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k134)
-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4
- 相关作者:成祖松张跃华王先柱涂德明刘立平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依托技术创新 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
- 2011年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 成祖松张跃华
- 关键词:技术创新示范区产业转移区域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
- 安徽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产业面板数据模型
- 2012年
- 在分析安徽2005~2010年出口贸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八个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安徽出口的因素,得出企业的竞争力、市场竞争程度、外资的参与度是关键因素。结合这三个因素,从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角度出发对安徽出口贸易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出政策建议。
- 刘立平涂德明成祖松
-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面板数据
- 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耦合--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历史经验表明,实现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是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低,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结合国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逻辑思路是:从组织机制、投入机制和转化机制三大方面实现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耦舍,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从而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创新升级。
- 王先柱成祖讼王传斌
-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自主创新
- 产业转移与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化
- 2011年
- 产业转移现象反映了一国或者地区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变化。"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的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产业区域转移,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
- 成祖松
- 关键词:产业转移比较优势
- 区域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化是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当前安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但区位优势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自然资源消耗严重等困境不容忽视。面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安徽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外贸生态建设,努力寻找安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路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安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 成祖松
-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产业转移
- 安徽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产业面板数据模型被引量:2
- 2012年
- 在分析安徽省2005—2010年出口贸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8个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安徽省出口的因素,得出企业的竞争力、市场竞争程度、外资的参与度是关键因素。结合上述三个因素,从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角度提出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 刘立平涂德明成祖松
-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面板数据
-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动态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运用NRCA指数研究1999~2010年安徽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分布、变动、稳定性等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各年都发生变动,比较劣势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数量相差不多,具体分布不同;安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稳定期为4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不稳定的,仅有13.65%是平稳的。
- 成祖松
-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稳定性
- 关于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文献综述被引量:4
- 2012年
-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理论研究、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等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 成祖松张跃华
-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
- 产业转移粘性与皖江示范区发展对策
- 2013年
-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完全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发生,而是出现了产业转移粘性现象。导致产业转移粘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劳动力自由流动、产业转移成本过高、西部制度环境不佳、东部产业集群的存在以及区域能力结构差异等若干方面。皖江示范区要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增加本地市场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加强软环境建设,以便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 成祖松
- 关键词:产业转移粘性皖江示范区
-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被引量:11
- 2013年
- 加速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政策取向,但产业转移粘性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根据现有文献,文章从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成本、制度环境、产业集群、区域能力结构、产业转移力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并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 成祖松
- 关键词:产业转移粘性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