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AZW002)

作品数:10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陈方竞朱旭晨更多>>
相关机构:汕头大学燕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9篇文学
  • 9篇文学批评
  • 6篇左翼
  • 6篇左翼文学
  • 6篇左翼文学批评
  • 4篇散文
  • 3篇代文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散文观
  • 3篇现代文
  • 3篇现代文学
  • 3篇现代文学批评
  • 2篇穆木天
  • 1篇跳舞
  • 1篇同路人
  • 1篇碰撞
  • 1篇自然主义
  • 1篇作家
  • 1篇作家论

机构

  • 10篇汕头大学
  • 9篇燕山大学

作者

  • 10篇陈方竞
  • 9篇朱旭晨

传媒

  • 5篇燕山大学学报...
  • 4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论思考的深化与“理论局限”的成因——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二)
2012年
胡风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方法"持续深入的认识,与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文艺观有深刻联系,这在他对"同路人"的思考上得到集中表现。因此,胡风文学批评局限又是以"自相矛盾"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近些年的"胡风文学批评"研究中,胡风并非真正"自我"和"有根"的话语方式颇受訾议。对于"胡风理论局限"的形成根源,更需要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成和发展流程上认识,更需要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局限的思考中得到认识上的深化。
陈方竞朱旭晨
“诗”与“散文”的差异——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三)
2013年
胡风理论个性成就了他,也局限了他。他从"主观战斗精神"出发的文学批评立足的更是"诗",这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相关,在"文艺的起源"上与厨川相接近的认识是更主要的根源,而与鲁迅对此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胡风主要立足于"诗"建立起的批评理论,对体现"叙述艺术"的鲁迅小说的认识与理解受到限制,这在客观上也限制了七月派诗歌叙事性的发展。
陈方竞朱旭晨
批评框架与理论资源: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一)
2012年
胡风批评理论建立在"三根理论支柱"之上,汲取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理论资源,又受到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启示;同时,又是在与"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倾向的对立和斗争中形成的,建立在对左翼文学创作的切实感受与认识之上,是通过他的左翼文学批评发展起来的。
陈方竞朱旭晨
关键词:左翼文学批评《苦闷的象征》
“逆流的日子”里的批评理论建构——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三)
2012年
在"逆流的日子"里,胡风实现了批评理论的建构。《A.P.契诃夫断片》、《罗曼.罗兰断片》等外国作家作品的阅读笔记,深化了左翼文学批评的理论内涵,《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则在对中外作家创作过程的认识中,实现了理论层面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揭示了体现"主观战斗精神"的文艺创作生命形态与精神世界的特殊表现。同时,为研究者重视的"潜在写作"文本,也丰富了胡风批评理论的内涵。
陈方竞朱旭晨
1933年的左翼“新人”:周文的地缘小说(下)
2008年
从周文30年代小说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批左翼"新人"在起点上更为统一的地缘小说创作并没有发展起来,这与茅盾的创作和批评的影响直接相关,更有他们自身的局限,可见胡风30年代对"客观主义"批评的左翼文学发展意义,他们的地缘小说创作更需要通过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得到真正发展。
陈方竞
关于“国民文学”的倡导——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诗”与“散文”观(二)被引量:2
2009年
从创造社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到,与法国19世纪诗歌传统相联系建立起"诗"的观念的,是创造社京都作家,这里有着郑伯奇与成仿吾文学批评观的深刻差异,由此出现1924年"国民文学"的倡导,以及翌年以穆木天为主在《语丝》上与钱玄同的论争,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次"诗"与"散文"观念的碰撞。从中可见,"诗"的观念,对"诗"与"散文"之不同的认识,在进入"五四"后的新文学独立发展中是艰难的。
陈方竞朱旭晨
关键词:穆木天
带着“枷锁”的“跳舞”——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四)
2013年
胡风理论局限的形成,与他的"大时代"感受与认识直接相关,同时,还可以追溯到他的左翼与非左翼截然对立而难以统一的观念及其笔下的社会庸俗学表现等方面。但是,鲁迅的影响是胡风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更为重要的"根",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关系的认识上,他与瞿秋白、周扬是有根本差异的,他的声音始终与左翼批评家的"共识"存在相对抗的一面,这对于他的批评理论建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陈方竞朱旭晨
法国文学取向的中国新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诗”与“散文”观(一)被引量:2
2009年
文学革命倡导与新文学独立发展之间有不同的历史要求,新文学需要向文学审美形态转化与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诗"与"散文"的分裂,是19世纪法国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诗"与"散文"及其关系的认识,是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审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中可见,陈独秀仅仅建立起了中法文化暨中法文学通道,更体现新文学独立发展意义的穆木天与沈雁冰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却起到明显不同的作用:穆木天为"散文化"的新文学注入了"诗"的内涵,这有助于新文学向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化,沈雁冰则更表现出对文学革命倡导观的延续和套用,在他的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中,"散文"与"诗"是截然对立而难以相容的。
陈方竞朱旭晨
关键词:穆木天
“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诗”与“散文”观(三)被引量:1
2010年
穆木天1926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系是通过《法国文学的特质》建构起来的。针对"五四"以来新诗观念上"诗"与"散文"的混淆,他提出"纯粹诗歌",主张新诗的象征主义发展,追寻"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与周作人、梁宗岱以及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学不同,穆木天的象征主义是通过"个人生命"与"国民生命"的"交响"和"暗示"即"诗性境界"实现的,他揭示了"诗"与"散文"在建构基础和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的独立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陈方竞朱旭晨
1930年代的“作家论”呈现的最初面目——胡风左翼文学批评的再认识(一)被引量:1
2012年
胡风是1930年代在与鲁迅的直接联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的。1934—1935年他写出《林语堂论》和《张天翼论》两篇过万字的"作家论",初显其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这里既有简单、幼稚的一面,也孕育着其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的"深刻"。
陈方竞朱旭晨
关键词:左翼文学批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