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84)

作品数:27 被引量:752H指数:16
相关作者:周荣军李勇张毅盛海洋董顺利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地震局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青藏高原
  • 9篇青藏高原东缘
  • 8篇新生代
  • 8篇晚新生代
  • 7篇龙门山
  • 5篇隆升
  • 4篇三叠
  • 4篇三叠世
  • 4篇走滑
  • 4篇晚三叠世
  • 4篇成都盆地
  • 3篇地表破裂
  • 3篇地层
  • 3篇地震
  • 3篇地质
  • 3篇地质背景
  • 3篇若尔盖盆地
  • 3篇盆地
  • 3篇走滑作用
  • 3篇汶川地震

机构

  • 25篇成都理工大学
  • 13篇四川省地震局
  • 5篇南京交通职业...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黄河水利职业...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聊城黄河河务...

作者

  • 12篇周荣军
  • 8篇李勇
  • 6篇张毅
  • 6篇盛海洋
  • 6篇董顺利
  • 5篇李勇
  • 4篇颜照坤
  • 4篇闫亮
  • 4篇何玉林
  • 4篇黎兵
  • 3篇黄润秋
  • 3篇陈浩
  • 3篇高玄彧
  • 2篇张玉修
  • 2篇苏德辰
  • 2篇马博琳
  • 2篇黎小刚
  • 2篇乔宝成
  • 2篇王谋
  • 2篇白宪洲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沉积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Journa...
  • 1篇第三届全国沉...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的转换被引量:26
2011年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提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0Myr,显示为1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位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层序与下伏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属于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底部不整合面,标志了扬子板块西缘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到前陆盆地的转换。该底部不整合面位于晚三叠世马鞍塘组与中三叠世雷口坡组之间,显示为平行不整合面或角度不整合面,在接触面上发育冲蚀坑、古喀斯特溶沟、溶洞、溶岩角砾、古风化壳的褐铁矿、黏土层及石英、燧石细砾岩等底砾岩。该不整合面向南东方向不断地切削下伏地层,且均发育岩溶风化面,上覆的晚三叠世地层沿不整合面向南东超覆,显示了从整合面到不整合面的变化过程,并随着逆冲楔的推进向南东方向迁移,其超覆线、侵蚀带和相带的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底部不整合面显示为典型的前陆挠曲不整合面,标志着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形成和扬子板块西缘挠曲下降和淹没过程,底部为古喀斯特作用面,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建造,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表明底部不整合面和前缘隆起的抬升是扬子板块西缘构造负载的挠曲变形的产物,显示了在卡尼期松潘-甘孜残留洋盆的迅速闭合和逆冲构造负载向扬子板块的推进过程。本次在对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风化壳、残留厚度、地层缺失、剥蚀厚度、地层超覆等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底部不整合面迁移速率、前缘隆起迁移速率、地层上超速率和前缘隆起的剥蚀速率,并与逆冲楔推进速率进行了对比
李勇苏德辰董顺利颜照坤贺佩闫亮
关键词:前陆盆地挠曲变形晚三叠世扬子板块西缘龙门山
地貌类型混合法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针对现有地貌分类法的不足提出地貌类型混合法。该方法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主体地貌和客体地貌,主体地貌是载体,客体地貌是被载体,把客体地貌混合表示在主体地貌之上,解决了现有地貌分类的缺陷。与形态成因分类法相比,该方法探索了地貌分类的新途径,为促进地貌制图的实用性、简洁性奠定了基础。
高玄彧
关键词:地貌分类地貌制图
Active Tectonics and Erosional Unloading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被引量:34
2005年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arked by an extremely steep mountain front with relief of over 5 km. This topography,coupled with abundant Mesozoic thrusts within the margin,explains why tectonic maps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typically show the eastern margin as a major thrust zone. Actually,it does not like that. Field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margin is better characterized as a zone of NNE-directed dextral shear with extensive strike-slip faulting and secondary thrusting. The high relief and steep gradients are partially explained by erosional unloading of an elastic lithosphere;the pre-erosion inherited topography may be the inherited Mesozoic thrust belt landscape modified by a component of Cenozoic tectonic shortening.
Alexander L. DensmoreLI YongMichael A. EllisZHOU Rongjun
关键词:TECTONICFAULTING
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被引量:10
2010年
