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基金(2006A36001003)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丁自海刘金伟吴涛宋磊汪坤菊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乐从医院解放军第89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血管解剖
  • 2篇入路
  • 2篇前路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分型
  • 1篇血管影像
  • 1篇腰大肌
  • 1篇影像
  • 1篇融合术
  • 1篇神经肌
  • 1篇神经肌蒂
  • 1篇生殖股神经
  • 1篇手术
  • 1篇前入路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手术
  • 1篇外科

机构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89...
  • 2篇乐从医院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6篇丁自海
  • 5篇刘金伟
  • 3篇吴涛
  • 2篇周兵
  • 2篇董玉科
  • 2篇詹俊峰
  • 2篇宋磊
  • 2篇汪坤菊
  • 1篇周星星
  • 1篇王增涛
  • 1篇陶文强
  • 1篇彭浩
  • 1篇杨林林
  • 1篇章明星
  • 1篇侯致典
  • 1篇王明炎
  • 1篇谢加兴
  • 1篇李向明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腹腔镜L5~S1前入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48±0.83)cm;(2)右髂血管(R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68±0.61)cm;(3)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为(3.18±1.20)cm;(4)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与椎间盘宽度的比值(R)为(55.77±22.18)%。标准型占46.78%;狭窄型占14.11%;阻挡型占39.11%。血管间隙左侧内面为静脉者占98.79%,且有4.84%位于正中线的右侧。R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且在女性较男性为大。结论:应用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分型,可以较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本文结果显示,60.89%可以较安全地从前方进入L5~S1椎间盘区,完成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
刘金伟宋磊丁自海吴涛
关键词:腹腔镜MRI
生殖股神经腰大肌内段的应用解剖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腰椎左侧神经血管的解剖学参数,为腰椎腹腔镜左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和2具新鲜标本进行观测。观察左侧生殖股神经的穿出方式、位置,并测量其相关数据;显露腰大肌内走行的生殖股神经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生殖股神经全部从腰大肌内穿出,以共干穿出者占68.75%(11/16),以两个单支穿出者占31.25%(5/16),其位置平均位于腰3上段。穿出点到腰大肌外侧缘、髂前上棘平面的距离分别为(18.20±6.24)mm、(109.24±20.53)mm;生殖股神经在腰2~3椎间盘水平有17侧经过,其到腰大肌前缘的距离为(19.25±6.69)mm、外侧缘的距离为(14.07±6.21)mm;在腰3~4椎间盘水平有3侧经过,其到腰大肌前缘的距离为(7.95±3.88)mm、外侧缘的距离为(17.80±9.18)mm。结论:为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内镜下腰椎侧方经腰大肌至椎间盘入路的选择依次为腰4~5、腰2~3、腰3~4。
刘金伟丁自海汪坤菊詹俊峰董玉科周兵
关键词:生殖股神经腰大肌侧方入路
髂总静脉汇合点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及其周围结构与腰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为腹腔镜前路腰椎间盘入路的选择提供血管解剖依据。方法:对36具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血管解剖观察与测量,并分析各测量值在性别、年龄间的差异。结果:CCIV的平均高度为(2.02±1.42)cm,其夹角为(77.08±20.98)°,其高度越大,夹角越小。左髂静脉较恒定的位于髂间三角左侧内面;左髂总静脉(LCIV)比右髂总静脉更斜行地汇入下腔静脉。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IV变异较大,LCIV较恒定的位于髂间三角左侧内面。腹腔镜腰椎间盘手术时应注意两者的特点,并应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术前评估,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刘金伟丁自海周兵詹俊峰董玉科汪坤菊杨林林彭浩王明炎
关键词:血管解剖
腹腔镜前路腰骶椎间盘融合术的解剖观察及形态学分型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为腹腔镜前路腰骶椎间盘融合术(laparoscopic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ALIF)提供血管解剖依据,并评估腹腔镜前路融合术在此区的可行性。方法对36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血管解剖观察,并依据腰骶椎间盘在髂间三角内暴露的比例进行分型。结果主动脉叉(aortic bifurcation,AB)高度为(41.81±13.82)mm,髂总静脉汇合处(confluence of the common iliac veins,CCIV)高度为(20.22±14.20)mm;AB夹角为51.88°±12.09°,CCIV夹角为77.08°±20.98°;椎间盘上、下缘骶正中动脉(median sacral artery,MSA)的外径分别为(1.57±0.42)mm和(1.33±0.50)mm;椎间盘上、下缘右髂血管(right iliac vessel,RIV)到MSA的距离分别为(20.83±7.73)mm和(27.60±7.80)mm;椎间盘上、下缘水平暴露椎间盘的宽度为(36.78±13.06)mm,占椎间盘宽度的(72.29±25.64)%。标准型占61.1%(22/36),狭窄型占25.0%(9/36),阻挡型占13.9%(5/36)。CCIV高度与其夹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尚不显著(r=-0.287,P=0.089)。MSA的出现率为100%。结论有86.1%的病人可以安全地从前方进入腰骶椎间盘区,且61.1%的病人不用处理髂间三角两侧的髂血管就可以进行操作。
刘金伟宋磊丁自海吴涛
关键词:腹腔镜血管解剖形态学分型
腹腔镜前路L_5~S_1椎间盘手术的血管解剖观察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阐明髂间三角区内血管的分布规律,为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提供安全靶区。方法:31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腰椎标本,年龄58.2岁。观测并分析髂间三角内与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相关的血管解剖数据。结果:L5~S1椎间盘的高度、宽度分别为(1.87±0.21)cm、(5.07±0.60)cm;主动脉杈(AB)与髂总静脉汇合处(CCIV)分别位于L5~S1椎间盘上缘(3.97±1.24)cm、(2.75±1.46)cm处;夹角分别为(52.4±12.0)°、(78.4±22.1)°;骶正中动脉(MSA)存在于所有的标本中,在L5~S1椎间盘上、下缘处的外径分别为(0.16±0.04)cm、(0.14±0.05)cm;上、下缘水平到右髂动脉(RIA)的距离分别为(2.02±0.81)cm、(2.74±0.83)cm。左髂静脉(LIV)到右髂动脉的平均距离为3.60cm,占椎间盘宽度的71.3%(32.3%~124.4%)。结论:髂间三角内的血管解剖能满足腹腔镜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要求,可作为手术治疗椎间盘疾患的选择靶区。
谢加兴刘金伟丁自海吴涛
关键词:L5-S1椎间盘血管解剖微创外科
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侯致典王增涛陶文强李向明章明星周星星丁自海
关键词:神经肌蒂尺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