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2MS0805)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5
相关作者:计云萍任慧平侯敬超刘新华刘宗昌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铸钢
  • 6篇耐磨
  • 6篇耐磨铸钢
  • 6篇贝氏体
  • 5篇稀土
  • 5篇CCT曲线
  • 3篇相变
  • 3篇回火
  • 2篇粒状
  • 2篇粒状贝氏体
  • 2篇马氏体
  • 2篇扩散
  • 2篇回火过程
  • 2篇混合稀土
  • 2篇过冷
  • 2篇过冷奥氏体
  • 2篇奥氏体
  • 2篇贝氏体相变
  • 2篇
  • 2篇M

机构

  • 12篇内蒙古科技大...
  • 3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2篇任慧平
  • 12篇计云萍
  • 7篇侯敬超
  • 6篇刘新华
  • 5篇刘宗昌
  • 2篇金自力
  • 2篇靳晓燕
  • 1篇王海燕

传媒

  • 3篇金属热处理
  • 2篇稀土
  • 2篇热加工工艺
  • 2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材料导报
  • 1篇热处理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添加稀土的20MnCrNi2Mo耐磨铸钢静态CCT曲线的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以添加La、Ce混合稀土的20MnCrNi2Mo耐磨铸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国产的L78 RITA淬火热膨胀仪,结合金相观察与硬度分析,测定了其静态CCT曲线,根据测得的CCT曲线,分析并阐明了冷却速度与组织演变、硬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钢的静态CCT曲线只有贝氏体转变区和马氏体转变区,且贝氏体转变区延伸的范围较宽,其临界冷却速度为4℃/s,淬透性较好,这主要取决于合金元素与固溶稀土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既能够为稀土在耐磨铸钢中应用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用的实验数据,又能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计云萍任慧平刘新华侯敬超
关键词:稀土CCT曲线临界冷却速度
稀土对低合金耐磨铸钢铸态显微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未添加稀土和添加不同量La、Ce稀土的低合金耐磨铸钢铸态试样,采用金相显微镜、QUANTA-400环境扫描电镜和JEM-2100透射电镜对其铸态组织、微观亚结构及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进行观察分析,探讨稀土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未添加稀土时,试验钢的铸态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当La、Ce稀土总量为0.0092%时,有少量下贝氏体出现,随稀土含量增加到0.0320%,下贝氏体量增多,并且有板条马氏体出现;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添加稀土可以增大铸态组织中的位错密度、细化试验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并使晶粒也更加均匀。
刘新华计云萍任慧平侯敬超
关键词:稀土低合金耐磨铸钢铸态组织位错
稀土对20MnCrNi2Mo铸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M/A)岛分解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针对未加稀土与添加稀土的20MnCrNi2Mo耐磨铸钢,对其粒状贝氏体组织分别进行200℃-600℃各自保温1 h的回火处理,采用QUANTA400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经不同温度回火后(M/A)岛的变化,采用D8ADVANCE 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温度回火后试样中残留奥氏体量进行定量测定,分析稀土对回火过程中(M/A)岛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对20MnCrNi2Mo钢粒状贝氏体回火过程中(M/A)岛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分析认为主要是固溶于钢中的稀土偏聚于界面处、降低了回火过程中碳原子的扩散速度所致。
计云萍侯敬超任慧平
关键词:稀土粒状贝氏体回火
20MnCrNi2MoRE钢贝氏体回火过程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20MnCrNi2MoRE低合金耐磨铸钢,采用洛氏硬度计、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其在200~650℃范围内的回火转变过程。结果表明,20MnCrNi2MoRE钢铸态组织为粒状贝氏体,200℃回火时,贝氏体铁素体条首先发生变化,500℃回火时,在贝氏体铁素体条内、晶界及位错处观察到有碳化物析出。300℃回火时观察到(M/A)岛发生分解,650℃回火时(M/A)岛已经完全分解。低于500℃回火时,硬度变化不大,500℃以上回火时,由于位错密度降低和碳化物聚集长大,使硬度显著降低。
侯敬超计云萍刘宗昌刘新华任慧平
关键词:贝氏体碳化物析出
