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2c05)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明吴江刘克敬张茹华高建新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万杰医学院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2篇实验性脊髓损...
  • 2篇髓鞘
  • 2篇细胞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1篇银杏内酯
  • 1篇银杏内酯B
  • 1篇少突胶质细胞
  • 1篇实验性大鼠
  • 1篇内酯
  • 1篇小胶质细胞
  • 1篇GFAP
  • 1篇MBP
  • 1篇病理
  • 1篇病理学
  • 1篇病理学变化

机构

  • 2篇山东万杰医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篇李明
  • 1篇高建新
  • 1篇张茹华
  • 1篇刘克敬
  • 1篇吴江

传媒

  • 2篇安徽医药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小胶质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SCI后小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形成的髓鞘的变化。方法选用成年Wister大鼠,在改良的Allen's重物坠落大鼠SCI模型上,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观察大鼠SCI后1、3、7和14 d的损伤脊髓及其周围区ED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结果SCI后ED1阳性细胞向损伤脊髓募集,细胞数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3d时达高峰期,此后ED1阳性细胞数目逐步下降;损伤脊髓MBP染色较正常浅、分布不均匀,显示白质疏松,髓鞘结构紊乱,细胞肿胀,有空泡,反映髓鞘MBP缺失。结论实验性大鼠急性SCI后,在损伤脊髓可引起ED1炎性吞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的断裂和肿胀。
李明
关键词:脊髓损伤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髓鞘
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能力及病理学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点的运动能力及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在以10×10克.厘米力(gram.centimeter force,gcf)打击大鼠脊髓背侧致脊髓损伤实验模型上,利用改良后Gale联合评分法(the combine behavioral score,CBS)判断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通过HE和NS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组织和神经元的病理变化。结果: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后表现为双后肢软瘫,肌张力降低,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脊髓损伤后12 h、1、3、5、7和14 d CBS各项运动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2 h^5 d的损伤脊髓组织主要表现出血、细胞肿胀、尼氏体消失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7~14 d炎性反应逐渐减轻,损伤区出现囊性变,空洞形成。在脊髓损伤后12 h^3 d损伤及周围区神经元数量急剧减少。结论: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早期以炎性反应和神经细胞大量死亡为主,并伴随着动物运动能力的显著降低。
吴江高建新刘克敬张茹华
关键词:脊髓损伤病理学
银杏内酯B对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GB在大鼠实验性SCI后对胶质细胞的保护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损伤轴突脱髓鞘的作用。方法选用成年Wister大鼠,在改良的Allen's重物坠落大鼠SCI模型上,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观察大鼠GB治疗组在损伤后1、3、7和14 d的损伤脊髓及其周围区用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ED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结果 GB治疗组GFAP、ED1平均阳性细胞数均较损伤组非常显著减少,髓鞘长度和面积均较损伤组有非常显著性增加。结论 GB对SCI后神经胶质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李明
关键词:脊髓损伤髓鞘银杏内酯BMBPGFAP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