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近发展的蒸汽爆破技术对玉米秸秆进行组分结合相分离,再用氯化锌溶液对汽爆后的物料进行纤维素结晶相破坏的预处理方法,运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获取处理过程中的多因素组合的优化,包括氯化锌质量分数、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对玉米秸秆纤维素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建立并分析了各因素与处理后玉米秸秆纤维素溶解度的数学模型,处理后的物料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纤维素致密结构被破坏。最佳预处理工艺条件为:氯化锌质量分数87%、预处理温度139℃、预处理时间49 m in,在该条件预处理后1 g玉米秸秆纤维素溶解度最高达0.762 g。
为了改善聚乳酸疏水性和活性基团少的缺点,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乳酸-衣康酸酐(PLA-co-IT)材料。采用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酐改性的聚乳酸与衣康酸酐共聚,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 H NMR)、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等对产物PLA-co-IT进行了表征。FT-IR和1 H NMR结果都表明PLA-co-IT的成功合成。共聚物上的酸酐基团采用罗丹明比色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投料比的增加,产物中衣康酸酐的含量也随着增加;DSC结果表明,PLA-co-IT在144.4℃出现熔化峰,玻璃化温度和分解温度略高于原料P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