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171)
- 作品数:12 被引量:67H指数:6
- 相关作者:范学工黄燕田雪飞陈仁张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P感染的胃肠外表现被引量:2
- 2002年
- 陈仁范学工
- 关键词:HP感染胃肠外疾病冠心病偏头痛皮肤病
- 幽门螺杆菌对人肝细胞系HepG2的病理作用被引量:5
- 2004年
- 研究采用体外肝细胞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共培养,测定HP作用后HepG2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以探讨HP对肝细胞的病理作用.
- 张艳范学工黄宇琨陈仁代洪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肝细胞系HEPG2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
- 幽门螺杆菌对胆汁的耐受性研究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研究H .pylori对胆汁的耐受情况。 方法 将H .pylori与不同浓度的胆汁 (0 .0 1%~1.8% )共同培养 ,观察H .pylori的生长及形态学的变化。 结果 <0 .1%的胆汁对H .pylori无影响 ,0 .1%~1.2 %的胆汁部分抑制H .pylori的生长 ,≥ 1.4 %的胆汁完全抑制H .pylori的生长。H .pylori在胆汁培养基中可出现球形体和丝状体 ,但耐受胆汁后形态可恢复正常。结论 较高浓度的胆汁可以抑制H .pylori的生长 ,但H .pylori经诱导可耐受胆汁。
- 黄燕邹益友范学工田雪飞张艳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胆汁耐受性
- cagA(+)幽门螺杆菌体外诱导肝细胞凋亡的观察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肝细胞系HepG2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cagA(+)Hp和cagA(- )Hp与HepG2共同培养 ,应用细胞计数 ,Hoechst 332 5 8细胞核荧光染色等技术 ,观察Hp菌液对体外培养HepG2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 1 HepG2数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2 HepG2凋亡率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3 未发现cagA(- )Hp对HepG2生长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结论 cagA(+)Hp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cagA(+)Hp抑制HepG2增殖 ,诱导凋亡 ,其效应与Hp菌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明显正相关。
- 陈仁范学工李宁黄燕陈朝晖
- 关键词:体外诱导肝细胞细胞凋亡细胞计数
-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肝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 :将 38例原发性肝癌 ,15例肝硬化和 15例肝脏良性肿瘤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8例肝癌标本中有 16例 (42 % )观察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 ,而肝硬化和对照肝组织中未观察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结论
- 黄燕范学工周建华田雪飞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
- 幽门螺杆菌处理前后HepG2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识别并鉴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处理HepG2细胞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肝细胞的病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H.pylori处理前后HepG2细胞的总蛋白质,用图象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以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质谱仪(massspectrometry)得到相应的肽质指纹图谱(peptidemassfingerprint,PMF),然后搜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鉴定出12种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整合素β1、蛋白激酶Cα、PINCH蛋白、Ras相关蛋白Rab37、LIM同源盒蛋白Lhx1、HLAⅠ类抗原、血管抑制素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等。这些差异蛋白质涉及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免疫、细胞生长和信号传导等众多关键事件。结论:H.pylori处理前后HepG2的蛋白质组具有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参与了H.pylori对肝细胞的病理作用过程,这种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H.pylori与人类肝脏疾病的关系。
- 张艳范学工陈仁肖志强冯雪萍田雪飞陈朝晖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HEPG2双向凝胶电泳
- 幽门螺杆菌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细胞毒作用被引量:19
- 2004年
