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39)

作品数:7 被引量:126H指数:5
相关作者:温敏丁一汇王遵娅占瑞芬孙国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夏季
  • 4篇季风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降水
  • 2篇热带
  • 2篇准双周振荡
  • 2篇夏季风
  • 2篇夏季降水
  • 2篇季节内振荡
  • 2篇ONSET
  • 2篇IMPACT...
  • 1篇东亚环流
  • 1篇印度夏季风
  • 1篇中国夏季降水
  • 1篇水汽
  • 1篇水汽收支
  • 1篇水汽输送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机构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作者

  • 3篇温敏
  • 2篇占瑞芬
  • 2篇王遵娅
  • 2篇丁一汇
  • 1篇孔春燕
  • 1篇潘静
  • 1篇何金海
  • 1篇赵兵科
  • 1篇张人禾
  • 1篇金小霞
  • 1篇曹杰
  • 1篇杨若文
  • 1篇孙国武
  • 1篇齐艳军
  • 1篇陶云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被引量:63
2008年
利用1951—2004年我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夏季长江中下游典型旱涝年季节内振荡周期、强度和位相等特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降水季节内振荡周期较旱年长,涝年以30~60d周期为主,而旱年以10~30d周期为主。旱涝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10~30d振荡整体上均强于30~60d振荡;10~30d及30~60d振荡,涝年的强度都大于旱年。季节内振荡在旱年的北传较涝年强,能达到50°N附近;而涝年不仅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从低纬度地区向北传播,同时还有弱的振荡从中高纬度地区向南传播,两者汇合于长江流域形成强的振荡中心。影响我国低频降水的低频异常环流分布模态在旱涝年是一致的,但涝年的低频环流强于旱年,而这种低频环流场的差异正是造成涝年的低频降水强于旱年的原因之一。
王遵娅丁一汇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
Impact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n the onset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被引量:6
2009年
The rol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n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It is shown that the IS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low-level westerlies during the monsoon onset and developing periods. The effect of the ISO on the annual cycle of the monsoon is through nonlinear eddy momentum transport.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exhibits a significant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SO intensity over the Indian monsoon region. In strong ISO years it appears the weak monsoon when there is an abnormal high over the India subcontinen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n weak ISO years there exists an abnormal low and the strong monsoon ap-pears.
QI YanJunZHANG RenHeLI TimWEN Min
关键词:夏季季风年际变化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ummer mean monsoon and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Indian monsoon region
<正>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easonal mean monsoon an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Tim Li
文献传递
Impact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n the onset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正>The rol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n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Indian sum...
QI YanJun~(1,2,3),ZHANG RenHe~(2+),LI Tim~4 & WEN Min~2 1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文献传递
大气季节内振荡在印度夏季风建立和年际变化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动力和统计方法诊断了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印度夏季风建立和季节演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ISO对印度夏季风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激发作用,同时在季风的季节变化中ISO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ISO扰动对季风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非线性动力作用上,通过季节内时间尺度的低频西风扰动动量水平输送的辐合或辐散来影响季风的季节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印度夏季风区季节平均的ISO强度与季风强度之间的年际变化关系为显著的负相关.ISO强时,印度次大陆上空的对流层低层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季风偏弱;ISO弱时为气旋性异常环流控制,季风偏强.
齐艳军张人禾Tim Li温敏
关键词:大气季节内振荡印度夏季风年际变化
夏季亚洲极涡的长期变化对东亚环流和水汽收支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主要分析了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强度和面积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夏季环流,水汽输送和降水量的影响,发现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度减弱,面积缩小的变化趋势,并以面积缩小更为显著,这正对应于北极涛动(AO)指数在该时段的显著升高.在这种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影响下,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在近54年显著南移,冷空气活动的南侵程度明显增强,从而造成低空偏北风显著增强而偏南风减弱.与此相应,近54年整个中国区域内低空纬向风速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总的来看,东亚夏季风环流发生了明显减弱.同时,流经中国的中纬度西风水汽输送在近54年也表现出一致减弱的趋势,而南风水汽输送大致以110°E为界,以东的夏季风区呈显著的减弱趋势而以西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种水汽输送的变化影响了中国不同区域内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改变,进而使得夏季降水量发生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亚洲极涡的面积和强度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和夏季降水呈正相关,而与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西部呈显著负相关,夏季亚洲极涡在近几十年的面积缩小和强度减弱是中国夏季降水长期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王遵娅丁一汇
关键词:东亚环流水汽输送中国夏季降水
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其可能维持机制被引量:30
2008年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降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SMR)具有显著的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周期,其传播基本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在年际尺度上SMR总量与准双周振荡的强度有密切关系。进一步利用1958—2007年NCEP I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机制,发现SMR的准双周振荡与西太平洋对流扰动及其激发的低层低频环流场有密切关系,后者在Rossby波和环境流的共同作用下向西北方向移动是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主要原因。
占瑞芬孙国武赵兵科潘静孔春燕温敏
关键词:降水准双周振荡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TC生成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A~D),研究了QBWO对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TC)生成的调节作用。将TC分为强热带风暴及以下级别(TS)和台风及以上级别(TY),并将QBWO分为干湿位相,发现南海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与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相等,这表明QBWO对TS(TY)生成的调节作用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可能相同。从A位相到C位相,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生成频数均逐渐增多,D位相时期,TC生成最少,多数TC发生在QBWO的对流活动湿位相,少数TC发生在干位相。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TC的生成受到QBWO的明显调制。从位相A到位相C,低频对流和低频风场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低频对流强度持续加强,低频风场逐渐由异常西风-东风-西风转为异常东风-西风-东风配置,西北太平洋地区季风槽加强,使得TC生成频数逐渐增多。此外,在QBWO活跃位相,非绝热加热增强和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弱也有利于TC的生成。
金小霞何金海占瑞芬温敏
关键词:热带气旋季风槽位相
初夏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种物理机制被引量:3
2009年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个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明显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导致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多为"-、+、-"分布,相应的EAP指数多为正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反之,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较弱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线性特征,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为"+、-、+"分布,EAP指数多为负值,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不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杨若文陶云曹杰
关键词:年际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