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课题(11MA013)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建东朱杭军王玉海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101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状窦前径路三叉神经内镜手术解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为安全实施颅底内镜下三叉神经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分别以颅中窝径路及乙状窦前径路解剖8例16侧成人尸头,暴露三叉神经颅内段,并用内镜对三叉神经进行观测。结果所有标本均能通过上述径路在内镜下完整观察三叉神经颅内段全程及周围结构,清晰显露三叉神经三个分支及其出颅孔,三叉神经在内耳门前、上、内发出,和岩骨上嵴约成45°角向岩尖外侧行走,内耳门和三叉神经压迹间距离为(9.60±1.30)mm,圆孔和卵圆孔间距离为(10.90±1.45)mm;内镜下仅能暴露三叉神经桥小脑角段,无法显露岩骨以远部分,但能越过三叉神经暴露滑车神经,约50%标本能暴露动眼神经及颈内动脉分支,极少数(12.5%)能显露颈内动脉主干,约有68.75%标本三叉神经主干有明显分叉。结论内镜可以清晰显示显微镜难以暴露的手术区域,能清晰分辨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神经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弥补显微镜手术不足,在三叉神经手术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
- 朱杭军张建东王玉海蔡学见马新军袁林杰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三叉神经尸体解剖
- 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解剖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测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并模拟、比较相关内镜手术,为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对8例(16侧)成人尸头颈静脉孔区进行解剖,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相关血管、神经之间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仅有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能清晰分辨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区域,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和副神经相距较近,部分小脑下后动脉穿行于其间;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相较而言,迷路后径路颈静脉孔区内镜手术术野暴露更好且能更好保护小脑,但其操作相对复杂且对术者要求较高;内耳门仍是手术的可靠定位标志。
- 朱杭军张建东王玉海
- 关键词:颈静脉孔区内耳门内镜
- 颈内动脉颅底内镜手术解剖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对颅底内镜相关的颈内动脉解剖进行观测,为安全实施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8具成人尸头颈内动脉分别以内镜术式和大体方式解剖,观察颈内动脉和周围结构之间关系,并做相关解剖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前膝位于蝶窦外侧壁后上和视神经压迹向内下约成60度角方向、鞍底外侧,其水平段和面神经鼓室段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前部和Ⅲ、Ⅳ、Ⅴ等脑神经相邻,后部和耳蜗相邻出破裂孔。结论颈内动脉和耳鼻结构密切相关,其各段都可通过密切关联结构进行定位,了解该区域结构之间关系对安全开展颅底内镜手术意义重大。
- 朱杭军张建东
- 关键词:颈内动脉内镜
- 鼻中隔膨隆段的影像解剖测量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对正常及偏曲的鼻中隔前上膨隆部位的CT影像测量,探讨其临床生理意义。方法观察50例鼻窦平扫CT片(无明显鼻中隔偏曲患者),测量鼻中隔膨隆区域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另观测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CT片,在膨隆最显著处分别测量膨隆侧和凹陷侧黏膜厚度,对测量结果以SPSS统计学分析。结果 94%(47/50)正常鼻中隔CT影像上能观察到鼻中隔前上区域梭形隆起,鼻中隔骨性(软骨)部分基本位于膨隆中间位置,左右侧黏膜厚度分别为(4.84±0.88)mm,(4.91±0.69)mm;膨隆区左右径(10.30±1.27)mm,前后径(31.35±5.18)mm,对鼻中隔偏曲CT影像均观察到梭形隆起区域,测量其膨隆侧黏膜厚度(2.30±1.23)mm;凹陷侧厚度(6.71±1.42)mm;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鼻中隔膨隆区域可能有类似鼻甲调节鼻腔气道阻力作用,鼻中隔偏曲患者凹陷侧黏膜一般均比膨隆侧增生明显,与其可能具有鼻腔气道阻力调节作用有关。
- 朱杭军张建东王玉海
- 关键词:鼻中隔气道阻力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