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518908)
- 作品数:33 被引量:94H指数:5
- 相关作者:成军李松洪源王琦郑志兵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地坛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沈阳药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 双环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9
- 2005年
- 目的研究双环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小鼠连续4周给予5%酒精Lieber-Decarli全营养液体饮食,建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动物于造模前和造模后口服双环醇每日1次,连服2~4周.末次给药后24 h 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LDL)和肝脏甘油三酯(TG),肝脏二甲基亚硝胺脱甲基酶(NDMA-DM),谷胱甘肽(GSH)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乙醛脱氢酶(ALDH)水平以及病理形态改变. 结果双环醇(200/300 mg*kg-1*d-1,连服2~4周)可明显抑制酒精引起的血清ALT和NDMA-DH的升高和肝脏GSH、GST、GR、ALDH的减低,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双环醇还可使肝脏升高的TG下降28%~34%,提高血清HDL水平(68%~98%),降低LDL(33%~42%).肝脏脂肪性变也明显减轻,双环醇预防给药组(300 mg*kg-1*d-1)小鼠肝脏病理积分为1.4±1.2,双环醇治疗给药组(300 mg*kg-1*d-1)小鼠肝脏病理积分为0.7±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双环醇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减轻肝脏脂肪堆积,加速乙醇和乙醛的清除以及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相关.
- 莫成林李烨李燕
- 关键词:肝疾病酒精性氧化性应激双环醇
- 4-[4-(3,4-亚甲二氧基苯基)-5-(2-吡啶基)-1H-咪唑-2-基]苯甲酰胺的合成工艺改进
- 2005年
- 目的改进4 - [4 -(3,4 亚甲二氧基苯基) - 5 (2 - 吡啶基) 1H 咪唑- 2 - 基]苯甲酰胺(SB -4 315 4 2 )的合成工艺。方法关键中间体4 -[4- (3,4 - 亚甲二氧基苯基) - 5 -(2 - 吡啶基) - N 1 -羟基咪唑 -2 -基]苯腈(1)以三氯化肽[Ti(Ⅲ)Cl3 ]还原得到4 -[4 - (3,4 亚甲二氧基苯基) - 5 - (2 -吡啶基) - 1H 咪唑- 2 - 基]苯腈(2 ) ;2在叔丁醇中以氢氧化钾水解将腈基转化为胺酰基得到了SB -4 315 4 2。结果与讨论中间体和终产物经1H- NMR和MS鉴定,均与文献的数据相符。该合成工艺缩短了合成路线、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收率和纯度,避免了使用毒性大的亚磷酸三乙酯[P(OEt) 3 ]。
- 李行舟代现平肖军海李松
- 关键词:药物化学化学合成
- 双环醇对四环素诱发小鼠急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8
- 2008年
- 研究双环醇对四环素诱发小鼠急性脂肪肝的影响。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四环素(180 mg.kg-1)24 h后,收集血样和肝组织,采用生化法测定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血清脂质和转氨酶水平;光谱法测定小鼠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速率以及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TG)分泌速率。结果表明,双环醇(150及30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3次可以不同程度地保护四环素引起的小鼠肝脏TG和CHO升高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和脂质异常。双环醇(300 mg.kg-1)还可减轻四环素诱发小鼠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生成增加和GSH水平降低,并能抑制肝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速率下降。双环醇(300 mg.kg-1)可部分逆转四环素所致小鼠肝脏VLDL(TG)分泌速率的减少。由此可见,双环醇对四环素诱发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保护肝线粒体β-氧化功能、改善肝脂蛋白分泌及转运以及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
- 唐韬李燕
- 关键词:双环醇四环素脂肪肝
- HCV NS5A反式激活基因NS5ATP13在毕氏酵母中的表达研究
- 2007年
- 目的探讨NS5AATP13能否在毕氏酵母中成功表达。方法用BstXⅠ将pPICZαA-NS5ATP13线性化后,电转化毕氏酵母菌株KM71H,用Zeocin筛选高拷贝数的酵母菌落,在BMGY和BMMY培养基中进行诱导表达,以甲醇诱导,30℃培养4d,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预期分子量大小的NS5ATP13蛋白分泌至培养液。结论NS5ATP13在毕氏酵母中成功表达。
- 袁菊成军洪源杨延平陶明亮靳亚平韩莉
- 关键词:毕氏酵母分泌表达HCVNS5A
- 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被引量:3
- 2006年
- 顺式作用元件是同一DNA分子中具有特殊功能的转录因子DNA结合位点和其它调控基序,在基因转录起始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按功能特性分为通用调节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和专一性元件如激素反应元件,cAMP反应元件;确定顺式作用元件的试验方法主要有:DNA结构分析、序列分析和基因删除或替换等,软件预测是确定顺式作用元件的另一种方法,但不同软件预测结果差异较大,将试验方法与软件预测相结合能够提高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的准确性。
- 武会娟成军罗军张丽娟
- 关键词:顺式作用元件
- 天然多糖在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的普遍性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研究各种天然多糖在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探索多糖未来的抗病毒药学用途。方法以云芝、虫草、灵芝、猴头菇4种天然多糖和葡聚糖为研究对象,观察天然多糖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上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治疗作用、预防作用和综合阻断作用;观察天然多糖对鸡胚中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结果云芝、虫草、灵芝、猴头菇4种天然多糖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体外灭活作用,这种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毒性低,对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安全指数均大于14;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有一定程度的综合阻断作用。结论在随机获取的5种多糖中,云芝等4种天然多糖具有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活性,说明天然多糖分子可能普遍具有抗病毒活性,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多糖这一特征防治病毒感染值得进一步研究。
