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071)

作品数:59 被引量:284H指数:11
相关作者:马国君杨庭硕李红香杨曾辉崔明昆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经济管理
  • 22篇社会学
  • 8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文化
  • 16篇生态
  • 12篇民族
  • 8篇文化生态
  • 8篇化生
  • 6篇生态环境
  • 6篇民族文化
  • 5篇土司
  • 5篇金沙江流域
  • 4篇人类学
  • 4篇生态维护
  • 4篇文化适应
  • 4篇流域
  • 3篇灾变
  • 3篇知识
  • 3篇生态人类学
  • 3篇史料
  • 3篇农业
  • 3篇兼及
  • 3篇各民族

机构

  • 27篇吉首大学
  • 20篇贵州大学
  • 5篇云南师范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2篇贺州学院
  • 2篇凯里学院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铜仁职业技术...

作者

  • 16篇马国君
  • 11篇杨庭硕
  • 10篇李红香
  • 6篇杨曾辉
  • 5篇崔明昆
  • 3篇罗康隆
  • 2篇李银艳
  • 2篇吴声军
  • 2篇彭书佳
  • 2篇张振兴
  • 2篇韩汉白
  • 2篇谭卫华
  • 2篇翟慧敏
  • 1篇何治民
  • 1篇罗康智
  • 1篇吴合显
  • 1篇麻勇恒
  • 1篇皇甫睿
  • 1篇杨成
  • 1篇杨文英

传媒

  • 19篇原生态民族文...
  • 6篇云南师范大学...
  • 6篇吉首大学学报...
  • 6篇广西民族大学...
  • 4篇贵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曲靖师范学院...
  • 2篇西南边疆民族...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柳州师专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古今农业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贺州学院学报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青藏高原论坛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7篇2013
  • 23篇2012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虎患——以雪峰山区华南虎患为例
2013年
湖南省雪峰山区是华南虎的主要生息地,但该地的虎患却明显地呈现出时代性的差异和内涵上的差别,从而可以折射出相关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化对雪峰山区生态系统适应水平的高下,对虎患的加剧和虎患性质关系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通过对典籍所载雪峰山区的各种虎患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揭示当地的生态变迁,也有助于说明不同民族对老虎生活习性认识和了解的深浅。
杨庭硕王坤
关键词:社会文化文化适应
土司制度与民族生态环境之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在人类社会及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史上,制度与环境常常扮演一对不和谐的冤家,制度在很多时候常常成为生态环境破坏的急先锋。但中国土司制度的实施及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期保持,却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环境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演绎成制度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佳话。土司制度保持时间较长地区,其生态环境的原始状态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的保存时间也相应较长,很多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持到现当代。从这一层面而言,土司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族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
周琼
关键词:土司制度边疆民族环境史
贵州历史生态地名与环境变迁研究——兼及生态灾变救治的文化对策被引量:3
2016年
贵州历史上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留下诸多与之有关的生态地名。后来随着主导区域开发的民族文化与环境不相兼容,诱发了局部地区的环境变迁,原有的地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改变。探讨这些地名所涉区域生态背景及环境变迁规律,对黔省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大有裨益。
马国君杨庭硕
关键词:环境变迁文化对策
麻山苗族防范频发性地质灾害对策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山体崩落是喀斯特岩溶山区一种习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地处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带,麻山地区的山体崩落现象极为频繁,并严重威胁着当地苗族乡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立足于文化适应的理论,长期生息在这里的苗族乡民,理当拥有相应的防范对策。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笔者深入麻山腹地的紫云县宗地乡牛角村等7个村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结果发现:当地苗族对频发性的地质灾害有着精深的理解,并能作出可靠的预测,同时他们也不乏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贺天博农仁富凌龙
关键词:地质灾害频发性文化适应
史载党项人对肉苁蓉的认识与利用——兼论它在西夏王朝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肉苁蓉是一种沙地植物,主要分布于今天的甘肃、宁夏、陕北及内蒙古西部。从党项人本土生态知识的视角出发,探讨党项人对肉苁蓉的认识和利用,发现他们对肉苁蓉生物属性的理解十分精准,对它的利用也能恰到好处,既能获利,又不会破坏它的再生;从西夏时期的典籍记载发现,在与宋、辽交往过程中,肉苁蓉被视为珍贵的药材和补品,充当贡品和商品,身价百倍,从而使西夏王朝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仰仗肉苁蓉的外销获得了众多的好处,为西夏立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立顺
关键词:党项人肉苁蓉西夏王朝社会生活
围海造地对濒海文化生态的危害——以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后环渔村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以广东珠海香洲区北部唐家湾镇后环渔村为例,揭示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土局在濒海疍民生计区围海造城市建设的工业生产用地时,对当地文化生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围海造地后强行将疍民定居陆地上,势必窒息了这个族群的传统文化,同时破坏了珠江入海口生态区的生态稳定与安全,文化与生态的双重受损所造成的副作用值得有关部门三思。
翟慧敏
关键词:围海造地
近三十年来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综述
2012年
金沙江生态系统多样复杂并存。历史上,生息在该流域内的各民族生计方式都能确保地表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环境一直良好。其后随着西南及西藏局势的变化,中央王朝加强了这一地区的统治,由于开发方式失当,部分地段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当前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扩大,不但影响了金沙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进而还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马国君李红香
关键词: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族际互动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究——兼论氐羌族系各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价值被引量:9
2012年
清代以前,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带森林茂密、草原丰美、气候湿润,并未呈现干热河谷灾变景观。入清后,随着移民的增加,开发管理的无序,加之引入的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系统不相兼容,经长期积累后,毁损了多样并存的森林生态系统,诱发了干热河谷生态灾变的扩大化,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根治今天云南境内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应借鉴历史的经验,充分发掘、利用原生地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技能,这一地区干热河谷灾变救治才可望收到理想成效。
马国君李红香
关键词:干热河谷生计方式
我国西南干热河谷灾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本土生态知识在生态维护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干热河谷在历史典籍中又称为"炎地"或"热地",它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各江河的河谷坡面。这样的区段又干又热,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荒漠景观,是一种典型的地区性灾变形式,灾变发生后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早就引起了学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系统梳理却严重不足。因此,对这些成果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指出其不足,以便引导下一步的研究,实属必要。
马国君
关键词:干热河谷本土生态知识
杉树再生技术营林在节能减排中的价值探析被引量:1
2012年
大量CO2的排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害,因此节能减排成为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成为世界各国减排的主要手段,但很少关注民族本土性生态功能和作用在节能减排中的价值。通过田野调查表明,侗族林农运用杉树再生技术形成的人工林对CO2的固化效果,体现出长效性和高效性,在节能减排中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吴声军
关键词:侗族节能减排CO2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