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576)
-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王伟谢晓燕吕明德陈立达陈勉妮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仿真结肠成像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超声仿真结肠成像(ultrasound colonography,USC)显示正常结直肠腔的可行性和成像质量。方法:8例健康志愿者行严格肠道准备后,经二维超声评估各肠段(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对肠腔清洁度良好、无肠气及肠腔充盈良好的肠段施行USC检查,统计USC在各肠段的可施行率及成像质量。结果:USC可施行率:盲肠-升结肠4例(50.00%),横结肠3例(37.50%),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均8例(100%)。USC成像质量(1级:差;2级:欠佳;3级:良好)结果显示,盲肠-降结肠1级1例(25.00%)、2级2例(50.00%)、3级1例(25.00%);3例横结肠(100%)达2级;降结肠1级0例、2级6例(75.00%)、3级2例(25.00%);8例(100%)乙状结肠及8例(100%)直肠达3级。结论:USC在乙状结肠、直肠的可施行率高,成像质量良好;在降结肠的可施行率高,但成像质量欠佳;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的可施行率低,成像质量较差。
- 刘锦雅陈立达吴晖徐建波叶锦宁张信华谢晓燕吕明德王伟
- 关键词:结直肠可行性成像质量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造影表现及相关因素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EUS表现,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49例经病理确诊的FNH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三期增强模式、离心性增强、轮辐状动脉、供血动脉和中央瘢痕,并分析上述各征象与病灶大小及肝脏背景的关系。结果 49例中,三期最常见的增强模式分别为动脉期高增强(45/49,91.84%)、门脉期等增强(25/49,51.02%)及延迟期等增强(21/49,42.86%);离心性增强27例(55.10%),轮辐状血管14例(28.57%),可见供血动脉33例(67.34%),中央瘢痕13例(26.53%)。在≤3cm和≤5cm的FNH中分别有15例(15/21,71.43%)和25例(25/38,65.79%)检出离心性增强,在≤3cm的FNH中未见中央瘢痕,但不同大小的FNH中轮辐状动脉(P=0.78)和供血动脉(P=0.62)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肝脏背景的FNH中,4种CEUS典型征象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FNH最常见的三期增强模式为"高-等-等";离心性增强常见于较小的FNH,而较大FNH多可见中央瘢痕。
- 陈立达王伟刘广健吕明德徐作峰谢晓燕王燕陈勉妮
- 关键词: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理学超声检查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