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T0806)

作品数:12 被引量:148H指数:7
相关作者: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寿鹿江志兵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群落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3篇底栖动物
  • 3篇浮游
  • 2篇动物群
  • 2篇动物群落
  • 2篇毒性
  • 2篇余氯
  • 2篇桡足类
  • 2篇浮游动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底栖生物
  • 1篇多样性
  • 1篇演替
  • 1篇养殖
  • 1篇养殖区
  • 1篇鱼类

机构

  • 1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12篇曾江宁
  • 10篇陈全震
  • 8篇寿鹿
  • 8篇江志兵
  • 8篇刘晶晶
  • 8篇徐晓群
  • 8篇廖一波
  • 6篇高爱根
  • 4篇赵永强
  • 3篇黄逸君
  • 3篇杜萍
  • 1篇朱旭宇
  • 1篇王桂忠
  • 1篇高瑜
  • 1篇曾淦宁
  • 1篇胡锡钢
  • 1篇黄伟
  • 1篇陆延
  • 1篇王琪

传媒

  • 4篇海洋学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余氯对鱼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09年
综述了国内外余氯对鱼类急性、亚急性毒性效应及其毒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沿海电厂余氯排放与邻近海域鱼类养殖生产现状,探讨了余氯对鱼类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需结合冷却水的温升作用,进一步考察冷却系统氯处理对鱼类早期生命阶段(受精卵、胚胎和仔稚鱼)的毒性效应,同时还应加强余氯对鱼类长期毒性影响的研究,为我国制订企业冷却水加氯和余氯浓度的排放标准提供参考。
江志兵廖一波高爱根陈全震曾江宁
关键词:余氯鱼类毒性
氮磷比对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对浙江省洞头岛海区浮游植物在不同氮磷比(1:1、4:1、8:1、16:1、32:1、64:1、128:1和256:1)条件下进行了30 d的(冬季)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P比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数、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实验结束时,高N:P组(128:1和256:1)种类数和细胞丰度显著高于低N:P组(1:1、4:1和8:1),对照组叶绿素a(Chla)浓度高于其他组.实验期间各组浮游植物群落均发生演替,演替顺序为: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绿藻(塔胞藻Pyramimonas sp.)和隐藻(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硅藻→甲藻(双刺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bipes),其中硅藻粒级结构变化较大,从微型(中肋骨条藻和旋链海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向小型(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海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方向演替.优势种最适N:P比不同,实验结束时16:1组圆海链藻和双刺原多甲藻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柔弱伪菱形藻在128:1组生长较好.此外,各N:P组群落演替速度不同,d 24时8:1、16:1和32:1组甲藻(双刺原多甲藻)丰度即超过硅藻,N:P值略降有利于硅藻向甲藻演替,而N:P比过高不利于甲藻占优势.
朱旭宇黄伟曾江宁江志兵刘晶晶徐晓群陈全震
关键词:氮磷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
不同季节升温条件下余氯对桡足类的毒性被引量:3
2009年
为探明桡足类对滨海电厂冷却水中余氯的忍受能力,在各季节于室内对采自乐清湾的12种桡足类进行30min不同升温幅度(ΔT)(0、4.0、8.0、12.0℃)下的余氯胁迫,观察桡足类在24h后的死亡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其余氯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结果表明各季节桡足类余氯LC50随ΔT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1),且多数种类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对于哲水蚤目桡足类,余氯LC50随其粒径增大而升高。同一种桡足类在相同ΔT下,随适应水温升高,余氯LC50显著降低(P<0.01)。亚热带海区夏季自然水温较高,冷却系统轻微的升温即可加剧余氯对其的毒性。若以LC50×0.5来确定桡足类余氯安全浓度,则春、秋、冬季暴露时间≤30 min、ΔT≤12.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分别为0.21—0.86 mg/L、0.26—0.86 mg/L、0.31—4.55 mg/L;夏季暴露时间≤30 min、ΔT≤8.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为0.15—0.41 mg/L。当前电厂加氯浓度偏高对冷却水中桡足类造成较大影响,但排出水中余氯对其影响不大。基于生态安全考虑,根据对余氯较敏感的小型桡足类在不同季节下的余氯安全浓度,建议亚热带滨海电厂夏季余氯排放浓度不超过0.15 mg/L,其余季节不超过0.20 mg/L。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高爱根赵永强黄逸君
关键词:海洋桡足类半致死浓度
夏季长江口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制约因素被引量:8
2011年
应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研究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数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浮游细菌数量为(6.92×105~5.54×106)个/mL,浮游病毒数量为(2.22×106~9.97×107)个/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的平面分布特征较一致,均为近海过渡区(B)〉近岸混水区(A)〉远岸清水区(C);在垂直分布上,表层和10 m层的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均高于底层。(2)浮游病毒分布、表层浮游藻类生长以及10 m层水温变化是影响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远岸表层浮游细菌分布还可能受硝酸盐浓度限制;营养盐供给及浮游细菌、浮游藻类的生长则成为影响浮游病毒分布的关键因子,温、盐变化对浮游病毒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刘晶晶杜萍曾江宁陈全震寿鹿廖一波江志兵王琪
关键词:浮游细菌浮游病毒环境因子长江口
浙江省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影响与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浙江省是我国遭受海洋生物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文章探讨了浙江海洋生物的入侵途径、外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制及入侵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给出了控制海洋生物入侵的策略,以期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生物入侵灾害的发生。
高瑜陈全震曾江宁
关键词:入侵机制生态系统
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被引量:9
2012年