- 背景与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人和动物胃肠外疾病亦与HP感染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HP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形态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不同浓度的cagA(+)HP和cagA(-)HP与HepG2共同培养,应用细胞形态学观察、DNA电泳、透射电镜、MTT检测、酶学检测等技术,观察HP菌液对体外培养HepG2细胞的形态、生长速度和酶学改变的影响。结果:(1)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epG2细胞形态由贴壁的梭形变为圆形,贴壁细胞减少,悬浮细胞增多,并且细胞周围出现碎片;(2)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大,可见DNA条带;(3)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epG2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呈新月形聚集于核缘,胞质浓缩,可见空泡;(4)随着cagA(+)HP菌液浓度的增大,对HepG2细胞杀伤率逐渐增强(P<0.01);(5)与cagA(+)HP菌液共同孵育后,HepG2细胞出现ALT、LDH升高(P<0.01);(6)未发现cagA(-)HP对陈仁,等.幽门螺杆菌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结论:cagA(+)HP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其毒性作用与HP菌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明显正相关。
- 陈仁范学工黄燕李宁陈朝晖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肝癌HEPG2体外细胞毒作用癌细胞
- 幽门螺杆菌致肝脏病变的2年动物实验观察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经口接种长期感染后,是否可到达肝脏并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导致小鼠肝脏病变,甚至肝癌的发生。方法H.pylori悉尼株(SSI)经口接种C57BL/6小鼠,24个月时处死。检测小鼠胃、肝组织内细菌定植情况与病理改变;提取肝组织内细菌DNA,巢式PCR扩增小鼠肝组织H.pylori 16S rRNA基因,PCR产物测序,并与胃黏膜分离的H.pylori,接种H.pylori SS1的16S rRNA PCR产物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接种组12只小鼠在胃黏膜检测到H.pylori,11只出现胃组织病理改变,其中1只发生胃淋巴瘤。接种组7只在肝脏检测到H.pylori,6只出现肝脏病理变化,其中1只轻微炎症;3只炎症伴纤维化病变;2只炎症伴纤维化及异型性增生。接种组肝脏H.pylon染色阳性且出现肝脏病理改变小鼠,胃H.pylon染色均呈阳性。接种组肝脏H.pylori染色阴性小鼠和(或)胃H.pylori染色阴性小鼠,以及正常对照组小鼠均未发现肝脏病理改变。肝组织中扩增的H.pylori 16S rRNAPCR产物测序结果经序列分析后显示:与胃黏膜分离培养细菌、接种细菌同源性为100%。结论经口接种H.pylori 2年长期感染后,除导致小鼠胃组织病变外,部分小鼠胃组织感染细菌可到达肝脏,引起肝脏炎症,甚至肝硬化、癌前病变的发生。
- 田雪飞范学工黄勋付春燕代洪黄燕
- 关键词:肝疾病小鼠
- 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分离肝癌石蜡组织标本中细菌及螺杆菌基因的检测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对肝癌石蜡组织标本病理切片中发现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 方法 38例肝癌石蜡组织标本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 rRNA,阳性标本病理切片后行石炭酸-碱性品红染色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分离光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分离的细菌经PCR扩增螺杆菌16S rRNA,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比较,阳性者再扩增H.pylori的特异基因[相对分子质量(Mr)为26×103蛋白,H.pylori种特异抗原]和相关功能基因(cagA, vacA). 结果15例肝癌石蜡组织标本中检测到螺杆菌16S rRNA,选取观察到细菌数量较多的6例用于LCM分离.分离的6例细菌样本均扩增出螺杆菌16S rRNA,经测序与H.pylori有99%~100%的同源性.4例Mr为26×103蛋白基因阳性,1例扩增出cagA基因,未扩增出vacA基因. 结论肝癌石蜡组织中经PCR检测到的H.pylori就是病理观察到的细菌.
- 田雪飞范学工黄燕张艳代洪应若素
- 关键词: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肝癌H.PYLORIH.PYLORICAGA基因VACA基因染色观察
-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螺杆菌感染是否与人类肝癌的发生相关。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 2 0例为研究对象 ,非肝癌组织 16例作对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螺杆菌 16SrRNA基因 (16SrDNA)检测螺杆菌 ,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 ,并对部分标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比较。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的特异基因 (2 6 -kDa蛋白 )和相关功能基因 (cagA、vacA、glmM、rps4 )来验证是否为该菌。结果 4 0 % (8/ 2 0 )的肝癌组织中发现螺杆菌 16SrD NA存在 ,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大部分亦阳性 (7/ 8) ,而非肝癌组无一例阳性 (P <0 0 1)。所有PCR产物用Southern杂交得到证实。 6例测序及同源比较显示 ,肝癌组织中的螺杆菌 16SrDNA序列与H pylori的 16SrDNA序列有 98 5 %~ 99 0 %的同源性。阳性标本中 2 6 -kDa基因大部分亦阳性 (7/ 8) ,但仅 2例扩增出cagA基因 ,2例扩增出glmM基因 ,一直未扩增出vacA基因和rps4基因。 结论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率较高 ,它与肝癌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 黄燕范学工周建华李宁汤立军
- 关键词:肝癌肝组织螺杆菌感染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