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16)

作品数:13 被引量:317H指数:8
相关作者:宫红良李丽陈正乐李涛王宗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盆地
  • 4篇准噶尔盆地
  • 4篇裂变径迹
  • 3篇新生代
  • 2篇东段
  • 2篇伊犁盆地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盆山耦合
  • 2篇隆升
  • 2篇陆内
  • 2篇陆内造山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分层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震
  • 1篇地震解释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应急...
  • 2篇核工业北京地...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市信息资...
  • 1篇核工业216...
  • 1篇核工业216...

作者

  • 5篇陈正乐
  • 5篇李丽
  • 5篇宫红良
  • 5篇李涛
  • 4篇王宗秀
  • 3篇马宗晋
  • 3篇曲国胜
  • 2篇张先康
  • 2篇李胜祥
  • 2篇韩效忠
  • 2篇张进
  • 2篇李细根
  • 2篇王国荣
  • 1篇蒋荣宝
  • 1篇邵学钟
  • 1篇陈柏林
  • 1篇陈宣华
  • 1篇刘健
  • 1篇田伟
  • 1篇郑恩玖

传媒

  • 4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尔泰额尔齐斯带东段酸性岩墙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阿尔泰南缘额尔齐斯构造带东段、额尔齐斯活动断裂与富蕴-锡泊渡断裂之间发育了一套未变形的酸性岩墙群。岩墙群侵位于海西期片麻岩化花岗岩和上石炭统深变质的额尔齐斯组岩层中,薄片鉴定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为具有细晶结构的流纹斑岩。岩石的SiO_2含量为70.9%~75.38%,K_2O+Na_2O含量为7.55%~8.99%;大部分样品Na_2O>K_2O,里特曼指数值为1.8~2.5之间,Al_2O_3=12.80%~14.53%,A/CNK=0.9~1.1,NK/A=0.7~0.9,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低镁、高钾钠、低钙和锶、高(Fe)_(mol)/(Mg)_(mol)特点,具A型花岗岩类特点,属于亚碱性脉岩。岩石轻稀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中等负铕异常,壳源特征明显。锆石U-Pb二次粒子微探针测年显示岩墙群形成于277~286Ma。推断岩墙是阿尔泰海西期造山运动结束后,在拉张构造环境下的地壳局部熔融产物。
宫红良陈正乐胡远清李丽赖新荣马庆佑李玉英胡博张文贵
关键词:地球化学A型花岗岩额尔齐斯构造带阿尔泰造山带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被引量:29
2008年
基于4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和M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km,以南为0~4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km.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曲国胜马宗晋邵学钟张先康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结晶基底地壳分层
准噶尔盆地深部构造人工地震探测被引量:8
2008年
穿越西准噶尔造山带、准噶尔盆地和博格达山布设了奇台—克拉玛依—额敏、五彩湾—三台—博格达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获得了二维速度结构、深部地壳构造和沿探测剖面的地壳分层结构,确定了B、G、C1、C、M等界面和P波、S波分层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将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包括准噶尔盆地基底之上的沉积层(G界面之上)、G-C1、C1-C界面,下地壳介于C和M界面之间;沿剖面发现了达尔布特、克拉玛依、大拐东、阜康和博格达北缘地壳深断裂带以及盆地腹部4条产状近陡立的超壳断裂,发现了西准噶尔造山带之下T界面埋深11.6~12.4km,向西倾的加依尔冲断推覆构造底部逆冲断层面;确定了博格达山壳幔分界面的明显不连续性,M面埋深由50.6km向南急剧倾斜加深至69.0km,博格达山北缘断裂带浅表倾角较缓,向深部倾角变陡,形成深浅部造山的不协调。
张先康曲国胜赵金仁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人工地震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东北缘盆山耦合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多单元的复杂变形格局以及准东与博格达山、卡拉麦里山及东北缘山系的多山系盆山关系的特点,探寻它们之间动力学联系、建立盆山构造耦合模式,预测有利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区带。认为,在昌吉-准东存在一个东西向挤压推覆构造系统,并且在晚石炭世-新生代长期持续活动;准东与周缘山系,是由起始于不同时间、但一直在持续或断续活动的三个构造系统,即加里东-海西期造山带形成的北西向构造带,晚石炭世-中新生代东西向挤压推覆构造和新生代博格达-准东-卡拉麦里山盆山组推覆构造,以时间上穿插或同时活动、联合形成的复杂盆山构造耦合;断弯-断展褶皱和逆冲断裂叠瓦扇构造,是准东、乌伦古地区构造变形的基本样式,复杂地区还出现捩断层和转换构造;创建了准东与周缘山系的盆山构造耦合模式,并预测了10个有利于油气运聚的区带。
李涛张进卢苗安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陆内造山盆山耦合
伊犁盆地白垩纪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8
2007年
本文利用砂岩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方法,研究了伊犁盆地中生代抬升-剥露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开展了温度-时间热模拟反演研究,结果揭示出伊犁盆地在115-95Ma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抬升-剥露冷却事件,剥蚀量至少可达1.8km,剥蚀速率至少为0.09mm/a。区域资料对比分析表明中晚白垩世的抬升剥露事件,在天山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的造山带普遍存在。
宫红良陈正乐胡远清李丽李胜祥郑恩玖韩效忠
关键词:伊犁盆地裂变径迹剥露白垩纪天山造山带
西天山隆升-剥露过程初步研究被引量:46