- 朱成杰赵昆王桂芳赵立勋韩燕星蒋建东
-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扩增HCV核心蛋白core及其结合蛋白HCBP6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正确后应用双杂交技术把目的片段分别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的表达质粒pBIND和pACT中构建重组载体。将构建的pBIND-core和pACT-HCBP6重组载体和报告质粒pG5luc共转染HepG2细胞,并设背景对照组(pBIND+pACT)、阳性对照组(pBIND-Myod+pACT-Id)、2个阴性对照组(pBIND-core+pACT、pBIND+pACT-HCBP6)和空白对照组。采用Dual-荧光检测系统和TurnerBiosystemsVeritas微孔板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荧虫素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BIND-core和pACT-HCBP6,共转染HepG2细胞之后,其荧虫素酶活性与海肾素酶活性的比值与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肝癌细胞系中确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HCV核心蛋白在细胞凋亡及细胞恶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李小权成军张树林王琦李国力洪源
- 关键词:肝炎病毒病毒核心蛋白质类双杂交系统技术
-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新靶点被引量:5
- 2008年
-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是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由于这些药物的毒性和耐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抗艾滋病药物的新靶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细胞水平上对HIV病毒自身生活周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点,其中包括病毒自身生活周期所需的蛋白,宿主细胞内源性抗病毒因子及其他抗HIV-1感染的潜在靶标。本文对近年来研究中出现的新的抗艾滋病药物靶点作一综述。
- 刘瑶苏靖杨春玲肖军海王莉莉杨晓虹李松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药物疗法抗HIV药物
-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2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编码基因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2(HBEBP2)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筛选人肝细胞中与HBEBP2相互作用的基因。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HBEBP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BEBP2,转化酵母菌AH109并在其中进行表达。随后与预转化了人肝细胞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和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双重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提取文库质粒pACT2-DNA并与pGBKT7-HBEBP2共同转化AH109酵母菌株,于铺有X-α-gal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进行筛选以排除假阳性克隆。挑取真阳性克隆送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6种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包括人类线粒体蛋白、人类α-2-糖蛋白1、人类磷酸甘露糖-p-长醇利用缺陷1和人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4个已知功能蛋白及2个未知功能序列。结论筛出人肝细胞中一组与HBEBP2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HBEBP2在HB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梁赟磊成军邢卉春王琦李越张斌樊万虎袁菊张黎颖洪源
- 关键词:双杂交系统技术蛋白质相互作用
- XTP3基因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TP3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兔抗XTP3蛋白多克隆抗体并检测该抗体在乙肝肝癌、正常肝组织中的作用效果。方法PCR获得XTP3基因片段,插入至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XTP3,测序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Ni+亲和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及柱上复性。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ELISA、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验证。结果成功构建pET-32a(+)-XTP3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出高水平表达的XTP3融合蛋白,目的蛋白分子量为52kD,SDS-PAGE分析表明为包涵体表达。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成功获得融合蛋白及兔抗XTP3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证明多克隆抗体效价>1:128000。免疫组化证实本实验中XTP3多克隆抗体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细胞膜阳性,特异性良好。结论成功表达、纯化了XTP3基因融合蛋白,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XTP3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XTP3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 徐浩赵龙凤成军刘秀财王琦李国力洪源兰孟东孙成福
- 关键词:原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