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3SJB740016)
- 作品数:15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明富张鹏丽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 2014年
- "太岁"为古天文学中假设之"岁星",亦称"岁阴"、"太阴",每年运行一个星次,并有一个年名称谓。结合词义及相应地支来看,其中"执徐"即"蛰舒",为伏蛰之物皆散舒而出之义;"大荒落"义为万物炽盛成章而聚集,"大荒落"亦作"大荒骆"、"大芒落"、"大芒骆","荒"与"芒","骆"与"落"互为同源词;"敦牂"义为"盛壮"、"茂壮";"协洽"即"万物和合"之义,"协洽"《史记》作"汁洽"、"叶洽","协"、"汁"、"叶"互为同音异体字。
- 陈明富
- 古代涉“枝梢”义名词历时考察
- 2013年
- 汉语词汇极为丰富,古汉语亦不例外,古代仅涉树木“枝梢”义名词就不少。本文所说的“枝梢”,既包括树木最顶端树枝的梢部,也包括其他树枝的梢部。这些词语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单音词主要有“杪”、“梢”、“末”、“标”等;双音词主要有“标末”、“木末”、“梢头”、“木梢”、“木杪”、“木表”、“木端”、“木巅”、“树末”、“树梢”、“树杪”、“树顶”、“树端”、“树头”、“树巅”、“树表”、“枝末”、“枝梢”、“枝杪”、“枝头”、“林末”、“桠枝”、“林梢”、“林杪”、“林表”等,这些双音词主要是由涉“树木”词语“木”、“树”、“林”、“枝”等与表示“梢头”或“末端”义的“末”、“梢”、“杪”、“顶”、“端”、“头”、“巅”、“表”等词构成的合成词。在这些涉“枝梢”义名词中,有的出现较早,
- 陈明富
- 关键词:汉语词汇汉字
- 古代表“竹”义名词“竹”、“竹子”及其量词使用情况考察
- 2014年
- "竹"与"竹子"是古代表"竹"义名词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两个词,二者的出现时间及使用情况均不相同,"竹"在先秦即已出现,而"竹子"则出现相对较晚,较早见于隋唐吴歌;单音词"竹"自出现以后,直到清代均大量见于文献之中,而双音词"竹子"直到明代以后才较多见于文献中,直至清代。在表"竹"、"竹子"的量词中,个体量词主要见于宋以后的文献,这些量词有"竿"、"根"、"枝"、"株"、"条"等,以"竿"、"根"二词使用最为常见,其中"竿"使用历时较长,至迟自南北朝起一直沿用到清代,而"根"则主要是明代以后新兴的量词。集合量词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不过其使用直到清代文献才常见起来,这些量词涉及到面积、形状两个方面,主要有"园"、"盆"、"池"、"亩"、"带"、"林"、"片"、"丛"等,又以"丛"、"片"最为常见。
- 陈明富
- 关键词:竹子量词
- 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
- 2015年
- 古代汉语中的雄性动物称谓词语极为丰富,其中有些出现较早,有些出现相对较晚;有些适用范围较广,有些只适用于某一种或几种动物。这些词语自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于共时分布与历时更替的系统中。到清代时,仍在使用的有"雄"、"公"、"儿"、"叫"、"牯"、"犍"、"扇"、"騬"、"豭"、"羖"、"羝"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方言中都基本存在,其中"雄"、"公"二词使用范围较广,在普通话中已经替代了其他词语。
- 陈明富
- 关键词:古代汉语历时更替
- 古代“茶”、“茶叶”的出现与使用情况考察被引量:2
- 2014年
- 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荼",陆羽《茶经》以后逐渐被"茶"字代替。"荼"被"茶"代替,与"荼"在古代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相对过多有关,也与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密不可分。"茶叶"组合最初是一个词组,表"茶树叶子"之义,直至明代文献中"茶叶"才完全凝固成一个表"茶"义的双音词,"茶叶"一词的使用真正成熟时期是在清代。清至现代汉语中,单音词"茶"与双音词"茶叶"共同担负起表"茶"义的功能。
