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BC14)

作品数:10 被引量:75H指数:6
相关作者:臧家业韦钦胜冉祥滨刘玮刘军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海域
  • 3篇低氧区
  • 3篇邻近海域
  • 3篇近海
  • 3篇近海域
  • 2篇低氧
  • 2篇溶解氧
  • 2篇外海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氮磷
  • 1篇低值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形态分析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盐
  • 1篇有机碳

机构

  • 10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国家海洋局海...
  • 2篇济南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作者

  • 8篇臧家业
  • 7篇韦钦胜
  • 6篇冉祥滨
  • 5篇刘玮
  • 3篇刘军
  • 3篇王宗兴
  • 2篇刘芳明
  • 2篇庞雪辉
  • 2篇王以斌
  • 2篇郭景松
  • 1篇连展
  • 1篇孙盟
  • 1篇滕涌
  • 1篇车宏
  • 1篇战闰
  • 1篇王绍良
  • 1篇孙宝楠
  • 1篇杨永增
  • 1篇冉祥斌
  • 1篇崔志松

传媒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山湾外低氧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磷及其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根据2009年8月在乳山湾及其毗邻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磷含量及其组成形态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影响底质理化参数变化的原因及对乳山湾外近岸底层低氧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山湾外近海为粉砂质岸滩,以细颗粒为主;底质中有机碳含量介于0.49%~0.93%,平均值为0.69%;总氮含量介于382~1 020 mg/kg,平均值为671 mg/kg;可溶性总氮含量介于23.0~60.0 mg/kg,平均值为44.0 mg/kg,其中可溶性有机氮和氨氮分别占可溶性总氮的58.8%和38.8%;总磷含量介于138~769 mg/kg,平均值为356 mg/kg,有机磷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磷形态(62.5%)。研究区域沉积物中总氮和湾内相当,有机碳、总磷含量普遍低于乳山湾内,但均明显高于南黄海区域,且呈还原性状态。调查区域内沉积物中相对较高的有机碳、氮、磷可能是在潮流作用下乳山湾与外海的物质交换所致,其耗氧过程是导致底层溶解氧亏损的重要原因,值得进一步关注。
刘军臧家业冉祥滨韦钦胜孙涛车宏汪鲁刘玮
关键词:低氧区有机碳氮磷形态分析
乳山湾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1引言 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和变化是海洋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水体中溶解氧水平是反映生物生长状况和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致使进入海岸和河口地区的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总量剧增,这极大地促进了相关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也造成了近岸及河口水域底层的低氧现象,即所谓的底层低溶解氧区。
冉祥滨臧家业韦钦胜刘玮郭景松
关键词:溶解氧低氧区
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细菌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化学裂解法从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3.7~7.0mg.L-1)的6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提取了环境DNA样品。以试剂盒纯化后的DNA样品为模板扩增其16SrRNA基因V3区,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子文库构建及DNA测序对溶氧低值区海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的6个站位底层海水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是相似的,它们均由隶属于Alteromonas(交替单胞菌属)、Salegentibacter(需盐杆菌属)等10个属的18种细菌组成。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细菌分别属于α变形菌纲(2种)、γ变形菌纲(12种)和黄杆菌纲(3种)三个大类。在乳山湾外海溶氧低值区的海水样品中细菌多样性最高的类群是γ变形菌纲。
崔志松王绍良臧家业冉祥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南黄海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控因素被引量:12
2010年
基于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南黄海中北部上层海域出现了DO、pH的高值区以及营养盐的低值区,而底层则因有机物的分解,DO和pH较低而营养盐含量较高;受苏北沿岸水、长江冲淡水和/或台湾暖流前缘混合水的影响,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底层DO含量均较低,但却为营养盐的最高值区,且表层水中无机氮盈余状况的分布与该海域环流状况、尤其是苏北沿岸水的扩展途径密切相关,表现为无机氮相对过剩,而无机磷相对缺乏;南黄海西部沿岸流对营养盐往东南方向的输运态势较为明显,同时,首次从营养盐分布的角度揭示了这一水动力过程;受苏北沿岸水、黄海暖流以及两者之间的南黄海西部沿岸流主体的影响,南黄海斜断面上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和空间结构。
韦钦胜战闰臧家业李瑞香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要素
