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无)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田恩铭陈雪婧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文本
  • 2篇文学教育
  • 2篇教育
  • 1篇大学文学
  • 1篇大学文学教育
  • 1篇大学语文
  • 1篇学语
  • 1篇以意逆志
  • 1篇语文
  • 1篇域外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科学
  • 1篇中文
  • 1篇主编
  • 1篇文本解读
  • 1篇文科
  • 1篇文学教学
  • 1篇文学文本
  • 1篇李后主

机构

  • 4篇黑龙江八一农...

作者

  • 4篇田恩铭
  • 1篇陈雪婧

传媒

  • 1篇天中学刊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以意逆志”中文学文本超越性解读的对话层次——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例
2012年
作为阐释主体的读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蕴,作为被阐释者的创作主体只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而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则解读出了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一种情结的形成是在主体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生发出对感性世界加以观照过程中的理性思考。经过历代研究者的阐释从中找到更具普遍意义的合理内容,以意逆志也好,断章取义也好,都找到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诠释视角。由此可见,文学文本一旦被过度诠释就会面临"以意逆志"的观念传播,进而不再以文本最初的意义出发,形成了特有的大众阅读的传播场域。
田恩铭
关键词:以意逆志文学文本
人文科学视野下的大学文学教育的“域外”传播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进而获得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上的优化与提升,而文学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一旦关注视阈出现偏离,则很容易让这样的意义出现了潜在的裂痕。从语言学分析到美学阐释,再到社会学意义上的阅读指向,而后上升到思想史意义。文学教育归根结底是美育,在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形成一个循环系统,这个系统进行自我优化以后形成了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科学内涵与社会科学之外延的交融是大学文学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文学教育中的文本阐释不可避免地要衍生出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解读视角。
田恩铭
关键词:人文科学文学教育域外
谈文学教学的对话模式定位——以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如何形成一个敞开的阅读场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面对的一个难题。常规的方式是先入为主,拟定好选题范围和思想视野,然后分头打捞,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十分狭小。一部好的大学语文教材应呈现"含苞待放"的状态,由着这个"苞"形成开放性的花开姿态,而不是将文本价值意义以"尘埃落定"的方式进行一元化的阐释。教师作为传播者也应与作为受众的学生形成核心意义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复调式"的,存在于对话现场之中。对话者应进入作品所构成的体系之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文本解读,由文本部分构成整体,再从整体分离成部分,最终融入对话者新的知识视域中去。
田恩铭陈雪婧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学教学
文学文本解读在文学教育中的传播意义
2012年
文学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它依赖文学文本的感发力量对教育者施加影响。如何解读文本则成为决定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文本解读通过直接进入文本、作者介入、阐释者自我生发三个阶段,在文学教育中发挥了审美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能。阐释者并不能成为直接的立法者,而是面对文本排除可确定性内涵,在不可确定处寻找诠释的出发点。阐释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图,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文学文本一旦被过度诠释就会产生"以意逆志"的传播效果。
田恩铭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学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