根据钻井资料、地层剖面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各组段的残留地层等厚图,得出各组段残留地层的沉积总量,并计算出各阶段沉积通量:21.4t/(m2·Ma)、184.2t/(m2·Ma)、278.0t/(m2·Ma)、147.6t/(m2·Ma)、703.5t/(m2·Ma)、272.0t/(m2·Ma)。然后,利用物质平衡法将沉积物回剥至龙门山造山带并进行脱压校正,计算出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剥蚀总厚度为2514m,各阶段造山带剥蚀速率分别为:0.009mm/a、0.114mm/a、0.133mm/a、0.094mm/a、0.423mm/a和0.133mm/a。最终,重塑了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的隆升历史:在距今228.0~199.6Ma的时间内龙门山造山带地壳隆升了约4.3~4.6km,地表隆升了1.8~2.1km;并且隆升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初始隆升(228.0~216.5Ma)、加速隆升(216.5~211.0Ma)、缓慢隆升(211.0~203.6Ma)、急剧隆升(203.6~202.7Ma)和缓慢隆升(202.7~199.6Ma)五个阶段。
颜照坤李勇董顺利韩冰陈浩
关键词:沉积通量剥蚀龙门山造山带隆升
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黄土的成因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对盆地黄土的粒度组分、石英砂的表面结构以及其它地质现象的综合研究,对若尔盖盆地黄土成因进行了探讨.在黄土的概率累计曲线上,跃进组分和悬移组分反映明显,以悬移组分为主,并采用矩阵法计算了黄土的粒度参数.对黄土扫描电镜观察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统计分析,反映出气流搬运的特点,以发育碟形坑为其主要标志,具有风成环境的表面特征组合.黄土中孢粉稀少,并在邻区黄土层中发现有冰楔构造.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出,若尔盖盆地黄土应为冰缘风成黄土.以测年资料为依据,黄土形成年代主要为马兰期茶镇梁子黄土和离石期索克藏寺黄土.
盛海洋
关键词:若尔盖盆地黄土石英颗粒孢粉地层学青藏高原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被引量:21
2006年
论述了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和地面塌陷等水利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达到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盛海洋孟秋立朱殿华李恩桐
关键词:地下水水环境问题环境保护
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沉积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4年
通过对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物源区及沉积环境分析 ,建立其垂向相序 ,总结出该区具冲积扇相、三角洲相、湖泊相的特点 ,并得出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纪物源区主要为北部开心岭隆起区的结论。根据石膏、灰岩夹层及粒度特征等环境标志推测 :中始新世气候炎热湿润 ,晚始新世气候炎热干燥 ,渐新世气候炎热湿润 ,中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 ;
白宪洲李勇李亚林段志明王谋张玉修
关键词:古近纪
龙门山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地壳隆升的约束被引量:51
2005年
青藏高原东缘处于不均衡状态,自西而东可分为青藏高原弱负均衡重力异常区、龙门山正均衡重力异常区和四川盆地负均衡重力异常区,表明该区的不均衡状态并未导致Airy均衡运动的产生,即龙门山没有均衡下降,而处于不断的隆升状态,显示该地区反均衡运动的构造抬升是导致龙门山隆升的主因。本次采用似三度体重力异常计算方法对该区的正均衡重力异常进行模拟和反],研究了大尺度地貌分异与均衡重力异常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龙门山的下地壳顶面抬升了11.2~12.6km,造成了龙门山的正均衡异常,揭示了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龙门山的表面隆升是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相叠加的产物。
李勇徐公达周荣军A.L.DensmoreM.A.Ellis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地壳隆升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被引量:160
2006年
文章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活动构造的地貌标志为切入点,在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大邑断裂等主干活动断裂的关键部位,对断错山脊、洪积扇、河流阶地、边坡脊、断层陡坎、河道错断、冲沟侧缘壁位错、拉分盆地、断层偏转、砾石定向带、坡中槽、弃沟和断塞塘等活动构造地貌和断裂带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地貌测量,利用精确的地貌测量数据和测年数据,定量计算了龙门山主干断裂的逆冲速率和走滑速率,结果表明在晚新生代时期龙门山构造带仅具有微弱的构造缩短作用,其中逆冲速率的速度值小于1.1mm/a,走滑速率的速度值小于1.46mm/a,表明走滑分量与逆冲分量的比率介于6:1—1.3:1之问,以右行走滑作用为主。在此基础上,对各主干活动断裂的逆冲速率和走滑速率进行了定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北西向南东4条主干断裂的最大逆冲分量滑动速率具有变小的趋势,而走滑分量的滑动速率则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显示了从龙门山的后山带至前山带主干断裂的走滑作用越来越强。由此推测现今的龙门山及其前缘盆地不完全是由于构造缩短作用形成的。而主要是走滑作用和剥蚀卸载作用的产物。另外,根据沉积、构造、盆地充填体的几何形态、地貌、古地磁等标定和对比了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走滑方向,表明龙门山构造带在中生代与新生代之交走滑方向发生了反转,即由中生代时期的左行变为新生代时期的右行。
李勇周荣军A. L. DensmoreM. A. Ellis
关键词:走滑作用逆冲作用地貌标志晚新生代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成都走滑挤压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对晚新生代构造作用的响应
<正> 自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板块间的碰撞和构造缩短一直是造山带形成的主要机制和统治流派,构造缩短驱动的造山带成因说影响了近30年来人们对造山带的研究。虽然与造山带走向平行的走滑运动早在20世纪早期就被人们认识,但它们在...
李勇周荣军A.L.DensmoreM.A.Ellis黎兵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