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GB06B106-3)

作品数:19 被引量:130H指数:7
相关作者:魏永霞严昌荣张文娥李娜李月兴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水分
  • 10篇坡耕地
  • 10篇耕地
  • 8篇土壤
  • 7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利用效率
  • 5篇大豆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耕作
  • 4篇保护性耕作
  • 3篇玉米
  • 3篇入渗
  • 3篇降雨
  • 3篇耕作措施
  • 3篇旱区
  • 3篇干旱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区

机构

  • 17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农垦总...

作者

  • 18篇魏永霞
  • 5篇严昌荣
  • 4篇张文娥
  • 3篇张忠学
  • 3篇李月兴
  • 3篇赵雨森
  • 3篇魏永华
  • 3篇李娜
  • 2篇陆永玲
  • 2篇宋族鑫
  • 2篇阚宝珠
  • 1篇王立敏
  • 1篇张艳君
  • 1篇卫喜国
  • 1篇吕国梁
  • 1篇马亚平
  • 1篇王超
  • 1篇陈丽君

传媒

  • 7篇灌溉排水学报
  • 4篇中国农村水利...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针对东北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节水和增产效应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杜蒙县,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作为对照,分析各节水方案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找到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提高黑龙江大庆地区的玉米产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提高土壤含水率,且对地表以下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影响较明显,产量与对照相比除秸秆覆盖处理外均有增产效果。其中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措施可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4.88%,产量提高26.38%,其节水增产效果最好。
李月兴魏永华魏永霞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坡耕地土壤湿度水分利用率作物产量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被引量:15
2009年
为探索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于2007、2008年在甘南县东兴村坡耕地径流小区进行不同耕作措施的降雨径流、土壤储水量和土壤流失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天然降雨趋势一致;与常规耕作措施相比,所研究的3种耕作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其中,垄向区田措施减少径流效果最好,覆膜+垄向区田技术集成措施增加土壤储水和减少土壤流失效果最好,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在以上3方面的效果均为最差;垄向区田和覆膜+垄向区田措施具有增加土壤储水深度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赵雨森魏永霞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储水量土壤流失量坡耕地
基于运动波方程的坡面降雨径流模型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区降雨量少而集中,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地表径流不仅降低了降雨利用率,而且也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文章将运动波理论和Green-Ampt入渗模型相结合,建立了黑龙江省西部坡耕地降雨入渗产流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分别在不同耕作措施及不同土壤前期含水量条件下,对人工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径流过程与实测径流过程拟合较好。本研究对黑龙江西部农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陆永玲魏永霞严昌荣张忠学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综合评价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综合评价。试验区选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一心乡,保护性耕作措施处理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为对照,目的在于研究建立适合于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节水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同措施的综合效果为: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集成措施>行间覆膜措施>垄向区田措施>秸秆覆盖措施>常规处理措施。
魏永华李月兴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综合评价水分利用率
土壤侵蚀模拟的高维指数非线性模型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针对常规土壤侵蚀经验统计模型适用性不强、模拟精度不佳等问题,对灰色离散序列高阶动态模型进行合理扩展,建立了多变量高维指数非线性模型,通过MATLAB寻优,实现了非线性模型中参数的搜索——辨识。该模型具有信息包容量丰富、信息开发利用潜力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人工降雨条件下的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拟结果表明:模型有效系数>0.91,平均误差率<6.2%,模拟精度较高。
李娜魏永霞严昌荣张忠学
关键词:土壤侵蚀参数辨识人工降雨
坡度和降雨强度对坡耕地入渗的影响被引量:30
2009年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对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不同坡度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产流历时和稳定入渗速率二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大,产流历时提前,稳定入渗速率逐渐减小,坡面产流历时与坡度呈对数函数关系,土壤稳渗速率与坡度呈幂函数关系;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流历时提前,稳定入渗速率逐渐增大;坡面产流历时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降雨强度也呈指数关系。
卫喜国严昌荣魏永霞李娜陆永玲
关键词:坡耕地降雨强度坡度
半干旱区坡耕地抗旱保水技术集成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属典型的东北黑土区,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然而,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复杂多变,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以及人类的长期干预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致使该区连年干旱。干旱及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的自然特点,选取了坐水播种和苗期补灌2种抗旱节水技术和垄向区田保水技术,在甘南县国家863试验基地研究了该3项技术的集成对WUE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以显著的提高大豆的WUE值。
魏永霞张忠学王立敏
关键词:半干旱区大豆WUE
基于Matlab和地统计学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兴村为试验点,对土壤有机质进行常规统计及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球形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该区有机质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了其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地精准农业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马亚平魏永霞
关键词:有机质地统计学
坡耕地土壤水再分布过程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对坡耕地降雨后0—100 cm土壤含水量消退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措施,降雨后土壤水分再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相似,即土壤水分入渗后,表层0—10 cm内土壤含水率急剧降低;20—60 cm的土壤含水率开始有增大的趋势,随后逐渐减小;6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率略有变化。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再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尽相同,覆膜垄向区田措施保水效果最好,裸地最差。
张艳君魏永霞
关键词:坡耕地土壤水分耕作措施
半干旱区坡耕地大豆抗旱保水技术集成模式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的资源、环境及灾害特点,选取了坐水播种和苗期补灌2种抗旱节水技术和垄向区田保水技术,在甘南县国家863试验基地研究了该3项技术集成的增产效应,从增产角度提出了适合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的抗旱保水技术集成模式。
魏永霞赵雨森
关键词:半干旱区大豆增产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