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1402110002)

作品数:18 被引量:184H指数:9
相关作者:曾凡桂相建华梁虎珍李美芬张莉更多>>
相关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忻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8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8篇分子
  • 6篇分子模拟
  • 3篇动力学
  • 3篇热解
  • 3篇锆石
  • 3篇量子化学
  • 3篇
  • 2篇地层
  • 2篇定年
  • 2篇碎屑
  • 2篇碎屑锆石
  • 2篇子结构
  • 2篇兖州煤
  • 2篇相互作用
  • 2篇煤结构
  • 2篇镜质组
  • 2篇径向分布函数
  • 2篇含煤
  • 2篇含煤地层
  • 2篇褐煤

机构

  • 18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8篇曾凡桂
  • 9篇相建华
  • 5篇梁虎珍
  • 5篇李美芬
  • 4篇张莉
  • 4篇孙蓓蕾
  • 4篇李彬
  • 3篇贾建波
  • 2篇王传格
  • 2篇李风海
  • 2篇郭红玉
  • 2篇宋晓夏
  • 2篇崔秀琦
  • 2篇刘超
  • 1篇仪桂云
  • 1篇李文华
  • 1篇李霞
  • 1篇刘超
  • 1篇彭志龙
  • 1篇王威

传媒

  • 7篇燃料化学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煤炭学报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6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H4/CO2/H2O与煤分子结构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分子水平上煤与CH、CO、HO等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是深入认识这些物质在煤中的赋存状态、煤与流体作用诱导的溶胀/收缩等现象的基础,目前,限于宏观实验技术的限制,对这一问题缺乏有效的手段。分子模拟作为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
相建华曾凡桂粱虎珍李彬宋晓夏
文献传递
成庄无烟煤大分子结构模型及其分子模拟被引量:34
2013年
利用晋城矿区成庄矿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13C-NMR、XPS等实验结果,构建了其大分子结构模型。模型中,芳香碳以2、3、4环结构为主,最大环数达五个;脂肪碳以甲、乙基侧链及环烷烃的形式存在。九个氧原子分别以七个羰基(主要为醌基)、一个羟基及一个醚氧的型式存在;两个氮原子以吡咯的形式存在。硫原子含量很低,在模型构建中没有体现。采用分子力学(MM)和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成庄煤结构模型进行能量最小化模拟。结果表明,分子内及分子间芳香层片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使其以近似平行的方式排列;高煤级煤结构中,短程有序的原因主要是分子间芳香层片的定向排列。分子间的氢键能及范德华能使结构达到最稳构型。
相建华曾凡桂李彬张莉李美芬梁虎珍
关键词: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
CH_4/CO_2/H_2O在煤分子结构中吸附的分子模拟被引量:33
2014年
煤与CH4,CO2和H2O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是深入认识流体在煤中的赋存状态、流体诱导的煤溶胀(或收缩)等现象的基础.相对于各种仪器分析技术,基于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及量子化学的分子模拟技术是揭示物质结构与性质间关系、了解物理化学体系中物质相互作用机制的有力工具.本文应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及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兖州煤模型(C222H185N3O17S5)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CH4,CO2与H2O的吸附量、吸附构型以及含氧官能团的影响,并利用等量吸附热及能量变化数据揭示了三种物质的不同吸附机理.(1)单组分CH4,CO2和H2O的等温吸附曲线均与Langmuir模型吻合较好,吸附量相对大小为CH4CO2>CH4;温度越高,等量吸附热越小;压力对吸附热则无明显影响.(3)CH4在孔隙中呈聚集态分布,CO2呈两两交叉的排列形式H2O分子在氢键作用下,O原子规律地指向周围H2O分子中或煤分子中的H原子;三者分子间距分别为0.421,0.553和0.290 nm,径向分布函数显示H2O分子排列最为紧凑并形成紧密分子层.(4)H2O围绕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形成明显分层分布,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羟基>羧基>羰基;CO2与CH4仅出现微弱的分层.(5)兖州煤模型吸附CH4,CO2及H2O分子后,体系总能量、体系价电子能和体系非成键能均降低.体系总能量降低幅度表明兖州煤模型中吸附优先顺序为H2O>CO2>CH4.价电子能的降低,表明地质条件下由于压力作用形成的"应变煤",在与流体作用过程中发生结构重排以形成更加稳定的构象,可能是流体与煤作用后产生溶胀的分子机制.范德华力、静电力与氢键力对非成键能降低的不同贡献揭示,煤与CH4的相互作用为典型物理
相建华曾凡桂梁虎珍李彬宋晓夏
关键词:CH4H2O吸附等温线径向分布函数
Molecular simulation of the CH_4/CO_2/ H_2O adsorption onto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al被引量:15
2014年