2008年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着重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根据温度-时间模拟结果推断,西天山在中新生代期间共发生了3期次的快速冷却作用,分别为早侏罗纪(200~180Ma)、白垩纪中期(115~95Ma)和新生代期间(24Ma以来);根据样品位置分析表明,西天山的隆升-剥露作用并不均一,开始于侏罗纪早期的山脉抬升范围有限,仅局限于中天山;白垩纪中期(115~95Ma),整个西天山山脉和伊犁盆地一起发生整体的抬升和剥露;新生代24Ma以来,西天山的山体块体抬升与山间盆地的断陷同时发育。
陈正乐李丽刘健宫红良蒋荣宝李胜祥郑恩玖韩效忠李细根王成王国荣王果鲁克改
关键词:伊犁盆地裂变径迹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被引量:77
2009年
在各时期沉积构造格局及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沉积-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分析了加里东运动末期、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等不同时期盆地基底-盖层、前陆盆地变形的动力学演化,提出了盆地构造的变形响应及其组合样式;褶皱基底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前陆冲断带-前陆凹陷-前缘隆起带-中央隆起带构成了晚二叠-早三叠世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变形格局;晚三叠-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基底-盖层经历了东西向挤压-盆地剪切拉分-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晚侏罗世西北缘推覆构造为南北向挤压造成,盆内陆梁隆起以斜冲-走滑构造变形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定型为6个样式不同的构造段。
曲国胜马宗晋陈新发李涛张宁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动力学演化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被引量:84
2006年
阿尔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文中主要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探讨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和剥露过程。来自阿尔金山脉34个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岩样品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脉存在至少5个阶段的剥露作用,反演出阿尔金山脉具有多期次、阶段性的隆升特征,并存在差异性:EW向的阿尔金北缘拉配泉一红柳沟山体隆升-剥露时间早(61~34Ma);NE向且未-茫崖山脉的主要隆升时间位于始新世晚期中新世(42~11Ma);沿阿尔金(主)断裂山体的隆升-剥露最为年轻,存在三期主要的剥露作用:10.2~7.3、5.5~4.5和2.1~1.8Ma。结合区域磷灰石测年数据、区域变形事件及其阿尔金断裂走滑历史分析,推测阿尔金山脉在晚白垩世曾有过初期隆升和剥露,古近纪的剥露局限于阿尔金山脉北缘EW向的山脉,始新世晚期-中新世、上新世晚期和早更新世的山脉剥露作用遍及了青藏高原北缘山脉,8Ma是青藏高原抬升和变形的一期重要构造事件发生时间;前陆盆地和阿尔金山间盆地的沉积作用研究也显示了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剥露过程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及其相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
陈正乐宫红良李丽王小凤陈柏林陈宣华
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及意义被引量:33
2008年
东天山的博格达-巴里坤山链是在晚古生代造山以及中生代伸展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成,其新生代再造山和隆升是欧亚大陆地质史上的标志性重要事件,造就了东天山现今的盆山地貌格局.运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系统批量采样,获得了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的3个明显阶段:5.6-19,20-30和42-47Ma,其中20-30Ma是最显著的一期隆升,而且是山链整体的统一隆升,这与西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同期的构造事件相似.因此,该期隆升意味着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已经影响到了天山一线,同时获得隆升的起动时间为不晚于65Ma,其动力机制是否是印度-欧亚板块开始碰撞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裂变径迹结果表明,整个博格达-巴里坤山链在整个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是分阶段的,各期之间具有整体抬升和差异抬升之分,而且沿山体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隆升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迁移,山体以向南的横向扩展为主要趋势.东天山新生代的3期构造事件与青藏高原尤其是高原北部构造事件都能比较好的对应,因此东天山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很可能是青藏高原尤其是北部演化的响应.
王宗秀李涛张进柳永清马宗晋
关键词:东天山隆升裂变径迹
新疆库车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初析被引量:7
2006年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育,确定逆冲断层和褶皱形成于新近纪末至第四纪早期,EW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形成于中更新世之后,进而复原了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推测本区新近纪至第四纪早期属于NS向的挤压构造环境,晚更新世至今出现局部拉张环境。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认为黑英山北单斜带隆起区为成矿的有利区域,为目前找矿的首选地段。
陈正乐李细根宫红良李丽王国荣李晓红逄纬
关键词:晚新生代构造砂岩型铀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