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30206)

作品数:2 被引量:25H指数:1
相关作者:马志贵毛丽霞夏韫晖房兵傅涵冰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形
  • 1篇多形性
  • 1篇多形性腺瘤
  • 1篇牙槽
  • 1篇牙槽骨
  • 1篇牙移动
  • 1篇牙周
  • 1篇牙周病
  • 1篇正畸
  • 1篇正畸牙
  • 1篇正畸牙移动
  • 1篇松动度
  • 1篇肿瘤
  • 1篇涎腺
  • 1篇涎腺肿瘤
  • 1篇腺瘤
  • 1篇腺肿瘤
  • 1篇临床病理
  • 1篇临床病理特点
  • 1篇恶性

机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1篇王丽珍
  • 1篇房兵
  • 1篇李蕾
  • 1篇夏韫晖
  • 1篇李婧
  • 1篇李江
  • 1篇毛丽霞
  • 1篇傅涵冰
  • 1篇马志贵

传媒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65例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原发MPA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和其他组织学类型病例在临床病理特点方面的差异,分析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指标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65例原发MPA中,男性58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3~83岁,平均57岁,50~59岁最好发;发生于大涎腺61例,小涎腺4例;组织学分级为低、中、高度恶性者分别为12、14、39例;非侵袭性、微侵袭性、侵袭性MPA分别为15、13、37例;1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恶性成分为非特异性腺癌的原发MPA组织学分级与侵袭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侵袭性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侵袭性和组织学分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PA恶性成分组织学类型最常见为非特异性腺癌,组织学分级越高,肿瘤的侵袭性越强;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李婧李江王丽珍李蕾傅涵冰
关键词:涎腺肿瘤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
牙周病患者正畸前后牙槽骨密度变化的CBCT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 牙周病正畸治疗中,在严格控制炎症和正畸力的情况下,牙齿松动度仍然增加,本研究旨在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者20例,牙周健康正畸者为对照组21例,应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正畸治疗的第一期排齐阶段前后拍摄,使用头影测量方法原理,在CBCT图像的选定截面定点,对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间隔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记录相关的临床牙周指标,采用SPSSl6.0软件包分析,以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内和组间的牙槽骨密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骨密度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牙周病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降低量为牙周病组(-18.94±30.81)显著大于对照组(-11.35±31.55)(P<0.05),牙周病组牙松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静止期牙周病牙槽骨在正畸力刺激下,牙槽骨密度明显降低.牙槽骨密度降低与牙齿松动度增加有显著相关,推测松动度增加可能由于骨密度降低引起,这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马志贵房兵毛丽霞夏韫晖
关键词:CBCT牙周病松动度正畸牙移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