Clar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nteraction of coal with CH4, CO2, and H2O molecules is the basis for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s of fluid in coal and fluid-induced coal swelling/contraction. In term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molecular simul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olecular mechanics/dynamics and quantum chemistry is a powerful tool for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substance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of physical-chemical 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giant canonical ensemble Monte Carlo(GCMC) and molecular dynamics(MD)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a Yanzhou coal model(C222H185N3O17S5). We explored the adsorption amounts of CH4, CO2, and H2O onto Yanzhou coal, the adsorption co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Furthermore, we revealed the different adsorption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substances using isosteric heat of adsorption and energy change data.(1)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the mono-component CH4, CO2, and H2O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Langmuir model, and their adsorption amounts showed an order of CH4CO2>CH4. In addition,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isosteric heat of adsorption decreased; press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heat of adsorption.(3) CH4 molecules displayed a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in the pores, whereas CO2 molecules were cross arranged in pairs. Regarding H2O molecu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ydrogen bonds, the O atom pointed to surrounding H2O molecules or the H atoms of coal molecules in a regular pattern. The intermolecular distances of the thre
XIANG JianHuaZENG FanGuiLIANG HuZhenLI BinSONG XiaoXia
关键词:分子模拟技术二氧化碳分子LANGMUIR模型分子相互作用
太原西山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约束及地层意义被引量:16
2014年
太原西山是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标准层型剖面所在地,自1882年以来,已广泛进行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年代地层界线多次变更,从而影响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了确定太原西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时间,应用LA-MC-ICPMS对该剖面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作为标志层的8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确定了它们的最大沉积年龄,为地层形成时限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及上部的七里沟砂岩的YC1δ(24-)年龄分别为296±4Ma和277土2Ma,且在七里沟砂岩-A中,62颗锆石构成了271~301Ma年龄谱,其单颗粒最年轻年龄(YSG)271±7Ma代表了其最大沉积年龄。山西组底部北岔沟砂岩及其上覆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子砂岩所获得的U-Pb年龄均大于七里沟砂岩,不能用来限定山西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与太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的比较表明,太原组沉积于早二叠世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碎屑锆石U_Pb定年结果表明太原组包含Asselian、Sakmarian、Artinskian和Kungurian4个时期的沉积,甚至进入了中二叠世,而非牙形石确定的只为Asselian期沉积,石炭-二叠系界线可能位于晋祠砂岩底界或其以下。结合前人对太原西山地区及华北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积学、岩石学、事件地层学等的结果,认为不能排除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存在盆内岩浆与火山活动的可能性。
孙蓓蕾曾凡桂刘超崔秀琦王威
关键词:牙形石
应用分布活化能模型分析伊敏褐煤丝炭腐植酸热解及氢气生成动力学被引量:2
2012年
