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061)

作品数:8 被引量:128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卫红陈亚宁周洪华李慧敏李宝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生态
  • 1篇导水
  • 1篇导水率
  • 1篇地下水
  • 1篇多样性
  • 1篇遥感
  • 1篇伊犁河流域
  • 1篇荧光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问题
  • 1篇生态效益
  • 1篇生态效益分析
  • 1篇适应性
  • 1篇输水
  • 1篇栓塞
  • 1篇水生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黑龙江东方学...
  • 1篇新疆巴音郭楞...

作者

  • 3篇陈亚宁
  • 3篇周洪华
  • 3篇李卫红
  • 2篇李慧敏
  • 1篇叶朝霞
  • 1篇曹志超
  • 1篇徐茜
  • 1篇杨玉海
  • 1篇蔡柏岩
  • 1篇吕东英
  • 1篇李宝富
  • 1篇接伟光
  • 1篇李瑛
  • 1篇俆远杰

传媒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新疆环境保护
  • 1篇新疆水利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博斯腾湖水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管理对策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由于博斯腾湖水环境变化引起流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并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对策。
李慧敏丁辉
关键词:生态问题可持续管理
Evaluation of oasis stabilit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被引量:5
2011年
Oasis stabilit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was assessed at the landscape scale(including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 and land use in the oasis) and at the regional scale(including the cold-island effect and NDVI of the oasis)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GIS and Remote Sensing(RS).Thematic Mapping(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1990,2000 and 2009 were employed along with the related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data pertaining to the reclamation area of the oasi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oasis complexity increased between 1990 and 2000.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degree of land use,the average index of the cold-island effect,NDVI value and oasis stability all decreased.However,the change trends in the indices referred to above were opposite between 2000 and 2009,and oasis stability was enhanced to some extent.
Chao LENGYaNing CHENXinGong LIYanXia SUN
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防护林体系环境效益及其生态功能被引量:23
2012年
在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选取乔灌草结构(胡杨-柽柳-花花柴群落)、乔灌结构(胡杨-柽柳群落)和单一乔木结构(胡杨群落)三种典型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防护林对空气温湿度、土壤理化特性及防护效应等的作用,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结构组成的防护林均可提高群落内温湿度的稳定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乔灌草结构防护林较其它群落更有利于增加0~50 cm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20~100 cm土壤全K的积累;能更有效地增加0~30 cm土壤水分、抑制0~100 cm土壤盐分、稳定0~50 cm土壤温度;(2)单一胡杨林群落的有效防护高度为2~3 m,横向有效防护距离为40 m;胡杨-柽柳群落的有效防护高度为2~4 m,横向有效防护距离为60 m;胡杨-柽柳-花花柴群落的有效防护高度分别为小于1 m和2~4 m,高度超过1 m以上的横向有效防护距离为60 m,在1 m以下其横向有效防护距离可达100 m;(3)群落结构、植物密度和覆盖度是影响防护林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的主要原因。
周洪华李卫红冷超曹志超王俊王怀军
关键词:群落结构土壤特性过渡带生态功能
伊犁河流域乌孙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的定量判断被引量:3
2011年
结合野外调查结果,以1 410~2 960m海拔梯度上的群落物种重要值和个体数为数量指标,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定量判定了伊犁乌孙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平方欧式距离、马氏距离和Bray-Curtis距离系数均能较好指示群落交错带的变化类型、位置和宽度,其中,平方欧式距离和马氏距离更能直观而准确地反映植被沿海拔梯度的变异,且8个取样单位为游动分割窗最适窗体宽度。利用游动分割窗技术的定量分析,可以将伊犁乌孙山植被沿海拔梯度划分为11个植被带,从低到高依次为:荒漠草原、荒漠草原与山地草原交错带、山地草原、山地草原与亚高山草甸交错带、亚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与高山草甸交错带、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与针叶林交错带、针叶林、针叶林与高寒草甸交错带以及高寒草甸。荒漠草原与山地草原交错带、山地草原与亚高山草甸交错带、亚高山草甸与高山草甸交错带为渐变型过渡带,宽度分别为250、100、100m,高山草甸与针叶林交错带和针叶林与高寒草甸交错带为急变型过渡带,宽度分别为150m和100m。
