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R504040)

作品数:5 被引量:67H指数:4
相关作者:黄大吉倪晓波章本照樊孝鹏曾定勇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海域
  • 2篇值模拟
  • 1篇东海黑潮
  • 1篇东中国海
  • 1篇沿岸
  • 1篇沿岸海域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植物
  • 1篇中国海
  • 1篇生物特征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态
  • 1篇全球海洋
  • 1篇热输送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黄海暖流
  • 1篇海流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黄大吉
  • 2篇倪晓波
  • 2篇章本照
  • 1篇樊孝鹏
  • 1篇邢传玺
  • 1篇宣基亮
  • 1篇曾定勇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麂岛附近海域潮汐和潮流的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以2008年冬季在浙江近海南麂岛附近投放的4个底锚系观测的水位和流速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潮汐和潮流特征。水位谱分析结果显示半日分潮最显著,全日分潮其次;近岸的浅水分潮比离岸大。水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潮汐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近岸处的平均潮差大于3m,最大可能潮差大于6m,潮汐呈现出显著的低潮日不等和回归潮特征。流速谱分析结果显示半日分潮流最强,全日分潮流其次,且比半日分潮流小得多;近岸浅水分潮流比远离岸显著。流速调和分析结果表明:潮流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流,靠近岸的两个站浅水分潮流较显著;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流是M2分潮流,其最大流速介于0.32~0.48m/s之间,全日分潮流均很弱,最大流速小于0.06m/s。M2分潮流均为逆时针旋转,椭圆率越靠近海底越大;最大分潮流流速分布为中上层最大、表层略小、底层最小;最大分潮流流速方向的垂向变化很小,底层比表层略为偏左;最大分潮流流速到达时间随深度的加深而提前,底层比中上层约提前30min。潮流椭圆的垂向分布显示这里的半日分潮流以正压潮流为主;日分潮流则表现出很强的斜压性。
曾定勇倪晓波黄大吉
关键词:潮汐
冬季黄海暖流西偏机理数值探讨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海洋数值模式(MITgcm)模拟了冬季黄海流场并对冬季黄海暖流西偏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冬季黄海流场模拟试验表明,黄海暖流由济州岛以西约32.5°N,125°E附近进入黄海,然后沿着黄海深槽西侧70 m等深线附近向北偏西运动;海面高度调整对黄海暖流路径具有重要影响,沿着黄海暖流路径的海面高度梯度比周围海区大,由海面高度梯度产生的地转流引起的北向体积输运占总的北向体积输运的78%。狭长海湾地形控制试验表明,单纯的黄海地形分布不足以引起黄海暖流西偏。黄海典型断面试验与渤海、黄海、东海地形控制试验说明,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地理位置对流场分布有重要影响,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位置恰好位于深槽西侧地形坡度较大区域,在位涡守恒的约束下黄海暖流受地形捕获沿70 m等深线附近向北偏西运动;试验还表明,黄海暖流进入黄海的位置与东海北部环流和地形分布有关,在冬季风的作用下东海北部环流的一部分沿着地形陡坡进入黄海形成黄海暖流。由此认为,黄海、东海环流在其特殊地形的约束下对冬季风的响应和调整,是引起黄海暖流西偏的主要原因。
邢传玺黄大吉
关键词:黄海暖流
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分布和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倪晓波黄大吉
关键词:叶绿素海洋生物浮游植物沿岸海域生物特征全球海洋
东海黑潮的气候态数值模拟被引量:20
2006年
为了掌握黑潮的大范围流动结构以及它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三维原始方程模式MITgcm计算了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多年平均流态.模式结果在东海黑潮的路径、流速、流量等方面与多年来对黑潮的认识相一致.模式结果表明黑潮的体积输运春夏季较大、秋季最小,在东海PN断面黑潮体积输运年平均为29.7×106m3/s;黑潮对东中国海的热输送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年平均为0.058×1015W.这一量值与东中国海区海面热通量的总和具有相同的数量级.黑潮对东中国海区水温变化具有加速春季增温和减缓秋季降温的作用.
樊孝鹏黄大吉章本照
关键词:黑潮东中国海热输送
宫古海峡通道海流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08年
运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gcm模式、模式嵌套技术和高分辨率网格(水平方向为1°/48×1°/48,垂向为22层),模拟了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状况。流场不同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海底地形对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影响显著;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垂向流动可分为3层,每层均存在流速核心;400m以浅的上层海流从太平洋流入到东海,平均流速约为10cm/s,流速核心位于160m附近;400~1000m的中层海流从东海流出到太平洋,平均流速约为2cm/s,流速核心位于650m附近;1000m以下的深层海流从太平洋流入到东海,平均流速约为1cm/s,流速核心位于1200m附近。宫古海峡通道中的海流流动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秋末冬初流动较强,夏季流动较弱。
宣基亮黄大吉章本照
关键词:海流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