应用开放体系的热重-质谱(TG-MS)联用技术在5、20和50℃·min-1三个升温速率下对伊敏褐煤丝炭腐植酸(F-HA)和脱灰丝炭腐植酸(DF-HA)的热解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分别对其热解和氢气生成动力学进行分析,获得了热解过程和氢气生成的活化能分布函数.结果表明:(1)F-HA热解活化能分布函数呈类Gaussian分布,且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主峰位与标准Gaussian分布相一致;DF-HA热解活化能分布函数也呈类Gaussian分布形式,主峰位与Gaussian分布相比,偏向低活化能值.根据转化率与温度、活化能的关系,结合腐植酸的热失重特征,将F-HA热解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DF-HA热解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腐植酸热解过程中各阶段的化学反应进行了详细讨论.(2)F-HA和DF-HA热解氢气生成活化能分布函数均呈类Gaussian分布,热解氢气生成活化能的整体趋势为随着转化率的升高而增加,但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集中分布特征.根据热解氢气生成的动力学特征,将其生成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反映了其生成的不同化学反应机制.(3)酸洗脱灰对伊敏丝炭提取出的HA的热解行为、热解过程及热解氢气生成动力学产生了影响.
王传格曾凡桂彭志龙李霞张莉
关键词:腐植酸热解动力学
内蒙五牧场矿区11号煤层原煤大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9
2013年
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伊敏盆地五牧场区11号煤层原煤工业分析、元素分析、13C-NMR、FT-IR、XPS等分析基础上,获得了煤大分子结构中碳骨架信息、脂肪结构以及含氧官能团类型及比例、氮原子的存在形式和比例等结构信息。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并应用13C-NMR预测软件ACD/CNMR predictor对其进行了修正,获得与实验核磁共振谱图吻合较好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大分子结构的芳香结构单元以苯、萘、蒽、菲为芳香结构单元,数量分别是1、2、2、1,醚键、氢化芳环以及邻位亚甲基作为连接芳香结构的主要桥键;氧原子以酚羟基、羰基、羧基的形式存在,数量分别是7、3、2;氮原子分别以吡啶和吡咯的形式存在,甲基和脂肪短链分布在芳香单元的边缘。与相邻矿区的褐煤及相近变质程度的神东长焰煤的比较发现,其形成机制主要是在高温低压环境下,热演化过程中快速失去各种含氧官能团,导致短链脂肪类物质的形成,而低压环境则有利于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小分子物质逸散导致自由基的缩聚,形成较大的芳香结构单元,但是直链脂肪类物质的存在具有位阻效应,不利于芳香结构单元的定向排列,导致所谓的"化学成分成熟超前于其结构成熟"现象。
张莉曾凡桂相建华
神东煤镜质组和惰质组热解甲烷生成反应类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方法,对神府东胜矿区马家塔露天煤矿2号煤层煤进行了镜质组和惰质组煤岩显微组分的分离富集。利用TG/MS对两种显微组分热解脱挥发分行为进行了升温速率为20℃/min条件下的测试,获得了热解甲烷生成的速率曲线,并对其热解生成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分峰拟合的方法,将其分为6个峰,计算得到了各基元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及其热解特征参数,认为神东煤镜质组和惰质组热解甲烷的生成由煤大分子裂解、缩聚过程中的6种反应所致。通过动力学分析,结合煤大分子的热解规律、热解过程中其它挥发分的逸出特征及相关模型化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对热解甲烷生成的6种反应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
王传格曾凡桂
关键词:显微组分热解甲烷生成
太原西山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约束被引量:12
2014年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界向中生界过渡的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了地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石千峰组作为华北地台二叠系—三叠系过渡阶段沉积,其时代归属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至关重要。本文应用LA-MC-ICPMS对华北中部太原西山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中4件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4件砂岩样品(SNF、XM、K8、LJG)分别给出了最年轻锆石峰值年龄270Ma、296Ma、250Ma、262Ma,表明太原西山上石盒子组师脑峰砂岩(SNF)的沉积时间不早于270Ma,石千峰组底部K8砂岩(K8)沉积时间不早于250Ma。因此,太原西山地区石千峰组应归属于早三叠世,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应位于石千峰组K8砂岩之下。
刘超孙蓓蕾曾凡桂
关键词:石千峰组U-PB二叠系-三叠系
神东煤镜质组结构模型红外光谱的量子化学计算(英文)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煤的洁净、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需要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煤的结构。在文献[5]中,作者以元素分析和13 C核磁共振为依据构建了神东煤镜质组(SV)的结构模型,所建模型的13 CNMR模拟计算结果能很好的和实验结果比对,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以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VAMP对SV模型结构的红外谱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模拟计算得到的红外谱图与实验谱图相比峰形相似,但整个计算谱明显偏向高波数区域。经过对相关模型化合物的红外谱进行计算,其原因是半经验方法计算所得官能团结构的振动频率均高于实验测试结果。依此对SV结构模型的红外模拟谱进行修正,修正后实验和模拟谱图能很好地吻合,这进一步证实SV结构模型可以真实的反映神东煤镜质组的结构组成特点。
贾建波王颖李风海仪桂云曾凡桂郭红玉
关键词:煤结构红外光谱量子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