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5B33101008)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查振刚谭文成王双利刘宁吴昊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关节
  • 2篇性关节炎
  • 2篇软骨
  • 2篇骨性
  • 2篇骨性关节
  • 2篇骨性关节炎
  • 2篇关节软骨
  • 2篇关节炎
  • 2篇关节液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软骨缺损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成骨
  • 1篇退行性
  • 1篇退行性骨关节...
  • 1篇缺损
  • 1篇人骨形态发生...
  • 1篇重组人骨形态...
  • 1篇膝骨
  • 1篇膝骨性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4篇查振刚
  • 2篇吴昊
  • 2篇谭文成
  • 2篇刘宁
  • 2篇王双利
  • 1篇束志勇
  • 1篇姚平
  • 1篇姚成灿
  • 1篇汪炬
  • 1篇黄春华
  • 1篇黄耀熊
  • 1篇王国普
  • 1篇林宏生
  • 1篇屠美

传媒

  • 2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关节液中纳米颗粒的测量对关节疾病诊断的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下关节液中纳米颗粒与关节疾病种类的相关性。方法:抽取正常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和滑膜炎(KTS)患者的关节液,利用准弹性激光散射技术测定关节液中纳米颗粒的粒度大小及其分布,利用相分析电泳光散射技术测定关节液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纳米颗粒的粒度、Zeta电位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KOA和KTS关节液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度和Zeta电位都分别显著大于正常对照(P<0.01),粒度和Zeta电位分布曲线比正常对照组的宽(P<0.01)。关节液中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度(rp=0.7972,P<0.01)、Zeta电位(rp=0.6319,P<0.01)与关节的疾病种类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关节液纳米颗粒的粒度和Zeta电位与关节疾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建立起一个关节疾病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
吴昊屠美姚平谭文成姚成灿黄耀熊查振刚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滑膜炎滑液ZETA电位
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分析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6年
谭文成查振刚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退行性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关节疾病检测手段
PLGA-Ⅱ型胶原复合rhBMP-2/bFGF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缺损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经Ⅱ型胶原涂层改性后的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材料(PLGA-Ⅱ型胶原)用作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载体来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之间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中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9只,用在兔右侧膝关节内侧髁钻孔的方式建立软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bFGF复合物,B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复合物,C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bFGF复合物,D组植入单纯PLGA-Ⅱ型胶原支架材料,E组未植入任何材料。将A、B、C组统称为实验组,D、E组统称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复合材料对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A组的效果最佳,对照组的软骨缺损的修复不明显,实验组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种带生长因子的复合体材料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LGA-Ⅱ型胶原复合物可用作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的载体材料。生长因子rhBMP-2、bFGF对软骨缺损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剂量比为0.5 mg∶50 ng时存在着协同作用。
束志勇查振刚汪炬黄春华刘宁吴昊王双利
关键词:聚丙交酯-乙交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关节软骨缺损
成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混合培养时,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否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复合支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研究成骨细胞诱导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指成骨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的比值)。方法:分别培养SD乳鼠的成骨细胞与SD大鼠的BMSCs,将成骨细胞和BMSCs以1∶9、2∶8、3∶7、1∶0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培养,通过测定第3、6、9天培养液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研究成骨细胞促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将两种细胞以该最小浓度比混匀接种于涂附I型胶原壳聚糖材料支架上(直径9 mm,高3mm)作为混合培养组,相同终浓度的单纯成骨细胞和单纯BMSCs分别接种于相同支架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另设置低比值成骨细胞对照组(仅含有共培养组中相同的成骨细胞数,但不含有共培养组中的BMSCs)。全部标本均于体外培养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相关检测对新生骨进行评价。结果:成骨细胞和BMSCs以3∶7的比例进行混合培养时已可实现有效成骨。3∶7比例的混合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成骨细胞组)体外培养8周后大体观察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ALP染色基本相同,均表达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I型胶原,形成了较成熟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和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原细胞支架复合物变小、变形。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在局部形成了少量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未能发现骨样组织形成。结论: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够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混合细胞中成骨细胞与BMSCs的比例为3∶7时是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
刘宁查振刚王双利林宏生王国普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骨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