乳山湾外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研究了乳山湾外海21个样点中的32种大型底栖动物与包括化学耗氧量、溶解氧等在内的11个沉积物和底层水体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作出种类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地反映了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排序图中环境因子与前两个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大小表明,总氮、溶解氧、盐度、pH、水深和总磷是影响乳山湾外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主导因素.排序图还揭示了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它们在不同资源维上的生态分化现象,不同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种类不同.根据对环境因子的生态需求不同,32种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6组:组Ⅰ,8种,分布在高总氮生境;组Ⅱ,4种,分布在高溶解氧、高盐度、低总氮生境;组Ⅲ,10种,分布在水浅、高pH生境;组Ⅳ,4种,分布在水深、低pH生境;组Ⅴ,仅1种,分布在高总磷生境;组Ⅵ,5种,分布在水深、低总磷生境.
王宗兴韦钦胜刘军冉祥斌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乳山湾邻近海域低氧现象及成因浅析被引量:13
2012年
根据2009-06-2009-09及2010-05-2010-06在乳山湾及其毗邻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溶解氧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影响溶解氧变化及底层低氧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夏季乳山湾邻近海域存在季节性低溶解氧区,溶解氧在6,7月份相对较高,而在8,9月份相对较低,最低值出现在8月份,为3.21mg/L(饱和度为35.5%),表观耗氧量为5.82mg/L。乳山湾外邻近水域溶解氧略高于湾口和湾内。底层溶解氧水平受到潮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周日波动性,变化范围介于3.74~8.26mg/L;在落潮时质量浓度降低而在涨潮时质量浓度升高。在这一区域存在较为强烈的温、盐跃层,从而限制了表、底层溶解氧的交换,而COD质量浓度的升高为这一区域的耗氧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潮汐、黄海冷水团的顶托作用、有机物质在底层水域的氧化作用以及底泥耗氧过程导致底层溶解氧的亏损。
冉祥滨臧家业韦钦胜郭景松尹晓斐刘玮刘军
关键词:溶解氧低氧区
海洋中营养盐陆源补充及其对浮游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洋中营养盐陆源补充机制及其对浮游藻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动态,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海洋营养盐的浓度和组成,并导致近海浮游生态系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海域富营养化加剧,非硅藻类赤潮爆发次数明显增加。然而,筑坝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冉祥滨臧家业韦钦胜庞雪辉刘玮刘芳明王以斌王宗兴
关键词:营养盐陆海相互作用
乳山湾邻近海域波浪特征要素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高分辨率MASNUM第三代海浪模式并根据Yuan等(2009)提出的波浪破碎统计物理模型,对乳山湾外海2008年各个季节波浪特征要素(有效波高和跨零周期等)与波浪破碎参数(白冠覆盖率、卷入深度和破碎能量损耗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Janson-1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对有效波高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平均误差在0.17m左右.模拟结果显示,该海域波浪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2008-08乳山湾邻近海域受大风天气过程影响期间,有效波高在1.0~1.8 m,破碎参数变化显著,白冠覆盖率最大达4.5%,卷入深度在1.5m以上,相应的破碎能量损耗率量值在6~11 kg/s3.结果表明,波浪破碎过程对该区域海洋动力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造成乳山湾口表层高溶解氧的可能机制之一.
孙宝楠杨永增滕涌孙盟连展
关键词:波浪破碎
底泥耗氧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及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底泥耗氧的研究动态。对比实验与现场观测两种方式:现场培养只能提供底泥耗氧总量,但该数值不能获得除此之外的更多信息,如影响氧气生产或消耗的生物化学过程,沉积物中氧气的分布以及间隙水氧气动态变化;而实验室培养过程能够作为前者的补充。在现场模拟实验,其结果被认为更接近于实际,但系统环境条件人为调节困难。室内与现场观测的结果虽有少量差别,但室内实验易于控制,因此,大多数研究者选择在室内进行实验。
臧家业庞雪辉冉祥滨韦钦胜刘玮王以斌刘芳明王宗兴
连云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解析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年5月采自连云港近岸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C r、As)、常量元素(A l2O3、Fe2O3、MnO、TiO、CaO)、有机碳和粒度等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以此定量判别重金属的来源方式和富集形态。借助于重金属和A l散点图的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因子分析获得的结论,结果表明:Cu、Zn和C r以自然来源为主,主要赋存于细粒粘土矿物中;Pb、Cd和As除受环境背景贡献外,还受到人为活动排污的明显影响。
夏鹏臧家业王湘芹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源解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