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FX078)

作品数:15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吕志祥常丽霞牛建平崔明德陈海啸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生态
  • 12篇生态补偿
  • 6篇生态补偿机制
  • 4篇新论
  • 4篇法律
  • 3篇森林生态
  • 3篇森林生态补偿
  • 3篇生态破坏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家法
  • 3篇国家法
  • 3篇法律机制
  • 2篇生态利益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逻辑
  • 2篇经济法
  • 2篇个案
  • 2篇法人类学

机构

  • 20篇兰州理工大学
  • 5篇兰州大学

作者

  • 9篇吕志祥
  • 6篇常丽霞
  • 3篇牛建平
  • 2篇崔明德
  • 1篇刘嘉尧
  • 1篇陈海啸

传媒

  • 4篇攀登(哲学社...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商业时代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甘肃政法学院...
  • 1篇农村经济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煤矿安全
  • 1篇前沿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环境资源...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斯哇”: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甘南藏族聚居区两起个案的法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
2012年
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化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协调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合理地对待国家法与民间法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差别。甘南藏族聚居区部落习惯法中的调解人——"斯哇"在藏族社会变迁中的调解实践为解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提供了经验:一方面,国家法应当从尊重地方性知识出发,为寻求互动作出认知民间法知识体系的努力;另一方面,民间法也应当积极自我扬弃,自觉挖掘其间所蕴藏的,既符合国家及民族发展实际又具有沟通两种知识体系的力量的"现代性",以寻求与国家法的沟通与衔接。
常丽霞
关键词:国家法民间法人类学考察
生态补偿的经济法逻辑
随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生态补偿的紧迫性已达致广泛的共识,学界也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者独辟蹊径,从经济法的视阈对生态破坏、生态利益、生态补偿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生态补偿的...
吕志祥闫妮
关键词:生态破坏生态利益生态补偿
文献传递
生态效益补偿的法理辨析--基于生态综合管理的研究进路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以国际新兴的生态综合管理这一方法论为理论基础,依据我国最能反映生态综合管理理念和原则的生态功能区划制度,对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涵义、法律关系等进行了法理辨析,并基于此理论视角,对"由谁补"、"补给谁"、"补偿多少"、"补偿途径"等重要立法问题提供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思路选择。
常丽霞吕志祥陈海啸
关键词: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涵义法律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环境权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引被引量:1
2016年
环境权被人们赋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使命,但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环境权的理论基础、价值指向及其具体化等重大问题均未达成共识,制约了环境权的发展,使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在生态学领域共同的智慧结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环境权的理论支撑和价值指引,可以推进对环境权的深入研究,使其具体化。
吕佳蒙吕志祥
关键词:环境权
困顿与突破:“美丽中国”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探析被引量:2
2013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美丽中国"为生态补偿机制注入了活力,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美丽中国"的路径选择之一。本文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完善思路,可以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基础。
牛建平邓一君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
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成效评析——退耕还林的视角
2013年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西北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这不仅使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对调整当地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落后观念、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生态依然非常脆弱,生态补偿工作还有待加强。
吕志祥
关键词: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生态补偿
渭河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及重构新论
渭河源头区生态安全关乎到整个黄河流域的国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渭河源头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渭河源头区应当成为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近年来,生态补偿机制在渭河源头区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但是...
吕志祥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
文献传递
生态补偿的经济法逻辑
随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生态补偿的紧迫性已达致广泛的共识,学界也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者独辟蹊径,从经济法的视阈对生态破坏、生态利益、生态补偿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生态补偿的...
吕志祥闫妮
关键词:生态破坏生态利益生态补偿
渭河源头区退耕还林生态效果评析
2013年
渭河源头区生态安全关乎到整个黄河流域的国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渭河源头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渭河源头区也成为甘肃省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渭河源头区生态环境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拥护。但是,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渭河源头区的生态依然比较脆弱,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吕志祥邓一君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果
藏族传统生态文明在我国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建设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我国藏族聚居区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其生态环境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我国藏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也具有脆弱性和难以恢复性,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进行,藏族聚居区已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与潜在的危机。毫无疑问,法治化是我国藏族聚居区生态恢复与保护的必由之路。发掘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本土资源",尤其是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对解决当代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中的"高原反应"与内在伦理支撑的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吕志祥刘嘉尧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