状体的变化量术后3个月较术前增大.结论 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调节所致的眼前段改变,不同程度近视和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调节所致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和瞳孔直径变化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术后早期(1周)调节所致的晶状体改变量均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可以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远期(3个月),高度近视调节所致晶状体的变化量甚至高于术前水平.
周少博李辉洪海峰谭娟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近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