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07XD14026)

作品数:12 被引量:155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动脉瘤
  • 8篇动脉
  • 8篇颅内
  • 8篇颅内动脉
  • 8篇颅内动脉瘤
  • 4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流体力学
  • 4篇计算流体力学
  • 3篇支架置入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值模拟
  • 2篇血液动力
  • 2篇血液动力学
  • 2篇液动
  • 2篇置入
  • 2篇内支架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计算机

机构

  • 12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兰州军区乌鲁...

作者

  • 12篇黄清海
  • 12篇刘建民
  • 7篇洪波
  • 7篇许奕
  • 5篇赵文元
  • 4篇王盛章
  • 4篇陈家亮
  • 3篇杨鹏飞
  • 3篇卢海涛
  • 2篇张星
  • 2篇施洋
  • 2篇余钊胜
  • 2篇王奎重
  • 2篇杨志刚
  • 2篇邵雪明
  • 1篇方亦斌
  • 1篇张琪
  • 1篇袁媛
  • 1篇邢国祥
  • 1篇陈鑫璞

传媒

  • 6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中央部分网孔加密而两端与普通类型支架相同(正常孔率区)的低孔率支架,据中央网孔密度高低分为A、B、C三型。取10只犬,于每只犬的双侧颈总动脉建立3个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将24个成功的动脉瘤按平衡不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置入A型支架组、B型支架组、C型支架组和空白对照组(仅测压,不置人支架)。采用微导管尾端连接的生物信号分析仪记录瘤腔内和载瘤动脉内的压力变化。结果①18个动脉瘤成功置入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中央低孔率区完全覆盖动脉瘤瘤颈,支架贴壁良好,载瘤动脉血流通畅。所有动脉瘤内血流减慢,其中12个(66.7%)瘤体减小。置入支架组均无血栓形成及支架移位。②3个支架组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动脉瘤内的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在支架置人过程中,3个支架组动脉瘤内压力均比对照组及自身置入前、置入后升高(P〈0.05,P〈0.01);而3个支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架置入后载瘤动脉内压力,3个支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后,各组自身比较,动脉瘤内压力与载瘤动脉内压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孔率支架置入后,可使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流空时间延长。不影响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内压力的变化,仅在支架释放的过程中可引起动脉瘤腔内压力的短暂性升高。
杨志刚刘建民王奎重黄清海陈鑫璞袁媛许奕洪波
关键词:动脉瘤颈总动脉
不同类型脑动脉瘤内流体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动脉瘤内流体力学的特征,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宽颈与窄颈两种弯曲管侧壁型动脉瘤血液动力学三维数值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宽颈动脉瘤内流速在任一时间点内均高于窄颈动脉瘤。瘤颈部的壁面切应力高于其他部位。瘤内压力场与瘤颈处载瘤动脉内压力值一致。结论宽颈动脉瘤较窄颈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更加复杂,数值模拟研究有助于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黄清海张星施洋余钊胜邵雪明刘建民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液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支架置入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前、后,计算机数值模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结合DSA影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单纯使用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未破裂动脉瘤的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支架置入后9个月,行血管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包括血液流线、血管壁面压力和剪应力等)。从三维旋转造影图像数据中获得模型,将生理脉动流作为进入流,采用软件生成网格并计算非定常层流的连续动力方程。结果与支架置入前比较,支架置入后,①血管形态学发生了明显改变,大脑中动脉的M1段和M2段下干血管夹角变大(67.7°变为124.1°),瘤体消失。②血流对瘤颈口冲击明显降低,改变动脉瘤内的压力,术前瘤顶平均壁面压力为977.06Pa,瘤颈处平均壁面压力为950.46Pa。支架置入后消除了瘤颈处的高壁面压力区域,9个月时复查该处平均壁面压力为831.31Pa。③改善动脉瘤表面的壁面切应力(WSS)分布,术前瘤顶区域的平均WSS为2.09Pa,瘤颈区域的平均WSS为7.51Pa,9个月复查时变得渐趋一致。结论血管内单纯支架置入通过对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是使动脉瘤愈合的机制。
卢海涛黄清海杨鹏飞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机模拟计算流体力学
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被引量:59
2009年
目的初步评价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架半释放技术治疗的18例患者共19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15枚,破裂动脉瘤4枚,按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结果本组病例共应用支架31枚,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7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显影9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4例,2分3例,3分1例。1~3个月的临床随访所有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未见加重,亦未发生再出血或新发梗死。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其他支架释放技术相比,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瘤颈栓塞致密,即刻栓塞结果满意,但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杨鹏飞刘建民洪波杨志刚许奕赵文元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颅内支架
