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299)

作品数:29 被引量:950H指数:19
相关作者:席建超葛全胜赵美风王凯王新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8篇旅游
  • 9篇旅游区
  • 7篇实证
  • 6篇乡村聚落
  • 6篇聚落
  • 5篇生态
  • 5篇土地利用
  • 5篇旅游地
  • 5篇案例实证
  • 4篇生态旅游
  • 4篇生态旅游区
  • 4篇区域旅游
  • 3篇旅游业
  • 2篇度假
  • 2篇度假区
  • 2篇水质
  • 2篇碳排放
  • 2篇铁路
  • 2篇铁路沿线
  • 2篇脱钩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湖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天津农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德州学院

作者

  • 25篇席建超
  • 12篇葛全胜
  • 9篇赵美风
  • 7篇王凯
  • 6篇王新歌
  • 4篇张瑞英
  • 2篇易静
  • 2篇李连璞
  • 2篇陈鹏
  • 1篇李娟
  • 1篇甘萌雨
  • 1篇姚予龙
  • 1篇郑群明
  • 1篇王丛丛
  • 1篇黄华芝
  • 1篇黎梦娜
  • 1篇张楠

传媒

  • 5篇资源科学
  • 4篇旅游学刊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人文地理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的动态响应被引量:21
2011年
本文以水质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从旅游水环境干扰指数和旅游者可接受改变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旅游季节内,旅游区水质主要指标在Ⅱ类水质标准范围内,个别指标达到Ⅲ类。但部分区段水质干扰程度达到3级和4级严重干扰的水平;②在旅游区不同采样点,水质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核心区维持在正常水平,随着旅游方式的改变,干扰逐渐加大,民俗村、宾馆变化最剧烈;③旅游者对水体浊度的可接受改变程度为8.95NTU;④旅游水环境干扰指数与其它响应变量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旅游系统干扰响应程度的一项简易而有效的指标。目前六盘山旅游活动已开始对部分地区水质以及旅游者的游憩体验产生负面影响,规范旅游区开发建设十分迫切。
赵美风席建超葛全胜
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被引量:31
2010年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兴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科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划分了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研究阶段,按照"响应—适应—缓解"的系统流程,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归纳了国际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的一些基本特点,以期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席建超赵美风吴普王凯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旅游业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被引量:47
2014年
社会空间重构是乡村转型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苟各庄村为例,研究旅游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过25年的发展,苟各庄村在旅游驱动下发生了剧烈的社会重构和"空间极化",逐渐从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乡土社会"聚落演变成为一个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旅游服务型社区。具体表现为:村落社会物质空间中,家庭私人空间逐渐减少,服务与旅游业的半私人和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增加;在居住模式上,传统封闭式山地四合院逐步消失,演变为开敞式多层楼房;在人口结构上,大量外来者,包括旅游者、外来务工者和投资者的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极化"特征;人均收入差距加大,促进了村落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分化。其中,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是其主要外部动力,而村落"微区位因素影响",如住宅与内部道路交通、景观环境(河流与噪声)等,则通过累积被不断"强化"和"固化",成为加速村落社会"空间极化"的核心动力。与社会空间重构相适应,建设新型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模式,规范产业发展组织方式,重塑社区文化,对于保持旅游村落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王首琨葛全胜
关键词:旅游地乡村聚落
上海―长沙―张家界旅游互动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上海、长沙、张家界是长江经济带上三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且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分析三地旅游互动的基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与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三地旅游互动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确立合理的旅游分工体系、打造旅游互动的要素基础、创新旅游互动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协调机制等,以期为促进以制度整合导向为主要引擎的三地旅游深度合作与联动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非相邻区域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城市型旅游目的地互动关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基础性架构和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
王凯王丛丛席建超黄华芝
关键词:区域旅游互动机制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被引量:70
2014年
厘清旅游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及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增长前提下的低碳旅游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采用“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1-2010年中国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并运用脱钧理论、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辨识和分析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样本区间内,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除2003年为未脱钩以外,其余年份均处于相对脱钩状态;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旅游经济增长构成CO2排放的Granger原IN不显著,而CO2排放构成旅游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较为显著,即存在从CO2排放到旅游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凯李娟席建超
