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1BAD16B12)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7
相关作者:高增贵张秀霞王孝杰肖万欣周晓锟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丹东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玉米
  • 3篇斑病
  • 3篇病菌
  • 3篇大斑病
  • 2篇玉米大斑病
  • 2篇玉米大斑病菌
  • 2篇玉米机械
  • 2篇玉米机械化
  • 2篇栽培
  • 2篇种植密度
  • 2篇机械化
  • 2篇大斑病菌
  • 1篇滴灌
  • 1篇东南
  • 1篇性状
  • 1篇选育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有机无机

机构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辽宁省农业科...
  • 2篇丹东农业科学...
  • 2篇辽宁省农业机...
  • 1篇凤城市农业技...
  • 1篇海城市农业技...
  • 1篇瓦房店市农业...
  • 1篇辽宁省丹东农...
  • 1篇沈阳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高增贵
  • 3篇张秀霞
  • 3篇王孝杰
  • 2篇张硕
  • 2篇姚永祥
  • 2篇肖万欣
  • 2篇葛超
  • 2篇赵成昊
  • 2篇周晓锟
  • 2篇刘晓馨
  • 2篇高金欣
  • 2篇张旭
  • 1篇卢秉生
  • 1篇王延波
  • 1篇周艳波
  • 1篇白洪志
  • 1篇吴正超
  • 1篇赵海岩
  • 1篇王永生
  • 1篇陈得义

传媒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与装...
  • 1篇种子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张秀霞高增贵周晓锟张硕周艳波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
玉米纹枯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对UP-PCR(Universally Primed PCR)反应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适合于玉米纹枯病菌的UP-PCR反应体系。对分离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玉米主产区的22个菌株和16个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出7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2条,占总条带数的97.1%。当相似系数为0.685时,可将38株镰孢菌菌株划分为10个类群,其中所有AG1-IA菌株聚为一个类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属融合群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其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周晓锟高增贵张秀霞张硕李忠洲高金欣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菌融合群
深松在玉米大垄双行疏密种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为提高辽宁南部地区的玉米产量,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深松在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疏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大垄双行疏密种植中应用深松技术,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增加农业收入,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旭
关键词:深松玉米大垄双行增产
不同品种春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密度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郑单958,中地77,丹玉405共3种不同类型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不同密度下春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丹玉405最适密度为52 500株/hm2,中地77最适密度为60 000株/hm2,郑单958最适密度为52 500株/hm2。
陈得义葛超赵成昊徐娥王孝杰
关键词:光合生理特性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
辽东南地区玉米品种种植密度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明确晚熟玉米新品种丹玉405、丹玉206在辽东南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在辽东南3个地点(凤城、海城、瓦房店)进行了连续2年的密度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5个密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丹玉405适宜种植密度为36000~45000株/hm^2,丹玉206为48000~52500株/hm^2。
姚永祥刘晓馨葛超赵成昊卢秉生贾颖陈丽华王永生王孝杰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种植密度
辽宁省11个玉米主栽品种对大斑病菌的抗性鉴定
2012年
采用带菌玉米粒接种法,完成辽宁省11个玉米主栽品种对12个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抗病性鉴定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相关。
吴凯王玉全高金欣高增贵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抗性鉴定
复合包埋菌剂对大豆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将大豆根瘤菌R12、解磷菌S7、解钾菌C1制作复合菌剂,并进行包埋和草炭吸附处理。以大豆作为试验作物,在大豆鼓粒期和成熟期对大豆的生长与土壤肥力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包埋菌剂与对照相比,植物株高、干重、根瘤数和百粒重分别增加16.64%、79.41%、40.83%和18.59%。对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测定表明:包埋菌剂与对照相比,鼓粒期细菌、真菌、放线菌分别增加68.81%、196.15%和21.05%,成熟期分别增加59.31%、145.45%和20.00%。包埋菌剂与空白对照相比鼓粒期植物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71.02%、50.00%和32.61%,成熟期分别增加67.63%、41.66%和22.40%。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鼓粒期包埋菌剂与对照组相比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5.35%、41.70%和13.43%,成熟期分别增加4.19%、42.67%和21.28%。比较不同剂型菌剂的效果,包埋菌剂要优于草炭菌剂。
李晓旭王慧达王卓刘建国孙婉怡韩梅白洪志
关键词:复合菌剂固定化大豆土壤肥力
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形式对辽单565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矮秆耐密型玉米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形式对其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种植密度超过6.75万株/hm2时,宽窄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除清种处理外,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单峰曲线变化,当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二比空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光合速率较高。与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向值相比,穗上叶的叶向值较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位高逐渐增加,穗长和百粒重逐渐下降。与其他栽培形式相比,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粗和穗长变化较小,且茎粗表现较好。不同生态区域测产结果表明,栽培形式间和种植密度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栽培形式与种植密度互作极显著,在缩距增密、大垄双行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基础上,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辽单565易获高产。
王延波赵海岩肖万欣刘晶史磊
关键词:种植密度栽培形式光合性能农艺性状
耐密、广适、高产玉米新品种丹玉801号的选育与推广被引量:8
2015年
丹玉801号(丹8113)是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丹TX 12为母本,S 1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在2011年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预备试验中,6个点次全部增产。2012—2013年参加区域试验,11点次增产,2年平均单产11 382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0%。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1 566.5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3%,通过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辽审玉2013005)。在2014年丰粮工程项目的新品种展示中,丹玉801号表现突出,在各点次名列前茅。多年多级试验结果表明,丹玉801号具有耐密、丰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等特点,适合在辽宁大部分地区及相似生态区种植推广。
姚永祥葛立胜王秀凤景小鹏陈瑞林刘晓馨王孝杰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
玉米机械化膜下滴灌播种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干旱缺水对辽宁省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旱情已成为制约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辽宁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膜下滴灌播种技术,可以缓解因严重缺水而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促进辽宁农业可持续发展。阐述机械化膜下滴灌播种技术的概念及技术特点,介绍该技术在辽宁地区的作业要求及应用现状,并针对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出建议。
张旭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玉米膜下滴灌播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