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03166)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方文军雷群芳谢湖均刘程程孙强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理学

主题

  • 3篇反应机理
  • 3篇DFT计算
  • 2篇钯催化
  • 2篇REACTI...
  • 2篇催化
  • 2篇PALLAD...
  • 1篇蛋白
  • 1篇动态光散射
  • 1篇杨梅
  • 1篇阳离子
  • 1篇阳离子表面活...
  • 1篇异丙基
  • 1篇英文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猝灭
  • 1篇锗烯
  • 1篇牛血清白蛋白
  • 1篇猝灭
  • 1篇铵盐
  • 1篇相互作用

机构

  • 6篇浙江工商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谢湖均
  • 4篇雷群芳
  • 4篇方文军
  • 1篇田迪英
  • 1篇马香娟
  • 1篇顾青
  • 1篇林芙蓉
  • 1篇宋志军
  • 1篇孙强
  • 1篇李阳
  • 1篇周莉
  • 1篇刘程程
  • 1篇房升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有机化学
  • 1篇Chines...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化...
  • 1篇第十九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钯催化2-溴-1,3,5-三甲基苯和异丙基硼酸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配体对产物选择性调控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我们研究了钯催化2-溴-1,3,5-三甲基苯和异丙基硼酸发生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的机理,并考察了催化剂中的膦配体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反应机理主要包含3个步骤,涉及氧化加成、转金属化和还原消除.与没有碱基和水参与的反应相比,转金属化步骤在K_3PO_4和水的辅助下更容易发生.根据Shaik等提出的能量跨度模型, 5c是反应的决速中间体,还原消除步骤中生成产物的过渡态是反应的决速过渡态,并决定了反应产物的选择性.此偶联反应能够生成3种产物,理论计算表明, product-1是主要产物,product-2和product-3是次要产物,这与实验的数据是一致的.进一步计算表明,采用大配体钯催化剂可以抑制异构化和还原副反应,有利于生成期待的产物product-1.
章雨桐曹梦娜戈光琼项楚越宋志军马香娟房升雷群芳方文军谢湖均
关键词:钯催化DFT计算反应机理SUZUKI-MIYAURA
杨梅酮的抗氧化活性(英文)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杨梅酮的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和羟基离解焓,并探讨了杨梅酮与CH3OO·自由基发生反应的抗氧化机理.在M06-2X/6-31++G(d,p)的计算水平下,得到了杨梅酮脱氢后各种自由基的相对能量、羟基离解焓、氢原子提取的活化能垒和速率常数.计算结果表明杨梅酮的4-OH位置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杨梅酮4-OH位置的高活性,主要是由于4位上脱氢后生成的羰基与相邻的羟基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氢键.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分析表明,这种氢键相互作用能够稳定氢提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对杨梅酮抗氧化性机理的理论研究,可为今后设计合成新型的具有更强活性的抗氧化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谢湖均牟望舒林芙蓉徐结慧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DFT计算反应机理抗氧化活性
New progress in theoretical studies on palladium-catalyzed C-C bond-forming reaction mechanisms被引量:1
2016年
This review reports a series of mechanistic studies on Pd-catalyzed C-C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vi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calculations.A brief introduction of fundamental steps involved in these reactions is given,including oxidative addition,transmetallation and reductive elimination.We aim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o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alladium-catalyzed carbon-carbon cross-coupling reactions,including the C-C bond formation via C-H bond activation,decarboxylation,Pd(Ⅱ)/Pd(Ⅳ) catalytic cycle and double palladiums catalysis.
Hujun XieTing FanQunfang LeiWenjun Fang
关键词:DECARBOXYLATION
钯催化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正>由于在有机合成和材料设计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钯催化的反应已经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兴趣。最近几年,我们研究小组在金属有机领域,尤其是钯催化有机反应的机理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
谢湖均
文献传递
Recent advances in theoretical studies on ligand-controlled selectivity of nickel-and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2021年
Nickel-and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s,while ligandcontrolled selectivity in these reactions are still elusive,and calculations can help obtain possible catalytic cycles to generate different products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key factors of selectivity,which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atalyst systems to control reaction selectivity.This review covers our efforts and som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from other groups on ligand-controlled reaction selectivity of coupling reactions,including introduction,computational methods,selectivity control by ligands in Niand Pd-catalyzed coupling reactions,as well as summar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engna CaoHujun Xie
关键词:SELECTIVITYLIGAND
Palladium-and Nickel-Catalyzed Reaction Mechanisms
<正>Palladium-and Nickel-catalyzed reaction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tremendous research activity over the pas...
谢湖均
文献传递
甲硅烷基(硅烯)钌配合物中甲硅烷基甲氧基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我们研究了甲硅烷基(硅烯)钌配合物Cp*Ru(CO)(=Si Mes2)Si Me3与甲醇发生反应的机理.整个反应机理包含以下四个步骤:(1)Ru=Si双键和甲醇发生1,2加成反应,随后通过消除Mes2Si(OMe)H生成Cp*Ru(CO)Si Me3;(2)甲硅烷基配体上的甲基以1,2-甲基的迁移方式从硅原子转移到Ru原子上,并与甲醇发生1,2加成反应,生成的甲烷脱离后产生Cp*Ru(CO)Si(OMe)Me2;(3)重复步骤(2)两次,得到甲氧基化的产物Cp*Ru(CO)Si(OMe)3;(4)异腈配位Ru原子后得到最终的产物Cp*Ru(CO)(CNt-Bu)Si(OMe)3.甲醇和Ru=Si双键的1,2加成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自由能势垒为35.3 kcal/mol.此外,还研究了甲硅烷基(锗烯)钌配合物与甲醇的反应机理,相比硅烯配合物,锗烯配合物决速步的能垒相对较低,为31.8 kcal/mol.
周莉李阳林芙蓉田迪英雷群芳方文军谢湖均
关键词:DFT计算反应机理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英文)被引量:7
2016年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三种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DHDAB)、N-十四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THDAB)、N-十六烷基-N-(2-羟乙基)-N,N-二甲基溴化铵(CHDAB)。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动态光散射法和等温滴定量热法对三种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荧光光谱研究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主要与BSA分子内的色氨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且表面活性剂烷基链越长,与BSA的相互作用就越强。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是静态猝灭,紫外光谱实验同样验证了静态猝灭的存在。等温滴定量热法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与BSA主要发生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而放热。动态光散射结果表明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会使BSA结构被破坏。本文揭示了表面活性剂与BSA相互作用的机理,为表面活性剂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谢湖均刘程程孙强顾青雷群芳方文军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动态光散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