关键词:旅游业CO2排放量脱钩分析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被引量:54
2010年
采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评价表征指数,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但仍属于滞后性消费。旅游消费结构"九五"期间有较大变动,"十五"后趋于稳定合理。从入境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看,相对于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区域差异变动和消费结构呈现稳定状态;但是相对于旅游外汇收入水平,接待境外游客较多的地区恰恰也是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近10年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主要助推因素仍主要来自接待入境游客规模的整体扩张,游客消费水平并没有质的提高。因此,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质量的提档升级,将是实现入境旅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席建超甘萌雨吴普葛全胜
关键词:入境游客旅游消费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被引量:108
2014年
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苟各庄村用地容积率由0.17提高到0.44,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原真性指数为仅为0.048,是3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 m2扩展到341128 m2,增幅达到96.54%,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为0.566,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原真性指数则高达0.942,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张楠
关键词:乡村聚落土地利用
乡村旅游诱导下农户能源消费模式的演变——基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的农户调查分析被引量:32
2011年
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业态的乡村已经成为我国乡村发展转型的4种类型之一。显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对乡村农户能源消费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农户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以及最终消费用途为切入点,探讨了乡村旅游诱导下农户家庭能源消费模式演变的问题。结果表明:在能源消费总量上,乡村旅游农户家庭人均能源消费显著增加,比传统农户高42.96%,达到707.35 kgce。在消费结构上,乡村旅游农户商品能源占主导地位,新型能源(太阳能)广泛采用,传统能源比重逐渐降低,三者的比例93.10∶5.15∶1.75,而传统农户比例是46.30∶0.48∶53.22。在能源最终用途上,乡村旅游农户生活用能(炊事、取暖、家电、交通、热水、照明)总量大幅度增加,而与传统农业生产耗能有关的饲养和农机耗能已基本消失。传统农户能源耗能仍局限于炊事、取暖、饲养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方面,与生活享受相关的家电、照明、热水、交通仍处于较低水平。研究还表明,农户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家庭生产方式、农户用能方式、农户人均收入以及主观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乡村旅游发展诱导下,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乡村家庭农户能源消费正经历着由内向型"生活—生产系统"内部自循环模式向外向型"生活—旅游系统"外部输入型模式的转变。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
关键词:乡村旅游
基于视觉廊道的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被引量:19
2014年
青藏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线性"廊道,不仅起着重要的区域连接作用,促进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具有旅游观光和体验的功能。基于游客视角对青藏铁路沿线10个自然景观段进行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研究。详细界定了铁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的对象,构建了"游客眼"——青藏铁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模型。动态景观评价是基于旅游列车在行进过程中以旅游者的眼睛感受到的景观质量高低——景观基底(包括地貌景观多样性、动植物点缀度、人文景观丰富度等),在列车行进过程中哪些景观能被游客捕捉到受到景观视域(包括相对坡度、景观在视域内出现几率、距离的远近等)的制约,哪些景观能被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要受到景观美感(包括色彩、奇异罕见景观、水体配置等)的影响。搭建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沿线景观基底指标、景观视域评价指标和景观动态美感指标3个类指标和9个基础指标,动态景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动态景观评价主要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10个自然景观段的各指标量化打分以及计算,结果发现:青藏铁路沿线不同景观带给游客的感受差异很大,10个旅游景观段的景观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念青唐古拉宽谷盆地高寒草原草甸景观段、昆仑高山荒漠与荒漠草原景观段、可可西里—长江源宽谷高寒草原景观段、唐古拉极高山高寒草甸景观段、青海湖盆地草甸草原景观段、怒江源宽谷高寒草甸景观段、拉萨河谷灌丛草原景观段、柴达木盆地东北亚高山荒漠草原景观段、湟水谷地温性草原景观段、柴达木盆地盐湖戈壁荒漠景观段。其中旅游动态景观质量极高的有1个,旅游动态景观质量
张瑞英席建超姚予龙葛全胜
关键词:青藏铁路动态景观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被引量:88
2011年
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5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③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④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
关键词:旅游地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微尺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