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I50B06)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廖利民吴娟李丹陈之罡丛惠伶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源
  • 2篇膀胱
  • 1篇电针
  • 1篇影像尿动力学
  • 1篇源性
  • 1篇神经调节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源性
  • 1篇神经源性膀胱
  • 1篇神经治疗
  • 1篇尿道
  • 1篇尿道功能
  • 1篇尿动力
  • 1篇尿动力学
  • 1篇桥上
  • 1篇骶神经
  • 1篇疗效
  • 1篇难治
  • 1篇脊髓
  • 1篇脊髓损伤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3篇廖利民
  • 2篇吴娟
  • 1篇司同
  • 1篇梁国力
  • 1篇鞠彦合
  • 1篇刘丽岩
  • 1篇丛惠伶
  • 1篇陈国庆
  • 1篇陈之罡
  • 1篇李丹

传媒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新型六触点电极与四触点电极骶神经调控系统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效果比较
2022年
目的比较新型六触点刺激电极和传统四触点刺激电极骶神经调控系统对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骶神经调控治疗的29例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资料。其中16例采用六触点刺激电极进行骶神经调控治疗,为六触点电极组;13例采用四触点刺激电极治疗,为四触点电极组。两组年龄[(51.63±14.67)岁与(51.85±17.18)岁]、性别[男/女:4/12与5/8],以及治疗前24h排尿次数[(22.10±9.05)次与(21.79±8.05)次]、次均排尿量[(135.68±56.98)ml与(131.00±53.05)ml]、尿急评分[(2.78±0.97)分与(3.02±0.91)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一期电极植入的手术时间、术中敏感触点(引起运动反应时的最小电压≤2V的触点)个数、术中反应触点(术中测试能够引起运动反应的电极触点)占比、同一种电极上各个触点的反应电压以及二期转化(骶神经脉冲发生器植入)率。结果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的敏感触点个数[(3.31±0.95)个与(1.85±0.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的反应触点占比[(96.87±6.71)%与(96.15±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一期手术时间[(71.25±18.21)min与(68.85±10.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种电极各个触点反应电压比较,六触点电极的E4与E5触点反应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0.41)V与(0.96±0.36)V,P>0.05];六触点电极其余触点反应电压[E0、E1、E2、E3分别为(3.37±0.79)、(2.90±0.61)、(2.09±0.61)、(1.65±0.63)V],以及四触点电极中所有触点的反应电压[E0、E1、E2、E3分别为(3.47±0.87)、(2.89±0.58)、(1.66±0.53)、(0.92±0.39)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触点电极组二期转化率为87.5%(14/16),高于四触点电极组的76.9%(10/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
王祎明陈国庆廖利民
关键词:疗效
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 观察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及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例脊髓损伤后经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证明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纳人本研究.男18例,女2例.年龄17~58岁.取侧卧位,在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逼尿肌刚开始收缩时对双侧骶3神经予电针治疗,改变电刺激的强度,选择出抑制逼尿肌收缩的最适合刺激强度.予适合强度的电刺激治疗同时行膀胱充盈测压,观察即时效应.有效者进行长期治疗,每日30 min,10 d为一疗程,3及9个疗程后复查尿动力学检查,观察长期效应.结果患者平均每天尿失禁次数、尿垫使用量分别从治疗前的8.93±3.27、3.93±1.54减至治疗后的7.00±2.51、3.21±0.89(P〈0.05).出现首次逼尿肌收缩的膀胱容量明显增加,最大膀胱压力明显下降(P〈0.05).2例完成3个疗程,1例完成9个疗程.此3例患者平均每天尿失禁次数、尿垫使用量分别从治疗前11.67±7.64、6.67±4.16减至4.00±1.73、2.33±0.58,首次逼尿肌收缩的膀胱容积均值从(73.9±10.3)ml增加至(111.6±17.6)ml.6例进行0.025 V和0.080 V的2个强度刺激,2组结果相比认为0.025 V更有效.结论电针调节双侧中髎穴骶3神经可显著增大出现首次逼尿肌收缩的容积,减少每周尿失禁的实际次数.以0.025 V进行电刺激,延长疗程,疗效可能更佳.
丛惠伶廖利民司同陈之罡李丹刘丽岩吴娟
关键词:逼尿肌过度活动电针脊髓损伤
脑桥上神经损伤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脑桥上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影像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65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脑桥上神经损伤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排尿方式、超声、尿流率、残余尿、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和影像学结果,并与骶上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65例患者中,逼尿肌过度活动占61.5%、反射正常占24.6%、无反射占13.9%、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占6.2%、输尿管返流占4.61%。脑桥上不同神经损伤类型尿动力表现无明显差异;与骶上脊髓损伤比较,DSD、输尿管返流、上尿路积水发生率少见,反射正常比例较高。结论脑桥上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主要尿动力学特点是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括约肌协同正常,较少出现DSD、输尿管返流、上尿路积水等并发症。
梁国力鞠彦合廖利民吴娟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尿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