不同孔率支架对颅内动脉瘤血流流场影响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孔率的支架对颅内动脉瘤内血流流场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窄颈及宽颈两种动脉瘤的三维模型。模拟四种不同孔率(82%、78%、74%及70%)的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并完全覆盖瘤颈。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软件,计算各种孔率支架置入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压力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置入82%、78%、74%、70%孔率的支架后,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动脉瘤瘤颈远侧壁峰值流速及壁面切应力均随支架孔率的降低而降低;窄颈动脉瘤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平均流速值分别为0.054、0.036、0.024及0.016m/s,壁面切应力分别为0.529、0.314、0.177及0.122Pa。流速-孔率曲线显示,孔率降至70%左右时,流速随孔率变化趋于平缓;壁面切应力-孔率曲线显示,孔率降至74%左右时,壁面切应力随孔率变化趋于平缓。置入上述4种孔率支架后,宽颈动脉瘤平均流速值依次为0.194、0.178、0.170及0.147m/s;壁面切应力分别为8.466、7.327、7.003及5.744Pa。流速-孔率曲线和壁面切应力-孔率曲线均未显示出速度和壁面切应力随孔率减小趋于平缓的趋势。支架的孔率对窄颈及宽颈动脉瘤瘤颈远侧壁及瘤顶部的压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支架的孔率是影响动脉瘤内血流流场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孔率的降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及壁面切应力相应降低;孔率对动脉瘤内压力没有影响。
张星黄清海刘建民施洋余钊胜邵雪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计算机模拟
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评价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治疗的12例共12枚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其中9枚为破裂动脉瘤;10枚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起自瘤颈。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6枚,支架辅助栓塞4枚,球囊辅助栓塞1枚;另外单纯支架治疗1枚。除该枚动脉瘤外,2枚致密栓塞,4枚瘤颈残留,5枚不完全栓塞。2例术后发生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其中1例为一过性。1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获得造影随访,3枚动脉瘤保持稳定,3枚进一步闭塞,2枚瘤颈愈合;1枚复发,但无需再治疗。结论介入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支架有利于保持脉络膜前动脉通畅并促进动脉瘤愈合。
李强许奕张琪洪波黄清海方亦斌刘建民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
弹性颅内动脉瘤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弹性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动脉瘤壁的力学特点对其的影响。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采用计算流体-固体耦合分析,研究颅内动脉瘤弹性壁模型中的血液流动和管壁运动的相互耦合过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弹性壁时动脉瘤形态发生改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夹角也发生改变,使射入流在动脉瘤内的流场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在动脉瘤壁表面分布受到影响。结论CFD数值模拟能直观反映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了更好地进行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定量分析,应该采用更为准确的弹性壁模型。
卢海涛黄清海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性壁载瘤动脉数值模拟分析后交通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底动脉急性夹层1例,VBD合并椎动脉动脉瘤1例,VBD引起三叉神经痛1例,VBD致后循环缺血、梗死2例。②每例VBD患者平均置入3(1~5)枚LEO支架和3.8(0~8)枚弹簧圈,重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③所有患者血管重建成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平均随访9.2(2~17)个月,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弹簧圈辅助支架治疗VBD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较好,可显著改善VBD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但对卒中的长期预防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曦黄清海杨鹏飞洪波许奕赵文元刘建民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颅内动脉瘤
颅内未破裂与破裂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应用数值模拟,研究配对颅内未破裂与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得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动脉瘤形态及一般情况相似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和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各12例,以三维旋转造影资料进行数值模型的建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及比较,主要包括动脉瘤最大壁面切应力、射入流最大流速及宽度、冲击域位置及大小和瘤内血流方式。结果①未破裂组最大壁面切应力为(7.2±2.9)Pa、射入流宽度比值为0.28(0.20,0.35),与破裂组比较[(7.6±3.3)Pa,0.25(0.20,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未破裂组射入流最大流速为(0.63±0.18)m/s,低于破裂组的(0.89±0.2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未破裂组的冲击域比值为0.5(0.5,0.6),高于未破裂组0.2(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内的血流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关,颅内破裂动脉瘤较未破裂动脉瘤具有更大的射入流最大速度和更小的冲击域。
陈军黄清海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洪波许奕赵文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对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支架对血流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壁面切应力(WSS)的影响。方法:结合临床影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ANSYS流体力学软件,对单支架治疗1例MCA分叉处动脉瘤行术前、随访时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血液流线和WSS在2种情况下的变化。结果:支架植入后血管形态学发生显著变化,动脉瘤消失,MCA血管分叉夹角由196.4°变小为92.5°。WSS在动脉瘤壁的分布变得更均匀,瘤颈处的高壁面压力区域消失。结论:支架植入明显改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局部血流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能直观反映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卢海涛黄清海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液动力学过程计算流体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