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273)

作品数:11 被引量:68H指数:6
相关作者:韩用顺孔亚平韩军朱颖彦黄鹏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交通运输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震区
  • 5篇石流
  • 5篇泥石
  • 5篇泥石流
  • 5篇公路
  • 4篇地震
  • 4篇汶川地震
  • 3篇地质
  • 2篇地图集
  • 2篇地质灾害
  • 2篇都汶公路
  • 2篇次生
  • 2篇次生地质灾害
  • 1篇道路工程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条件
  • 1篇地形因子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地质因素
  • 1篇断裂带

机构

  • 11篇湖南科技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交通运输部
  • 3篇四川大学

作者

  • 9篇韩用顺
  • 6篇孔亚平
  • 5篇朱颖彦
  • 5篇韩军
  • 4篇李龙伟
  • 4篇黄鹏
  • 3篇彭述刚
  • 2篇薛蛟
  • 2篇梁川
  • 2篇胡凯衡
  • 2篇王云
  • 2篇钱宁
  • 1篇崔鹏
  • 1篇李志强
  • 1篇黄鹏
  • 1篇付玉
  • 1篇杨命青
  • 1篇张永祥
  • 1篇曾思美
  • 1篇张勇

传媒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Journa...
  • 1篇第四届“测绘...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along a Section of the Dujiangyan Wenchuan Highway被引量:4
2014年
Conducting a hazard assessment for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is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reconstructing destroyed highways and for disaster preven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easures as an important assessment factor.In this study,based on six substantial field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between July 2008 and July 2012,a 2 km wide zone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Dujiangyan Wenchuan(Du Wen) Highway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Microgeomorphic units and small watershed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extracted with GIS software and used as basic assessment units.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remote sensing surveys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a structural engineer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techniqu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 A total of 491 collapses,12 landslides,32 slope debris flows and 17 gully debris flows were scatted across the study area.The total overall areal density of all mountain hazards was 25.7%.Th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hazards was influenced mainly by seismic intensity,active fault zones,lithology,slope and altitude.More than 70% of secondary hazards occurred in zones with a seismic intensity of XI,a distance to the fault zone of between 0 and 25 km,a slope between 25° and 50°,and an altitude of between 1,000 m and 1,800 m.2) Different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easures play different roles and effects in controlling different types and scales of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3) With a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 area of 128.1 km2and an areal density of 34.9%,medium,high and very high hazard zones accounted for 74% of the study area and were located on the high,steep slope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highway.The low hazard zone was located mainly in the valley floor,on gentle slope platforms and at locations 1.5 km away from the highway the hazard area was 45 km2and the areal density was 3.3%.4) The methodology for hazard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which is based on five factors,solves
HAN Yong-shunDONG Shao-kunCHEN Zheng-chaoHU Kai-hengSU Feng-huanHUANG Peng
关键词:SECONDARYLANDSLIDEDEBRISASSESSMENTHIGHWAY
震区山洪泥石流野外监测与侵蚀产沙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震区山洪泥石流频发严重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进行山洪泥石流野外监测,研究其发育和演化特征,对保障灾区公共安全和进行防灾减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汶川地震震中莲花芯沟为研究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在坡面、沟道和典型小流域建立山洪泥石流野外观测站点,采用现代测绘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利用大地测量、GPS、3D激光扫描系统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手段,进行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山洪泥石流坡面、沟道、断面和小流域地表形变监测,构建高精度DEM,研究了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侵蚀、发育和演化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变形破坏、冲淤变化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震后4年山洪泥石流灾害日趋频繁且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采用现代测绘和3S技术可以进行山洪泥石流灾害野外监测与侵蚀产沙定量分析;(2)沟道上游山洪泥石流活动强烈,具有大冲大淤特征,总体上以冲刷侵蚀为主,其断面中部下切侵蚀速率为3.98m/a,两侧坡体呈现左淤右冲特征,一场泥石流最大冲刷下切深度达5m;(3)沟道中游总体上仍呈现冲刷侵蚀,但强度减弱,断面中部侵蚀速率为1.23m/a;(4)沟道下游防治工程修建前呈现较强的冲刷下切侵蚀、平均冲刷深度达1.7m,修建谷坊后拦蓄停淤作用明显,沟道总体呈现淤积,淤积速率为2.05m/a;(5)自然状态下研究区一场山洪泥石流冲出物质量约1.6万m3、平均冲刷深度为0.23m/a,谷坊等防治工程修建后具有较好地稳沟固坡作用,山洪泥石流则表现为较强的淤积特征,一场山洪泥石流产沙淤积量为1.7万m3。研究结果可以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可为灾区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韩用顺黄鹏朱颖彦胡凯衡
关键词:泥石流
