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40)

作品数:12 被引量:112H指数:8
相关作者:杨晓燕马志坤万智巍葛全胜周广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7篇历史地理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淀粉
  • 5篇淀粉粒
  • 4篇植物
  • 4篇石器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植物利用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农业起源
  • 2篇GRAIN
  • 2篇STARCH
  • 1篇对植
  • 1篇形态分析
  • 1篇驯化
  • 1篇驯化过程
  • 1篇遗址
  • 1篇植被
  • 1篇植硅体
  • 1篇植物资源
  • 1篇植物资源利用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江西省文物考...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赤峰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杨晓燕
  • 7篇马志坤
  • 7篇万智巍
  • 6篇葛全胜
  • 3篇樊昌生
  • 3篇周广明
  • 2篇李明启
  • 2篇蒋梅鑫
  • 2篇李泉
  • 2篇张弛
  • 1篇贾鑫
  • 1篇蒋乐平
  • 1篇孙永刚
  • 1篇刘光旭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Scienc...
  • 1篇Agricu...
  • 1篇Scienc...
  • 1篇东方考古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6篇2012
  • 3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月庄等遗址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的薄壁细胞细胞质中。不同种属的植物淀粉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因此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可以进行植物种类的鉴定。淀粉粒可以在地层中长时间保存,科学家曾经从南非一个距今200万年的石器上提取到淀粉粒。此外,淀粉粒还具有产量高的特点,植物种子和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淀粉粒。由于植物中产生淀粉粒的器官与植硅体不同,使淀粉粒较植硅体有一优势,即在一些古人类加工坚果类、块茎类食物或脱壳种子的器物。
吴文婉杨晓燕靳桂云
关键词:植物种子淀粉器官
Morphological Change of Starch Grain Based on Simulated Experi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Taking Wheat as an Example被引量:2
2011年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search and identify starch grain microfossil found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hina, and to find appropriate procedures for the starch grain analysis experiment.[Method] Wheat starch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 and some simulat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like mortar grinding, ultrasonic treatment, hydrochloric acid and hydrogen peroxide immersion, drying treatment, and so on. [Result] The mean size of wheat starch grains had increased in the growth process. Mortar grinding would make wheat starch grains larger than untreated sample. Long time of ultrasonic treatment can also make the starch grain size larger. 10% HCl and 6% H2O2 would have little effects on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wheat starch grains. Low temperature heating did not cause starch grains to be gelatinized. [Conclusion] These experiment results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tarch grain microfossil identification in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Starch grain analysis may be a utility and effective analytical tool in studying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ispersal of crops in China.
万智巍杨晓燕马志坤刘光旭
关键词:WHEAT
基于淀粉粒分析的江西广丰社山头遗址植物资源利用被引量:12
2012年
江西社山头遗址是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尚未开展相关环境考古和植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对该遗址出土陶器内壁残留物的淀粉粒分析表明,内壁残留物中包含了不同种类植物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稻类和粟类作物,还有部分块根块茎类植物以及部分暂时不能鉴定的淀粉粒。可鉴定淀粉粒中包括稻类7粒、粟类9粒、块根块茎类2粒。从恢复的植物种类上来看,社山头遗址区域在4500~3500 a BP这段时间的植物利用包括了稻类、粟类和部分块根块茎类植物。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南方地区的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提供直接证据和补充,说明了该遗址古人类除水稻外其他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南方地区古人类食谱和植物资源利用结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新思路。
万智巍杨晓燕葛全胜樊昌生周广明马志坤
关键词:植物资源利用
石器功能研究的现代模拟实验:石刀表面残留物中淀粉粒来源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淀粉粒分析在国内外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淀粉粒分析、石器功能与植物利用关系的现代过程研究。本研究针对石刀这一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开展现代过程的模拟实验,尝试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验证石刀功能及其加工的植物类型。我们利用打制的简易石片模拟石刀,对未成熟和成熟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进行了共两次割穗操作,提取并观察石片割穗后不同部位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形态及其组合。实验结果表明,石片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主要来源于小麦秸秆;小麦秸秆淀粉粒的A型和B型淀粉粒(未成熟和成熟小麦秸秆淀粉粒——A+B型淀粉粒,含量分别为90.91%和92.59%)分别与其成熟籽粒的A型和B型淀粉粒形态、大小相似,具备形态鉴定的特征;小麦秸秆中还发现了独特的多面体型淀粉粒(未成熟和成熟小麦秸秆多面体型淀粉粒含量分别为9.09%和7.41%),这是小麦种子中缺少的类型。根据本次现代实验模拟的结果,考古遗址出土石刀上提取到的淀粉粒很可能来自于植物收割(或切削)过程的残留物,结合淀粉粒分析、石刀形制和出土状况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出土石刀功能与古人类植物利用的信息。
马志坤杨晓燕李泉万智巍李明启葛全胜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被引量:24
