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51006)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丁晓原更多>>
相关机构: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散文
  • 1篇中国散文
  • 1篇中国现代散文
  • 1篇日报
  • 1篇身份
  • 1篇主体身份
  • 1篇文界革命
  • 1篇现代散文
  • 1篇媒体
  • 1篇媒体生态
  • 1篇《清议报》
  • 1篇《循环日报》
  • 1篇报章

机构

  • 3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3篇丁晓原

传媒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媒体生态与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被引量:2
2014年
为报刊写作,是晚清至五四时期散文最显著而重要的特点。以报刊为媒介载体的散文,其新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外在地影响着散文的体式、语言和风格。同时,媒体的价值取向又规定或部分规定了散文的主题设置。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媒体与散文现代性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以报刊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是晚清至"五四"的主流媒体为中国现代性建设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而媒体散文是联结报人志怀、报刊功能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关键词。《时务报》等媒体,生成了其时以"维新"、"新民"为宗旨的论说体散文。五四新文化时期,散文的主题由"新民"置换成"立人",散文语言由文白合体转化为现代白话,散文体式由论议体的一枝独秀变为杂文与美文的双流并呈。五四时期的许多散文作家,既是现代散文理论又是现代散文创作自觉的主体。理论与创作的有机互动,实现了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
丁晓原
关键词:媒体生态散文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被引量:1
2015年
处于"过渡时代"的梁启超,在演绎中国现代散文发生的多幕剧中,扮演着一个多有作为的主角。最具有散文文体史意义的是梁启超的"文界革命"。"文界革命"在他这里不只是一种倡议,一种构想,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实践。其要义是内含的"欧西文思"和形制的"流畅锐达"。就具体的文体实践而言,梁启超在论说体散文、新闻体散文和记游体散文等方面都有文体史意义的建树。梁启超在"文界革命"这一时代话题的表达上实现了知与行的协同,使之成为"五四"散文的直接而重要先导。
丁晓原
关键词:散文
论“报章体”的体性和流变被引量:3
2014年
"报章体"散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存在。报刊与论说是这一文体的要素。"报章体"因得梁启超等的亲炙而大放异彩,但并不只是晚清一时所成。从王韬《循环日报》至梁启超《清议报》到陈独秀《新青年》,"报章体"历经从发生到大盛而转型的历史过程。作者主体身份的自觉和媒体之便,文本中欧西因素的导入等,使"报章体"散文别开新境,意含卓异,成为特殊的时代文体。
丁晓原
关键词:《循环日报》《清议报》主体身份散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