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GJ002)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3
相关作者:吴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话语权
  • 1篇新闻
  • 1篇新闻发言
  • 1篇新闻发言人
  • 1篇意识形态
  • 1篇中国话
  • 1篇中国话语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影响力
  • 1篇网络时代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记忆
  • 1篇民族
  • 1篇民族文化
  • 1篇民族文化记忆
  • 1篇话语
  • 1篇唤起
  • 1篇记忆
  • 1篇国际话语权
  • 1篇传媒

机构

  • 4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4篇吴瑛

传媒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领导之友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话语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为例被引量:25
2011年
通过对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话语以及发言人被西方媒体引用的话语这两套话语的实证研究,作者分析了当前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的议程设置效果。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中方发言人的话语内容和西方媒体的引用内容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这表明中方发言人的话语内容可以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此外,中方发言人的话语态度与西方媒体引用的态度之间没有相关性,这表明中方发言人的话语态度不能为西方媒体设置议程。作者认为,要增强中国话语的传播效果,不仅需要在话语内容上关注"说什么",更需要在话语态度上重视"怎么说"。
吴瑛
关键词:话语新闻发言人
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提升中国话语权首先需要解析话语权的生产机制。有关话语权生产机制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国际政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国际政治学有关"权力"理论的文献从国际社会的宏观语境出发,解释话语权是如何形成"对他人的控制"的;语言学有关"话语"的文献从微观视角出发,探寻细密的言语如何指涉出流动的意义;社会学从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话语权,运用语言学素材描写、解释社会行为。但这些文献都没有解释清楚话语权是如何流动和传递的。话语的流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从信息传播的中观视角审视,话语权由这样的机制生成:信息需要从话语主体经过权力的传播链条,在对话语客体产生影响,取得效果之后才能生产出话语权,"设置议程"和"构建框架"是话语权生产机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吴瑛
关键词:话语权
论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被引量:17
2010年
民族文化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实现民族认同的历史资源。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文本"中,在"记忆"某些历史的同时也选择性"遗忘"另一些历史;传媒通过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方式唤起记忆,并以"拔高"、"简化"和"贴标签"的方式操纵记忆;政治经济权力是传媒建构文化记忆的影响因素,使得传媒对历史的再现出现了局部异化;而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空间的崛起,多元主体对传媒记忆的解构正在展开,国家人、世界人、个体人的分化成为挑战民族文化记忆建构的一股力量。
吴瑛
关键词:传媒民族文化记忆
如何提升网络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2011年
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出版以后,西Z,-话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就一直处于乌托邦式的想象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之间。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中国国力的衰微导致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衰微。
吴瑛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时代社会影响力意识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