2012年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鄱阳湖流域旧石器时期(20~12kaB.P.)的重要遗址,出土有大量的蚌器。本文对两处遗址旧石器晚期地层(大约20~19ka cal.B.P.)出土的两件蚌器表层残留物中的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鉴定。在可鉴定的202颗古代淀粉粒中,几乎全部来自小麦族和黍族,很可能是小麦族冰草属(Agropyron)、山羊草属(Aegilops)、小麦属(Triticum)和大麦属(Hordeum)中的某些植物,以及黍族狗尾草属(Setaria)的某些植物。中国现有上述几个属的小麦族植物,除了小麦、大麦和黑麦等被人类种植的物种以外,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西北、甘青地区以及西藏等温干的地区。仙人洞和吊桶环出土蚌器上的古代淀粉粒组合暗示了末次冰盛期江西北部可能存在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蚌器表面淀粉粒残留验证了蚌器具有收割植物的功能。蚌器表面淀粉粒保存几率的差异也证实了不同埋藏环境对淀粉粒残留物保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较为封闭的遗址环境中器物表面的淀粉粒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
万智巍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周广明樊昌生葛全胜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古植被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赣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被引量:9
2012年
相对于中国北方地区而言,史前时期赣江流域的植物利用情况一直不甚明了.距今5~4ka的樊城堆遗址、拾年山遗址、筑卫城遗址和尹家坪遗址,地处赣江中游,是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发掘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植物遗存只有红烧土中所保存的稻壳和稻秆遗迹,尚缺乏系统的植物考古研究.本文对这4个遗址新石器晚期文化层出土的13件石器工具进行了残留物淀粉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在江西赣江中游地区的古人在植物利用方面至少包括了薏米(Coixspp.)、稻(Oryzaspp.)、豇豆属(Vigna)植物、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以及其他块根块茎类植物,反映出距今5~4ka这一时期江西赣江中游地区古人植物利用的种类还是比较多样的.同时我们的研究也为了解江西以及南方地区植物利用情况和史前农业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尝试.
万智巍杨晓燕葛全胜樊昌生周广明蒋梅鑫
关键词:石器植物利用
中国南方现代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形态分析被引量:36
2011年
为了研究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历史,对中国南方常见块根块茎植物天南星科(Ar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百合科(Lili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菱科(Trap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中13个种的14个样品进行了现代淀粉粒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茎类植物的淀粉粒与禾本科、壳斗科等其他被人类利用的植物的淀粉粒具有明显的不同。综合运用粒径、二维形状、表面特征、脐点位置、单复粒、消光臂形态、长短轴比值以及针状草酸钙晶体等一系列指标,可以对这14个样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块根块茎植物淀粉粒的长短轴比值与其粒径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植物淀粉粒组合中的某些特征性淀粉粒,可以作为该种植物淀粉的鉴定依据。此项研究结果充实了中国现代淀粉粒数据库,也为将来进行古代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鉴定提供了研究基础。
万智巍杨晓燕葛全胜蒋梅鑫
关键词:淀粉粒农业起源
中国常见现代淀粉粒数据库被引量:14
2012年
淀粉粒分析(starch grain analysis)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植物考古中的一种新的植物微体遗存分析手段,并成为孢粉和植硅体分析的有益补充。该项研究手段的发展与推广,推进了植物驯化、栽培与利用等研究的深入。不同的植物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差异,形成不同性质和结构特征的淀粉粒,其形态差异对于鉴别其种属有着重要意义。
万智巍杨晓燕李明启马志坤葛全胜
关键词:淀粉粒数据库结构特征
Starch grain analysis reveals Late Neolithic plant utiliz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Ganjiang River被引量:6
2012年
Plant utilization is poorly known in South China as compared to North China.Fanchengdui, Zhuweicheng, Shinianshan, and Yinjiaping, which date back to 5-4 ka BP, are typical Neolithic sites located at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Ganjiang River in Jiangxi Province.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plant archaeological work, only rice straw and husk residues have been found in som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Jiangxi Province.Thirteen stone tools excavated from these site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plants utilized are Coix spp., Oryza spp., Vigna spp., plants from the tribe Triticeae, roots from some plants of Zingiberaceae, and other species of roots and tubers.More than 457 grains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13 stone tools.The fact that Coix spp.were found in all stone tools suggests that these species were a major food source during the Neolithic era.In addition, 28 starch grains of Oryza spp.were found in 8 stone tools.The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at not only seeds of Gramineae but also those of Leguminosae, Zingiberaceae and other species of roots and tubers are among the plants utilized in the four Fanchengdui culture site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cient plant utilization was rather diverse, and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systems of South China.
WAN ZhiWeiYANG XiaoYanGE QuanShengFAN ChangShengZHOU GuangMingJIANG MeiXin
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被引量:9
2016年
中国北方被认为是以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但对粟和黍驯化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说”,即人类将青狗尾草(S.viridis)驯化到粟是一个漫长过程,但需要更多的工作进行证明.西辽河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本文对该研究区内小河西文化(早于8.5ka BP)、兴隆洼文化(8.2~7.4kaBP)、赵宝沟文化(7.0~6.4kaBP)和红山文化(6.5~5.0ka BP)8个遗址出土的12件磨盘和磨棒表层残留物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发现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到红山文化具有野生性质的粟类淀粉粒所占比例从13.0%下降到3.4%;而粒径在16.8gm以上驯化粟淀粉粒比例从55.0%增加到62.1%.研究表明,小河西文化时期粟类植物驯化已开始;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期、中期粟类植物的野生及驯化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粟类植物驯化的过程非常漫长.
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孙永刚贾鑫
关键词:农业起源新石器时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