2006年10月、2007年1月、4月及7月对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水平分布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2种(包括浮游幼体11种),隶属于15大类,其中秋季为46种、夏季为42种、春季为25种和冬季为16种。乐清湾浮游动物可分为近岸低盐类群、暖水性近海类群、暖温带近海类群和暖水性广布类群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岸低盐类群在全年均占优势,其它类群则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为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平均值为82.7mg/m3,其大小依序为:夏季(121.1mg/m3)>秋季(119.2mg/m3)>春季(48.5mg/m3)>冬季(42.2mg/m3);丰度年平均值为82.1个/m3,其大小依序为:夏季(193.4个/m3)>秋季(73.7个/m3)>春季(53.4个/m3)>冬季(9.8个/m3)。相同季节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类似,季节间则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物种数与水温、盐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呈极显著相关;丰度与水温、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生物量与水温、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极显著相关。与历史资料相比,近30a来浮游动物数量呈下降趋势,但群落结构和组成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徐晓群曾江宁陈全震刘晶晶杜萍王桂忠
关键词:浮游动物丰度
不同升温速率对桡足类高起始致死温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为探明升温速率对桡足类热忍受能力的影响,并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升温速率作为其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UILT)试验中的标准升温速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4种桡足类在1℃·h-1、0.1℃·min-1、1℃·min-1和突然暴露等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UILT。结果表明,同一种桡足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忍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各种桡足类的UILT均在升温速率为0.1℃·min-1时最大,高于或低于该升温速率,其UILT都降低。因此,建议桡足类UILT实验的标准升温速率为0.1℃·min-1。在0.1℃·min-1的标准升温速率下,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真刺唇角水蚤、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其24h-UILT分别为31.0℃、29.6℃、29.1℃和27.7℃,48h-UILT分别为30.1℃、29.5℃、28.6℃和27.3℃,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间均有显著差异。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高爱根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黄逸君
关键词:升温速率桡足类温排水
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被引量:19
2010年
兴化湾为福建北部最大的海湾,于2006年对该海湾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四季9个站位的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及幼虫124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89种,秋季71种,冬季20种;分属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广布外海3个生态类群;优势种15种,春季以水母和桡足类占优势,夏季以水母占优势,秋季以水母、桡足类和箭虫占优势,冬季则以桡足类占优势。不同季节兴化湾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并与温度和盐度呈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显示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夏季类群和秋季类群相似度较高;各季节水平分布基本可分为湾口区和湾内区两大类群。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尽管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群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随着电厂等大规模工程的投产,兴化湾海域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着极大威胁,其环境压力需引起持续关注。
徐晓群曾江宁寿鹿曾淦宁胡锡钢
关键词:浮游动物
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被引量:30
2009年
为了解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作者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4月和7月在椒江口南岸和北岸潮间带,沿河流到海洋方向共布设6条采样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α,β和γ多样性测度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向及程度,结果显示:(1)6条断面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78种,总种数随季节变化显著,在空间上沿河流到海洋方向呈升高趋势;(2)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不显著(P=0.145>0.05),但空间变化显著(P=0.017<0.05),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显著(P=0.012<0.05),空间变化极显著(P=0.004<0.01);(3)β和γ多样性指数定量显示了椒江河口区域滩涂环境的多变性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更替性。
赵永强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廖一波寿鹿
关键词:底栖生物环境变化Α多样性Β多样性
椒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于2007年10月在椒江口共布设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每条断面在中潮带上区、中区、下区和低潮区各设1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分析了不同采样站位数与大型底栖动物种数的关系,选用Wilson-Shmida beta多样性测度方法,对以下3种空间环境梯度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断面内垂直环境梯度;(2)河流到海洋的环境梯度;(3)河口两岸间的距离梯度。分析了不同采样站位数对群落bet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采样站位数的增加,物种数呈增加趋势但增速渐慢,同时beta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2)不同的潮区间隔下的be-ta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差异;(3)在北岸和南岸,随着断面间距的增加beta多样性指数均呈升高趋势,而且与各断面的沉积物粒度、油类含量呈显著相关;(4)椒江口为喇叭形河口,随着河口两岸断面距离的增加beta多样性指数呈升高趋势。
赵永强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寿鹿廖一波徐晓群刘晶晶江志兵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梯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