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频繁活动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以岷江河谷汶川段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状况和主要地形影响因素,并基于次生山地灾害形成因素贡献率,引入确定性系数,利用GIS和RS技术,定量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主要地形因子对次生山地灾害的易发程度,确定了最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分布集中、规模巨大等特征,并受地形条件控制;2)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高程条件为1 000~1 600 m的高程范围,高程大于1 600 m的区域,山地灾害随海拔升高而越不易发生;3)坡度大于35°的中陡坡地带,均利于次生山地灾害的发生,且随坡度增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4)有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坡向条件依次为东南、东、南和东北4个方向,其CF分别为0.169、0.1440、.135和0.023;5)利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定量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研究方法可以为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灾区山地灾害防治规划、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等具有参考意义。
韩用顺梁川崔鹏韩军薛蛟张永祥
关键词:地形因子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公路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公路灾害领域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度综合。面向我国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建设及其防灾减灾需求,从灾害系统和风险管理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数字制图技术和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介绍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
韩用顺彭述刚朱颖彦孔亚平李龙伟付玉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地图集
文献传递
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韩用顺朱颖彦孔亚平韩军薛蛟曾思美
关键词:汶川地震
震区泥石流淤埋强度评价——以红椿沟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泥石流灾害是震后危害最大的次生山地灾害,已成为山区防灾减灾和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快速科学地计算震后泥石流淤埋强度和宽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淤埋强度评估,对灾后重大工程选址重建和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震区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考察、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泥石流淤埋厚度、宽度和强度评估模型,进行红椿沟泥石流淤埋强度评估。研究表明:(1)红椿沟泥石流淤埋厚度评估结果为11.07 m,实测结果为10.5 m,绝对误差为+0.57 m、相对误差5.1%;(2)泥石流淤埋宽度评估结果为174.66 m,实测结果为180.3 m,绝对误差为-5.64 m、相对误差3.2%;(3)泥石流淤埋强度指数为4.6,为极高强度,具有极高的冲淤能力和危险性;(4)建立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但还需要在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对重要参数作进一步的修正。研究结果为震区都汶公路及其跨沟桥梁设计施工和防治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韩用顺孔亚平王云钱宁黄鹏韩军
关键词:泥石流
龙门山区震后山地灾害地质因素敏感性评价被引量:9
2010年
从与山地灾害关系密切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选择了岩性和断裂带大指标,以龙门山区为典型区,根据灾害发生学原理,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岩性、断裂带等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并根据敏感性指标对研究区进行了敏感性区分。结果表明:岩性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次硬岩〉硬岩〉软岩层〉极软岩层;断裂带对山地灾害的敏感度主要集中在距离断裂带0~2 km范围内。
杨命青王万东毋利军张勇韩军
关键词:山地灾害岩性断裂带龙门山
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以都江堰—汶川公路为例被引量:13
2012年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震区道路交通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之一。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遴选和权重确定,进行各条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完成震区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高度危险以上、占总数的78.57%,极高危险区占总数的25%;2)饵沟、牛圈沟、磨子沟危险性最大,其次是高店子沟、马埝坪沟和一碗水沟;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能较好地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并计算出泥石流危险度,具有一定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灾区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恢复重建和道路交通选线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韩用顺李龙伟朱颖彦孔亚平李志强黄鹏
关键词:泥石流灰色关联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2012年
公路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公路灾害领域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度综合。面向我国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建设及其防灾减灾需求,从灾害系统和风险管理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数字制图技术和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介绍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思想和制图流程。该图集较为系统地表达了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和灾害风险评估等内容,展示了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识别诊断、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治规划和恢复重建等公路防灾减灾成果与经验,为公路恢复重建、交通运营安全、相关科学研究、政府应对巨灾、领导宏观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珍贵资料。
韩用顺彭述刚朱颖彦孔亚平李龙伟付玉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地图集
震区都汶公路沿线典型泥石流沟淤埋强度评估被引量:2
2014年
以都汶公路映秀-草坡段为研究区,选择了公路沿线15条典型泥石流沟进行了野外考察、遥感监测、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采用部分泥石流参数计算经验公式并结合大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初步建立了泥石流淤埋厚度、淤埋宽度和淤埋强度评估模型,进行了泥石流淤埋强度评估分析,并应用于都汶公路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结果表明:研究区段极高、高、中等和一般淤埋强度的泥石流沟分别为8条、1条、5条、1条,各占总数的53.3%、6.7%、33.3%和6.7%,总体呈强烈淤积趋势;8条泥石流的淤埋厚度可能达6~20 m、淤埋宽度可能达111~421 m,具有极高侵蚀产沙和冲淤能力,对流域内及沟口重大工程危害严重;对比分析红椿沟泥石流淤埋厚度与宽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可知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一定的实用性;评估模型中一些参数来源于经验公式,需要在进一步加强泥石流野外监测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测或试验分析获取,并修正相关经验公式,以满足震后泥石流评估工作需要。
孔亚平韩用顺彭述刚王云钱宁
关键词:道路工程泥石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