周洪华李卫红陈亚宁俆远杰
关键词:海拔植被
塔里木河下游工程输水后的生态效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生态输水工程实施以来该区地下水埋深、水质、植被生长状况的不同响应程度。研究表明:生态输水工程使得原本较低的地下水位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抬升,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尤其在输水中期(2003-2005年),植被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增加,植被盖度提高,地下水水质有所好转;但2007年以后,尤其是2008年,随着输水的间断,下游地下水位开始回落,草本植物物种数量又开始减少,因此,生态输水工程必须持续进行才能真正挽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
李瑛李慧敏周洪华叶朝霞
关键词:工程输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效益地下水天然植被
荒漠河岸林植物木质部导水与栓塞特征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被引量:30
2012年
以同处于干旱区的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和黑河下游(乌兰图格)断面为研究区,比较了荒漠河岸林主要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spp.)、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在长期遭受不同干旱胁迫下的根、枝条木质部导水力和栓塞化程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木质部导水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的导水能力显著高于塔里木河下游,其中柽柳、胡杨、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根木质部的初始比导率(Ks0)分别高11.97、6.74、7.10和3.73倍,枝条的Ks0分别高9.48、3.65、2.07和1.88倍,地下水埋深导致的干旱胁迫程度不同是诱发荒漠植物导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2)柽柳耐干旱能力最强,适应范围较宽,而花花柴、疏叶骆驼刺的耐旱性相对较弱,适生范围较窄,这可能与植物的根系分布有关;3)干旱胁迫较轻时,枝条木质部是荒漠河岸林植物水分传输的主要阻力部位,干旱胁迫严重时,根木质部是限制植株水流的最大阻碍部位;4)荒漠河岸林植物主要通过调节枝条木质部的水流阻力来适应干旱胁迫,且其适应策略与干旱胁迫程度有关,干旱胁迫轻时,植物通过限制枝条木质部水流来协调整株植物的均匀生长;干旱胁迫严重时,植物通过牺牲劣势枝条、增强优势枝条水流来提高植株整体生存的机会。
周洪华李卫红木巴热克.阿尤普徐茜
关键词:荒漠植物栓塞导水率木质部
极端干旱区胡杨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9
2012年
以极端干旱区塔里木河下游处于干旱胁迫下的天然胡杨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法和分子生物技术,研究了胡杨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结果表明:处于干旱胁迫下的胡杨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较低,且孢子种类单一,经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孢子为球囊霉属的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T.H.Nicolson&Gerd.),孢子在土壤中单生、根内生或孢子果内形成;圆形,近圆形,直径150~220μm,浅黄色至黄褐色;孢壁3层,L1和L2无色透明,L3浅黄至黄褐色。连孢菌丝单根,连点漏斗状。胡杨根系内存在丛枝菌根真菌的泡囊结构,分子检测表明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与胡杨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但是胡杨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及根系的菌根侵染强度均不高。
杨玉海陈亚宁蔡柏岩接伟光吕东英
关键词:NESTED-PCR多样性
基于遥感和SEBAL模型的塔里木河干流区蒸散发估算被引量:56
2011年
运用1985年、2000年和2010年遥感资料与SEBAL模型估算了塔里木河干流区蒸散发。结果表明:该区蒸散发量较大,介于0~5.11mm/d之间;靠近河道区蒸散发明显大于远离河道区;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蒸散发大小依次为:水体>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居工地,主要与其植被覆盖度和水分供给条件有关;而日总蒸散发大小顺序为: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体>居工地,这与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密切相关。在1985-2010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日总蒸散发量先减小后增大;上游平均日总蒸散发量为中游和下游的1.27倍和1.42倍。2000年塔里木河干流区日总蒸散发比1985年减少了6.80×104m3,原因是中游和下游日总蒸散发减小,而上游日总蒸散发量却增加了3.02×105m3。2010年干流区日总蒸散发比2000年高6.78×105m3,其中上游和中游日总蒸散发量增加了1.19×106m3,而下游却降低了5.16×105m3,主要受中上游地区绿洲耕地面积扩张,水资源开发量过大,下游来水量减少的影响。
李宝富陈亚宁李卫红曹志超
关键词:遥感蒸散发塔里木河
温带荒漠区胡杨光合与荧光参数特性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
采用LI-6400和mini PAM 2000测定了温带荒漠区胡杨叶片夏季的光合特性与荧光参数,探讨胡杨光合作用对夏季高光强和干旱胁迫的响应与适应,以期丰富胡杨生理生态学研究,为温带荒漠区胡杨的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
周洪华李卫红陈亚鹏朱成刚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