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134)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朱波王小国李太魁杨小林花可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
  • 5篇紫色土
  • 4篇可溶性有机碳
  • 3篇土地利用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活性
  • 2篇土壤活性有机...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 2篇物量
  • 2篇活性有机碳
  • 1篇地表径流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有机碳库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中国土壤
  • 1篇中国土壤系统...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王小国
  • 5篇朱波
  • 3篇杨小林
  • 3篇李太魁
  • 2篇花可可
  • 1篇刘昌华
  • 1篇陈志超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以我国川中丘陵区紫色土为背景,研究了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总有机碳(TOC)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显著影响。DOC含量呈现菜地>果园>水田>林地>旱地的趋势;MBC含量为水田>果园>菜地>林地>旱地。有机物质的输入量、种植制度和土壤管理措施是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菜地、旱地、林地、果园和水田的DOC/TOC均值分别为0.58%、0.28%、0.19%、0.57%和0.28%,其相应的MBC/TOC均值分别为3.57%、3.09%、2.38%、2.67%和3.42%。经相关性分析,5种土地利用方式DOC、MBC含量与TOC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关键词:土地利用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解吸特征被引量:18
2012年
选择代表性的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吸附和动力学吸附法研究了紫色土对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解吸特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对DOC的吸附容量呈以下顺序: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对DOC的解吸率明显高于酸性、中性紫色土,其迁移淋失问题值得重视。紫色土对DOC的吸附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0~0.5 h内吸附速率最大,随后吸附速率逐渐减小,4~6 h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土壤pH值、有机质、粘粒和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与解吸率的重要因素。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DOC吸附量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顺序为活性铝含量〉土壤pH值〉有机质,对DOC解吸率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顺序为活性铁含量〉粘粒〉有机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土壤对DOC的吸附及解吸的变化。
李太魁王小国朱波
关键词:紫色土解吸活性铝
万安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磷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以典型紫色土丘陵区万安小流域(12.10 km2)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2011年4月(旱季)和8月(雨季)采集的55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小流域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磷含量均值介于0.42~0.73 g kg-1,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全磷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呈现为水旱轮作田>旱地>林地;(2)相同土地利用类型旱季(4月)、雨季(8月)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3)水旱轮作田、旱地土壤全磷的中等空间相关性,表明其受到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林地的强烈空间相关性表明其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结构性因素的作用;这表明在确认磷负荷风险地点、评估污染物迁移潜力及流域土壤资源管理时,应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全磷时空特征。
陈志超杨小林刘昌华
关键词:流域尺度土地利用类型
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对不同施肥方式下的紫色土土壤呼吸进行了研究,以揭示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异养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对土壤异养呼吸产生激发效应。施肥后第5天出现峰值,猪厩肥处理的异养呼吸峰值为2356.8 mg CO2m-2h-1,显著高于秸秆配施氮磷钾(970.1 mgCO2m-2h-1)和常规氮磷钾处理(406.8 mgCO2m-2h-1)(P<0.01);小麦季常规氮磷钾、猪厩肥和秸秆配施氮磷钾处理的平均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为212.9、285.8和305.8mgCO2m-2h-1,CO2排放量为255.1、342.3和369.5 gC/m2,玉米季为408.2、642.8和446.4 mgCO2m-2h-1,CO2排放量为344.7、542.8和376.9 gC/m2,玉米季土壤异养呼吸平均速率及CO2排放量均高于小麦季。全年平均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分别为310.6、446.3和377.4 mg CO2m-2h-1,CO2排放总量分别为599.8、885.1和746.4 gC/m2。猪厩肥对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和CO2排放量的影响最大,秸秆配施氮磷钾肥次之,氮磷钾肥最小,说明有机物料的投入是紫色土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的主要调控措施,低碳氮比的有机物料能促进土壤异养呼吸和CO2的排放。猪厩肥和秸秆配施氮磷钾肥处理相应地表和地下5 cm温度的Q10值分别为2.64、1.88和2.77、1.99,表明低碳氮比的有机物料还能增加土壤异养呼吸Q10值,使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加强。
花可可王小国朱波
关键词:土壤温度碳氮比施肥方式紫色土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以我国川中丘陵区紫色土为背景,研究了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总有机碳(TOC)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显著影响。DOC含量呈现菜地>果园>水田>林地>旱地的趋势;MBC含量为水田>果园>菜地>林地>旱地。有机物质的输入量、种植制度和土壤管理措施是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菜地、旱地、林地、果园和水田的DOC/TOC均值分别为0.58%、0.28%、0.19%、0.57%和0.28%,其相应的MBC/TOC均值分别为3.57%、3.09%、2.38%、2.67%和3.42%。经相关性分析,5种土地利用方式DOC、MBC含量与TOC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关键词:土地利用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紫色土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径流迁移特征被引量:24
2013年
为探明紫色土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径流迁移特征,该文通过具有壤中流观测功能的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可溶性有机碳(DOC)迁移。结果表明,径流方式对紫色土坡耕地径流DOC迁移质量浓度具有明显影响。地表径流过程中DOC质量浓度随降雨历时逐渐降低,而壤中流过程DOC质量浓度则表现出先升后降而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暴雨和大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过程中DOC质量浓度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暴雨地表径流过程DOC初始质量浓度高,衰减快,壤中流DOC质量浓度高、峰值出现较早。2010、2011年2a内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平均累积径流量分别为61.2、300.3mm,平均径流系数为7.7%和37.6%。2a内次降雨产流事件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D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9和3.4mg/L,壤中流DOC年平均迁移通量为105.2mg/m2,年平均负荷达1007.6mg/m2,约为地表径流的4.8倍,壤中流携带DOC损失是紫色土坡耕地DOC径流迁移的主要方式。土层温度是影响壤中流DOC质量浓度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而土层温度对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季节性变化无显著影响。该研究可为调控紫色土坡耕地DOC流失提供一定的参考。
花可可朱波王小国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地表径流壤中流紫色土
Assess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被引量:2
2013年
Soil organic carb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Studies on the amou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various types of soil can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soil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magnitude of carbon stored in a given area.Here we present estimat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soil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soil types as defined by Chinese Soil Taxonomy and recently compiled into a digital soil databa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to a depth of 100 cm was 1.452×1013kg.The highest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was found in felty soils(2.419×1012kg),followed by dark brown soils(1.269×1012kg),and dark felty soils(1.139×1012kg).Chernozems and irrigation silting soils showed the lowest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mainly due to the small total area of such soils.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these major soil types ranged from 5.6 to 26.1 kg m-2.The averag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16.4 kg m-2,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ational average.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dicated a distinct decreasing trend from west to east,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pattern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cold to subtropical.
WANG Xiao-guoZHU BoHUA Ke-keLUO YongZHANG JianZHANG An-bang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密度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