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64)

作品数:15 被引量:97H指数:8
相关作者:江新胜伍皓熊国庆崔晓庄卓皆文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古近纪
  • 5篇沙丘
  • 5篇风成沙
  • 5篇风成沙丘
  • 4篇盆地
  • 4篇青藏高原
  • 4篇白垩世
  • 3篇青藏高原东缘
  • 3篇古地理
  • 3篇古风向
  • 3篇藏南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页岩
  • 2篇早白垩世
  • 2篇始新世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碎屑
  • 2篇碎屑锆石
  • 2篇锆石

机构

  • 15篇成都地质矿产...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江西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3篇江新胜
  • 12篇伍皓
  • 9篇熊国庆
  • 8篇崔晓庄
  • 5篇卓皆文
  • 4篇江卓斐
  • 3篇蔡习尧
  • 2篇陆俊泽
  • 2篇潘忠习
  • 1篇徐金沙
  • 1篇刘宝珺
  • 1篇谢国刚
  • 1篇李晓勇
  • 1篇肖志坚
  • 1篇张予杰

传媒

  • 6篇地质通报
  • 3篇沉积与特提斯...
  • 2篇矿物岩石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南地区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初步研究
2011年
通过对藏南地区上白垩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地恢复了该地区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该地区自南向北沉积水体逐步变深,沉积相带展布依次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外陆棚和内陆棚亚相)、大陆斜坡相及深海盆地相,局部地区浅海陆棚相之上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相和孤立台地相等。盆地性质总体上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但已具备周缘前陆盆地雏形。
熊国庆江新胜伍皓
关键词: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周缘前陆盆地
中国全球变化趋势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全球变化风险被引量:4
2014年
从全球变化演化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对地球多圈层的影响出发,总结、分析了中国白垩纪以来全球变化的演化过程,认为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发动机、东亚水循环的心脏,气候带快速漂变是当前全球变化的特点,南旱北湿是中国全球变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全球变化风险,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兴建调水工程不是跨流域调水而是跨源区调水,可能导致人类难以应对的全球变化,建议放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计划,规避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
江新胜刘宝珺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青藏高原东缘盐源盆地古近纪风成沙丘及其古地理意义
盐源盆地始新世丽江组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具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的红色砂岩,其确切成因对于厘定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地理格局、恢复东亚新生代干旱带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盐源盆地始新统丽江组红色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
崔晓庄江新胜伍皓熊国庆卓皆文陆俊泽
关键词:风成沙丘古近纪始新世古地理青藏高原东缘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盐源盆地古近纪风成沙丘及其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6
2012年
盐源盆地始新世丽江组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具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的红色砂岩,其确切成因对于厘定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地理格局、恢复东亚新生代干旱带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盐源盆地始新统丽江组红色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证明该套砂岩的岩性、粒度分布、石英颗粒表面特征与沉积构造等明显不同于水成沉积,而与典型风成沙丘相应特征完全一致,表明其为风成沙丘沉积。结合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条件、大气环流样式与大地构造背景,笔者进一步推断盐源盆地始新世风成沙丘可能沉积于中国古近纪干旱带内的沙漠环境。根据目前相关研究资料,确认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风成沙丘富集带。
崔晓庄江新胜伍皓熊国庆卓皆文陆俊泽
关键词:风成沙丘古近纪始新世古地理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及其对季风起源的启示被引量:15
2012年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江新胜崔晓庄伍皓熊国庆卓皆文陆俊泽江卓斐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气候
用Mo-TOC相关性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的一种新方法——以藏南白垩系海相泥岩、页岩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引入一种原始有机碳恢复的新方法,即利用Mo-TOC相关性来估算海相泥质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并以藏南地区白垩纪海相泥岩、页岩为例,估算其原始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损失率。该方法可能在我国高成熟度-过成熟烃源岩的评价和油气资源量预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熊国庆江新胜伍皓
关键词:有机碳
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3年
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以发育沙漠沉积为特征,是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风成沙丘富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方法,首次研究了柳嘉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分析了该组的沉积物来源,探讨了物源区区域构造热事件在柳嘉组碎屑锆石年龄谱中的反映。获得的53组碎屑锆石U-Pb有效年龄表明,柳嘉组的物源主要集中在1 811Ma^1 677Ma、865Ma^705Ma、457Ma^384Ma、306Ma^240Ma及218Ma^129Ma五个区间,物源区主要为扬子陆块西缘。综合研究表明,柳嘉组碎屑锆石存在5个较为明显的峰值1 773Ma±82Ma、800Ma±5Ma、298Ma±4Ma、252Ma±3Ma及201Ma±2Ma,记录了扬子陆块西缘古元古代—中生代5次较为重要的构造热事件。
江卓斐伍皓崔晓庄卓皆文江新胜
关键词:四川盆地古近纪碎屑锆石构造热事件
甘肃皋兰—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沙漠沉积的特征及其古风带恢复被引量:10
2011年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伍皓崔晓庄熊国庆张予杰江新胜
关键词:河口群古沙漠西风带
藏南白垩系泥、页岩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氧化—还原环境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为了解藏南定日—岗巴盆地和江孜盆地白垩纪沉积时底层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采用ICP-MS方法进行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微量元素在时空上均发生了变化,这与各元素对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敏感程度有关。元素Al标准化后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其垂向上的变化反映了沉积物底层水体氧化—还原状况、生物产率等沉积环境,与海平面升降、陆源碎屑输入、成岩作用再活化及沉积后氧化作用等多因素有关。V/(V+Ni)、U/Th、V/Cr、Ni/Co、Re/Mo、Uau及δU比值表明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中、晚期藏南地区盆地内底层水体环境总体上为中等分层的含氧环境,但定日—岗巴盆地内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附近微量元素发生突变,显示为强烈的还原环境。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LREE/HREE介于7.42~14.80之间,LaN/YbN变化范围为7.93~18.54,δEu负异常,δCe异常不明显,表明为含氧环境。因此微量、稀土元素微观分析与野外宏观露头观察相结合,不但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直接依据,且能更准确、有效地判断地层沉积时底层水体的环境状况。
熊国庆江新胜蔡习尧伍皓
云南西北部丽江—剑川地区古近纪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被引量:11
2011年
石英砂具有丰富的颗粒表面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丽江—剑川地区宝相寺组(E2b)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下部样品具水成特征,中部样品具风成特征,上部样品则具经水流改造后的风成特征。结合野外观察结果,从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下部为近源洪积环境、中部为风成沙丘环境、上部为湖泊环境。其中中部样品的石英砂磨圆、分选极好,普遍具有标准的碟形、新月形撞击坑和毛玻璃化表面,是典型的沙漠砂沉积。
崔晓庄江新胜伍皓熊国庆
关键词:古近纪古沙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