- 陈明富
- 关键词:茶叶
- “泼”作詈词演变轨迹考察
- 2013年
- "泼"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詈词,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泼"作詈词是语义逐渐引申演变的结果,其语义演变轨迹为:"弃水"义→"流动""泻出"义→"漫""满"义→"泼辣""无所顾忌""胡乱"义→"凶悍""蛮横"义→用作詈词表"卑劣""可恶"之义。"泼"作詈词,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泼"构成的合成詈词,从构词语法来看,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也有少数形容词性成分;从构词形式来看,主要有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等,其中以二字格、三字格居多。
- 陈明富
- 关键词:詈语语义
- 《诗经》“雨雪霏霏”考辨──兼析《十三经注疏》对《诗经》八处“雨雪”之训释被引量:4
- 2014年
- 《十三经注疏》将《诗经·小雅·采薇》"雨雪霏霏"一句中的"雨雪"释为动词"下雪",通行的诸多注译本和教材也都如此解释。但从训诂学、语法学及《诗经》自身体例等角度分析,"雨雪霏霏"中"雨雪"应为名词,即"雨"和"雪"之义,"霏霏"为形容词,即"雨雪盛貌"。此外,考《诗经》其他7处"雨雪",应释为名词的为《邶风·北风》"雨雪其雱"与"雨雪其霏"以及《小雅·出车》"雨雪载涂"中的"雨雪";应释为动词"下雪"义的为《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和《小雅·頍弁》"如彼雨雪"以及《小雅·角弓》"雨雪瀌瀌"与"雨雪浮浮"中的"雨雪"。
- 陈明富张鹏丽
- 关键词:诗经雨雪《十三经注疏》
- 社会礼仪与汉语词汇关系刍议被引量:1
- 2013年
- 社会礼仪与汉语词汇的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礼仪的出现和发展会促进汉语新词的产生,会引起部分汉语词义的变化,某些社会礼仪的变化或消亡会导致部分汉语旧词的消亡;另外,汉语词汇对于社会礼仪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作用。我们要努力发挥汉语词汇对于社会礼仪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服务。
- 陈明富
- 关键词:社会礼仪汉语词汇
- 《汉语大词典》释义与书证补苴——以“这”、“那”及“转眼”为例
- 2015年
- 《汉语大词典》在处理"这"、"那"指代人、物或处所用法时,不当有二:一是释义时没能体现出"这"、"那"的复数指代功能;二是书证缺乏古今"这"、"那"表复数的用例。《大词典》关于"转眼"两个义项的释义和书证中,第一个义项即动词义的解释和书证处置不妥,应该释为"移动目光"(或"转过眼睛")之义,泛指眼睛或目光在移动,并非一定说眼球在转动。"转"应读作"zhuǎn","转移;移动"之义,而非"转动"之义。始见书证至迟应为唐代用例,直到现代汉语均见使用,且用例较多,《大词典》仅举现代汉语1例显然在始见时间和数量上处理均不妥当。《大词典》对于"转眼"的第二个义项即副词义项及其书证的处理均恰当。
- 陈明富
-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书证转眼
- 古代历法术语“涒滩”“作噩”“困敦”词义及相关考索
- 2015年
- 本文需先从“木星”说起。“木星”乃我国古天文学之重要概念,古人为更好观测日月五星与节气之变化,以及掌握“木星”之运行情况,将“木星”运行之黄道带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星次”,“木星”公转一周十二年,每年固定运行一个星次。如此,即可用“木星”纪年,“木星”也因而被称为“岁星”。“岁星”由西向东运行,与人们所熟悉之“十二辰”自东向西之方向相悖,为与“十二辰”一致,古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与“岁星”背道而驰,但与“十二辰”方向一致,此“假岁星”被称为“太岁”,或称“岁阴”、“太阴”。
- 陈明富
- 关键词:古代历法词义天文学家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