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99000149)

作品数:11 被引量:290H指数:8
相关作者:莫多闻李水城王辉杨晓燕李新坡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地质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地貌
  • 3篇文化
  • 3篇古文
  • 3篇古文化
  • 2篇洞庭湖
  • 2篇淤积
  • 2篇泥沙
  • 2篇泥沙淤积
  • 1篇地裂缝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地貌演化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动态
  • 1篇地震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第三纪
  • 1篇洞庭湖区
  • 1篇洞庭盆地
  • 1篇遗址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文物考...
  • 1篇河北地质学院

作者

  • 8篇莫多闻
  • 2篇李新坡
  • 2篇李水城
  • 2篇李俊
  • 2篇杨晓燕
  • 2篇王辉
  • 1篇苏成
  • 1篇夏正楷
  • 1篇郭大顺
  • 1篇朱达
  • 1篇李长江
  • 1篇雷宇
  • 1篇刘大安
  • 1篇来红州
  • 1篇朱忠礼
  • 1篇马元旭
  • 1篇刘金峰
  • 1篇王辉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都平原全新世环境与古文化发展关系初探被引量:6
2005年
对成都平原的地貌特征、古环境、古文化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成都平原地貌特征、古环境与古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成都平原古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的理解,也认识到古文化与地貌特征及古环境息息相关。
李俊莫多闻王辉
关键词:成都平原古环境古文化地貌特征
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被引量:81
2004年
洞庭湖的演变主要受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三大因素的控制。目前 ,洞庭湖盆的构造沉降速率虽然较低 (3~ 10mm/a) ,但构造沉降量仍抵消了部分泥沙淤积量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洞庭湖日益萎缩的趋势。由于湖盆中泥沙淤积速率大于构造沉降速率 ,洲滩会继续发育和扩展 ,洞庭湖仍保持淤高的趋势。在“4 35 0工程”完成和三峡建坝后 80年内 ,湖盆泥沙淤积速率将降低到 1 79mm/a ,洞庭湖不断淤高的趋势将得到减缓。
来红州莫多闻苏成
关键词:洞庭盆地洞庭湖构造沉降泥沙淤积人类活动影响
晋陕蒙交界地区晚第三纪沉积特征与地貌演化被引量:7
2003年
黄河中游晋陕蒙地区分布着大量以红色黏土为主的晚第三纪沉积。作者对晋陕蒙交界地带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在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貌分区的基础上 ,探讨了研究区的地貌演化特征 ,并进行了研究区的晚第三纪地层对比。研究发现该区晚第三纪沉积受沉积时地貌部位、沉积过程等影响 ,沉积物类型多样 ,分布复杂。其中晚第三纪的河流相砾石的分布为研究本区古水系发育历史提供了一些证据。
李长江
关键词:地貌演化古水系
荆江与洞庭湖区近50年水沙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荆江与洞庭湖区的分流分沙变化、泥沙淤积变化、水位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小,荆江分流加大;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减缓,湖盆内的淤积部位主要是受湖盆形状和水流来向的影响;荆江河段冲刷,城陵矶-汉口河段淤积;荆江与洞庭湖汛期水位相对抬高。泥沙淤积是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江湖流量的分配在水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活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元旭来红州
关键词:洞庭湖水沙变化泥沙淤积水位变化
应用GIS和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研究——以云南省为例被引量:15
2005年
应用了GIS和神经网络方法,根据云南省31年的降水数据和DEM数据,以该省典型的区域为样本训练神经网络,以县、市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对云南省泥石流的危险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网络能够很好地收敛,用训练好的网络对全省125个县市的样本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网络能较好的对样本做出评价,而且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进行评价的结果较一致,达到了设计网络所预期的目的。
李新坡莫多闻
关键词:GIS神经网络泥石流危险度
华北不同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被引量:66
2003年
辽西牛河梁、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中国北方的 3个重要新石器文化遗址。本文利用孢粉、黏土矿物等古气候指标对 3个遗址所在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 ,分析和探讨了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与古文化发展的关系 ,阐明了不同地点的环境及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莫多闻王辉李水城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演变古文化古气候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被引量:45
2002年
本文对辽宁凌源市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区的地形进行了考察 ,对建筑石料进行了鉴定 ,证明当时人类对地形和岩性的认识和利用已具有较高水平。对遗址文化层的动植物残体分析、孢粉分析及附近大凌河上游全新世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基础上 ,对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红山文化晚期繁荣的原因及人地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莫多闻杨晓燕王辉李水城郭大顺朱达
关键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建筑选址人地关系孢粉分析
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综述被引量:20
2001年
近十几年来 ,环境考古学在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回顾十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环境考古工作 ,主要集中于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建 ,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传统分析阶段和多元分析阶段 ,现在试图进入综合研究阶段。而新石器和铜石并用阶段的环境考古工作 ,则集中于探讨考古文化的兴衰、更替、中断和转移的环境背景。实践证明 ,现阶段的环境考古学需要考古学和地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 。
杨晓燕夏正楷
关键词:考古学环境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古文化
侯马盆地冲积扇及其流域地貌发育规律被引量:22
2006年
根据从DEM数据中提取的侯马盆地冲积扇及其流域的多项地貌指标,分析了各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曲线与山前地形高程曲线形态的对比以及地貌指标相关性分析来揭示冲积扇及其流域地貌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在侯马盆地相对隆起部位的冲积扇及其流域的地貌指标与在盆地凹陷部位的冲积扇及其流域的地貌指标有较大差异;流域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受到盆地边界断层构造活动性的影响;冲积扇的发育主要受到流域规模、山前构造活动以及盆地基准面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流域内岩性的差异不是造成研究区域内冲积扇地貌差异的主要因素。
李新坡莫多闻朱忠礼
关键词:冲积扇流域地貌
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初探被引量:26
2003年
以丰富的资料 ,阐述了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发展现状、形态特征、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地裂缝与地形地貌、土体岩性、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动态、构造运动的关系 ,初步揭示了地裂缝的成因是以构造运动、地震为主导因素 ,水的活动为诱发因素 ,地形地貌、土体岩性为影响因素。
李俊刘金峰莫多闻
关键词:地裂缝地震地下水动态河北平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