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2232)

作品数:2 被引量:38H指数:2
相关作者:丁平蒋萍萍黄晓风郑家文蔡路昀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白颈长尾雉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海拔
  • 1篇海拔高
  • 1篇海拔高度
  • 1篇SYRMAT...
  • 1篇春季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作者

  • 2篇丁平
  • 1篇徐言朋
  • 1篇彭岩波
  • 1篇蔡路昀
  • 1篇郑家文
  • 1篇黄晓风
  • 1篇蒋萍萍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Zoolog...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官山白颈长尾雉活动区域海拔高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4
2007年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5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活动区域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GIS技术和样方法分析其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400-600m为白颈长尾雉全年最适活动带,其主要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水源是其冬季喜欢在低海拔区域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而距林缘距离、灌木数量、灌木种数、灌木盖度等与增加食物丰富度和隐蔽度相关的因子是促使它们在春季和夏秋季倾向于在高海拔区域活动的主要因素。
徐言朋郑家文丁平蒋萍萍蔡路昀黄晓风姚小华徐向荣余泽平
关键词:SYRMATICUS
白颈长尾雉春季扩散活动的影响因子被引量:21
2005年
2002年10月—2003年6月和2003年11月—2004年6月,采用无线电遥测、GPS技术、SAW模型和样方法,对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白颈长尾雉在春季均存在持续约为16~23d的扩散活动,其扩散直线距离在1.5~2.1km。②扩散过程中白颈长尾雉对其运动路线存在选择性,在其扩散进入和未进入区域之间,草本盖度、乔木种数、灌木种数、灌木枝下高、灌木数量和草本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距水源距离、坡度、乔木数量、乔木枝下高和草本种数存在显著差异。③灌木种数、灌木枝下高、坡度和灌木数量等与障碍有关的因子是影响白颈长尾雉扩散活动的重要因子。
彭岩波丁平
关键词:白颈长尾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