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70453)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恒蔚周瑞阳徐俐王荣堂更多>>
-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广西大学湖北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研究被引量:18
- 2003年
- 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 (PFSR)头、二、三麻均能成花 ,但头、二麻雌性败育 ,三麻雌性可育 ,雄性发育正常 ,年度间表现稳定。对其光周期特性研究分析表明 :(1) 6至 7月 ,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在 13.0 h/ d至13.5 h/ d之间 ,败育发生早而彻底 ;(2 )经 SD+L D和 L D+SD处理 ,雌性表现为相邻节位间由可育到不育或不育到可育的跃变 ,雌性育性的光敏感期初步确定为花序分化期或花被形成期 ;(3)雌性发育期进行 3、 6、 9天的 SD(11h/ d)处理 ,表明雌性发育光敏感期持续日数为 3天或更短。
- 刘恒蔚周瑞阳徐俐
- 关键词:苎麻光周期反应
- 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育性转换的光温效应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为研究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光温效应,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进行了人工光周期处理,并对自然光温变化与PFSR雌性育性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北荆州(30°24′N)6至7月,PFSR雌性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为13h20min/d至13h30min/d.曙、暮光对雌性育性的调节起作用;雌性育性主要由日照长度控制,温度没有明显效应.
- 刘恒蔚周瑞阳徐俐王荣堂
- 关键词:苎麻光温效应
- 苎麻光敏感雌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初报被引量:5
- 2005年
- 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的4个姊妹系自交或相互杂交,后代不育株和可育株呈13S押3F分离,符合两对基因遗传规律,其中一对为抑制基因,雌性不育基因为隐性,假定PFSR基因型为IiF-phfph。但光钝感雌雄同株苎麻(NM)与PFSR杂交F1代呈3S押5F的分离,而不是所预测的1S押1F的分离,说明与光周期钝感有关的质基因和核基因存在互作。本研究对PFSR及其有关子代的基因型作了初步分析。
- 刘恒蔚周瑞阳
- 关键词:苎麻
- 红光和远红光间断暗期对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物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为研究红光和远红光间断暗期对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物质代谢的影响,在短日照(10h/d)处理的暗期进行红光(600—690nm)和远红光(700—790nm)间断暗期处理,并测定叶片和雌蕾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碳氮比.结果表明:红光间断暗期诱导的败育株雌蕾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远低于远红光间断诱导的可育株;在败育期的雌蕾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所构成的碳氮比(C/N)较高;而红光和远红光间断暗期处理株叶片的上述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别.说明红光间断暗期诱导雌性败育与物质代谢或转运障碍有关,且PFSR雌性发育伴随较低的C/N比.
- 刘恒蔚周瑞阳
- 关键词:可溶性蛋白质碳氮比
- 暗期间断对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4
- 2006年
- 在短日照(10 h/d)处理的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的暗期进行红光和远红光间断暗期的处理,并对叶片和雌性花器官的活性氧相关酶的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光处理诱导雌性败育,远红光处理则雌性可育。败育株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可育株,但败育节位的MDA含量较低;败育株各节花蕾中POD活性较高,正在发育雌蕾的SOD和CAT活性亦高于可育株,但在败育节位下降到可育株水平,MDA含量则升高并超过可育株。暗示光敏色素调节了雌花活性氧代谢的失衡,而且与诱导雌性败育相关。
- 刘恒蔚周瑞阳
- 关键词:苎麻活性氧
- 光敏色素与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育性转换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6年
- 利用红光(R)/远红光(FR)逆转的标准试验技术,对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进行长暗期(14 h/d)光间断处理。结果表明,R间断诱导雌性败育,延迟现蕾和开花;而FR可以逆转R的效应,使雌性可育;暗间断对雄性的育性没有明显影响。暗示光敏色素是PFSR雌性育性光敏性的光受体。
- 刘恒蔚周瑞阳徐俐
- 关键词:光敏色素苎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