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对35CrMo钢等多种材料奥氏体化后进行贝氏体等温淬火,得到少量贝氏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的整合组织。应用JEM-2100透射电镜和QUANTA-400环扫电镜等设备观察了贝氏体组织的形貌和亚结构。综合分析了贝氏体相变的特征。研究表明,过冷奥氏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具有转变贯序,贝氏体相变在组织形貌、亚结构方面具有过渡性。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具有交叉性、重叠性、变温性和等温性的过渡性特征。贝氏体相变中铁原子和置换原子以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方式位移,表明贝氏体形核长大具有过渡性。
刘宗昌计云萍任慧平
关键词:过冷奥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
马氏体相变时原子的位移被引量:3
2013年
理论地综合分析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过程中原子的移动方式。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在相变驱动力的作用下,原子主要是按照K-S位向关系从奥氏体晶格中直接转移到马氏体晶格上去的。当γ→α马氏体时,以晶体缺陷为起点出现涨落,原子无扩散,集体协同位移,进行了菱形参数的调整,完成了γfcc→αbcc-M的晶格重构。原子移动距离远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比K-S切变位移小1个数量级,耗能少。γ→α转变产生应变能。为了调整应变能和适应晶格匹配,形成相变位错、层错或相变孪晶等缺陷,以完成马氏体转变。
刘宗昌计云萍任慧平
关键词:马氏体相变应变能
20MnCrNi2Mo铸钢贝氏体形核-长大过程的原位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以添加稀土的20MnCrNi2Mo铸钢为研究对象,采用L78 RITA淬火热膨胀仪测定了其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为制定合适的贝氏体转变工艺提供依据。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并配以高温热台,对试验钢贝氏体形核-长大过程进行原位观察。结果表明,添加稀土20MnCrNi2Mo铸钢的贝氏体铁素体优先在晶界形核,也可以在晶内形核;贝氏体铁素体片可以向晶内生长,也可侧向激发形核长大,最终生长为不同形貌的贝氏体。贝氏体形核区域具有多样性,生长过程呈现复杂性。
计云萍刘新华刘宗昌任慧平
关键词:贝氏体相变CCT曲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20MnCrNi2Mo钢贝氏体回火转变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洛氏硬度计研究了20MnCrNi2Mo钢贝氏体的回火转变过程。结果表明,20MnCrNi2Mo钢粒状贝氏体在200℃回火时,M/A岛基本没有发生分解;随回火温度的升高,M/A岛逐渐发生分解,在500℃回火时M/A岛大量分解,位错密度降低,且有碳化物析出。200~500℃回火时硬度变化不大,当回火温度高于500℃时,M/A岛完全分解,析出碳化物聚集长大,硬度值急剧降低。
侯敬超计云萍靳晓燕任慧平
关键词:贝氏体回火M/A岛
稀土对20MnCrNi2Mo耐磨铸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及机理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L78 RITA淬火热膨胀仪、QUANTA400扫描电镜和JEM-2100透射电镜研究镧铈混合稀土对20MnCrNi2Mo耐磨铸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及显微组织的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稀土的固溶量,通过透射电镜探索固溶稀土在钢中的存在状态,结合对La的界面扩散系数的测定、计算,综合分析镧铈混合稀土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镧铈混合稀土使20MnCrNi2Mo耐磨铸钢CCT曲线整体向右下方移动,促进了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下贝氏体的形成,提高了淬透性,使得板条马氏体组织中孪晶亚结构增加。分析认为,固溶于钢中的稀土原子富集于晶界等晶体缺陷处,降低晶界能、阻塞扩散通道,推迟新相的形核-长大过程,进而影响组织转变。
计云萍任慧平刘新华侯敬超金自力
关键词:固溶CCT曲线孪晶
添加稀土的20MnCrNi2Mo耐磨铸钢的组织与性能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添加镧、铈混合稀土的20Mn Cr Ni2Mo耐磨铸钢,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洛氏硬度计、电子万能试验机和电子式摆锤冲击试验机进行组织观察和和力学性能测定,并分析试验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镧、铈混合稀土的20Mn Cr Ni2Mo耐磨铸钢铸态组织为粒状贝氏体,且存在较高密度位错;稀土含量为0.0092%的20Mn Cr Ni2Mo耐磨铸钢硬度达到32.11 HRC,抗拉强度为1128.48 MPa,冲击吸收能量(-40℃)为9.887 J。高密度位错能提高试验钢的硬度,但不利于塑性的改善;贝氏体组织中的(M/A)岛对于硬度和强度的提高有利,但会降低韧性;添加稀土元素使夹杂物变质,有助于改善韧性。
侯敬超计云萍靳晓燕金自力任慧平
关键词:粒状贝氏体抗拉强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